負利率泥潭

導讀:負利率時代,這或許是我們最好的養老資產

負利率泥潭


負利率時代已經無法避免。


2019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創新經濟論壇上說"我們中國可以儘量避免快速進入到負利率時代。"


在當時,這句話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討論和深層次的思考。


因為周小川前央行行長的身份,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國家金融頂層設計者對於未來的一個準確預判,當我們還沒有弄清楚負利率究竟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影響之時,負利率時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且無法避免。


負利率泥潭




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在影響我們的投資產品收益率呢?


其中,利率決定了我們在市場上進行各種投資的收益情況


一般而言,國債利率是最適合作為基準的參考利率,國債本身也是最安全的投資產品之一,因此國債是許多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及投資產品必備的投資標的之一


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政府債券,如果一個國家政府的公信力及經濟發展預期良好,投資國債產品便可認為是沒有任何風險的投資行為,因此國債利率往往被視為無風險利率。


比如美國國債被認為是美元的無風險利率中國央行發行的國債利率則被認為是人民幣無風險利率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國家政府的債券都是如此,比如希臘就因國家債務問題而導致國債利率和風險均較高。


負利率泥潭

中國十年期人民幣國債收益趨勢


而我們一般所見的其它投資產品,其收益率可以視作為無風險收益率加上價差價差則代表了投資者對於其所持有資產的額外風險收益要求。


實際收益率=無風險利率+價差


比如,10年期的美元國債收益率為0.8%,而蘋果10年期美元企業債的收益率為3%,收益率之間的價差為3%-0.8%=2.2%。


過去十年間,無論是各國政府所發行的無風險國債收益,還是平常我們將工資收入所投入的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產品收益,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的走低,那些收益率動輒6%-8%的理財產品如今已經無跡可尋。


負利率泥潭

各國十年期國債收益趨勢


為何會如此?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長期的降準降息通道。國家通過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兩種手段,對經濟進行調控。


財政政策主要是財政部從調控國債發行量增減社會稅負成本增減政府採購支出等手段進行調控。


貨幣政策則是央行通過增減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增減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手段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


負利率泥潭


過去幾年間,我們見到了越來越多關於降準、降息的新聞,而通常降準和降息會刺激我們的股票市場增長。但今年3月3日,美聯儲突然向市場宣佈下調基準利率50個基點,如此突發性的宣佈大幅下調基準利率,卻並沒有帶來第二天美股的高漲。


原因在於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帶給了世界經濟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加之貿易戰的長期影響,美聯儲突發降息,讓市場對未來的前景產生了更多的恐慌,而導致全球股票市場的大跌。




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將長期伴隨我們。


從2019年開始,我國央行開始利用被稱為“利率之錨”的

中期借貸便利工具MLF(俗稱“麻辣粉 ”)及與其掛鉤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進行變相降息,這就是最近不少大V在互聯網上鼓勵大家將已有的房貸利率合同轉籤為與LPR掛鉤的新合同的原因,因為大概率在長期來看,利率將持續走低,有利於我們節省房貸利息支出。


因此,在全球貿易摩擦逐漸成為常態,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停滯,我國經濟進入下行階段的時候,新冠疫情在今年帶來的黑天鵝影響,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你還能說我們仍然處於經濟週期的繁榮階段麼?


我想顯然是不能的。對於這個問題,我給出的答案至少會是衰退或者蕭條。


既然在衰退或者蕭條的週期裡,降準、降息就意味著是長期的刺激經濟手段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我們所見到的投資產品收益在過去幾年裡逐漸走低,並且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降


負利率泥潭

那我們能一直降準降息麼?


3月9日,十年期的美國國債利率已跌至0.5%,同時美聯儲宣佈降息後,美國聯邦基準利率下降至1%至1.25%。

這意味著留給世界的利率操作空間已經不多了,0利率,甚至是負利率已經近在眼前。


2016年,巴菲特曾經向媒體坦言,他活了80多年也沒有料到會有負利率,稱其為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奇蹟"。到如今,歐洲各國已紛紛加開啟負利率時代。


比如前段時間丹麥推出了全球首個負利率貼息房貸的新聞,確實打破了我們對金融規則的認知。你向銀行借錢,原本理應向銀行支付借款利息,而如今不但不需要支付利息,銀行反而向你進行補貼。這種情況說是"活久見"真不為過。


巴菲特對此仍採取保守的態度,他認為負利率不一定是世界末日,只是希望已八十高齡的自己能活得更久一些,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學習負利率。


負利率泥潭

早在2014年6月,歐洲央行已經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到了2016年的2月,日本央行也開始實行負利率政策。


從已經實行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和地區看,負利率已經是經濟刺激階段下的強弩之末,如果一個地區進入"負利率"時代,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將大幅減弱,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流動性陷阱"

,而在美元的長期強勢背景下,一旦陷入負利率的泥潭,恐怕很難重回加息通道。


美團王興曾說2019年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從2020年的開局來看,我很擔心王興會一語成讖。




經濟下行,投資者風險意識得以提升。


宏觀的東西說多了,很多人會認為我不接地氣,有的朋友會說"你講了這麼多,究竟和我有什麼關係︖"


但我仍然堅持認為,宏觀的東西最終將傳導到生活的細微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


當市場的投資收益不斷下降,在可預見的幾十年內,我們很可能將不在能夠輕易尋得更為安全、穩健的投資產品。經濟下行,各種黑天鵝和灰犀牛將會更加頻繁的出現,甚至是成為常態。我們又如何能獨善其身呢︖


過去的幾年間,當我們發現已經處於經濟發展的衰退或蕭條階段,越來越多的高風險投資產品開始暴雷,以往那些投資收益高達10%或以上的高風險產品可能將一箇中產一夜之間拖入深淵。


股票市場持續動盪,無數散戶將養老金和青春一同撒在了股票市場,隨著股市的風浪大起大落。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將全世界拉入到更長的經濟低迷週期裡,在經歷過這一切之後,我們的風險意識一定得要提升到新的層次。




保險業將迎來新的增長。


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來看,2003年5月-7月保險業的增速分別為3.1倍2.65倍1.58倍,較上年同期顯著提升,全年健康險增速高達97.6%。如今新冠疫情過後,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保險業將迎來新一輪,週期更為長久的復甦和增長。


在負利率即將到來的今天,我們從更長的時間去看,保險是目前唯一種能夠穿越經濟週期和生命週期的投資產品,它能在未來幫助我們穿越多個經濟週期。


同時,保險的收益相對平穩,能夠保證我們在低息的環境裡仍能獲得可觀的投資收益。


保險,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能夠擁有的收益最為穩定的投資產品。


當下這個階段,保險產品究竟有哪些優勢?


第一,保險的安全性其實不輸於國債。


在年金險和終身壽險的範疇裡,保險的收益包括保證收益非保證收益兩大部分,無論是內地的年金險產品,還是香港的分紅儲蓄險產品,都是我們可以信任的長期養老金儲備最好的選擇,都能滿足我們對於收益長期、穩定和安全的需求。


再加上保險公司大而不能倒的國民金融屬性,擁有國家、地區、政府的信用背書,其安全性具有不容撼動的保障。


第二,保險能幫助我們做好現金流管理,靈活性並不差。


我們可以通過選擇回本時間更短、現金價值更高、支持保單貸款的產品,作為我們應對風險事件的應急儲備金,保持快速獲取現金變現的能力,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和風險,保持從容不迫的狀態。


這次的新冠疫情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緊急事件應變能力遠遠強於世界各國,這也就決定了在國運之戰中,我們始終能處於不敗之地。


第三,保險能幫助我們解決養老的需求,匹配未來幾十年對於養老現金流的需要。


看清現實,在如今30歲上下的我們,能夠從市場上找到滿足我們未來幾十年獲取穩定現金收益的產品,除了終身壽險和年金險之外,恐怕再無其他。所以,這可能是我們唯一能選擇的最好的養老資產。


負利率泥潭

第四,保險的保證收益將為我們鎖定長期收益。


當我們已經處於一個降準降息的長週期中,利率的下行是完全無法避免的事情。保險的預定利率,或者說保證收益,同國債利率、銀行存款利率一樣,在未來將不斷下探。


如果我們在未來5-10年,選擇一份年繳保費的儲蓄險,將幫助我們在未來5-10年內提前鎖定一個較高的保證收益率,即便未來幾十年利率不斷下降,我們也能擁有一個高收益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中國內地的保險業發展將會向香港保險業看齊,在利率下行,保險公司投資端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推出更多類似香港分紅儲蓄險形態的新產品,以保證收益+非保證收益的產品模式為主。


對我們投資者而言,一旦投保便終身鎖定一箇中高檔的收益。


毋庸置疑,保險在負利率已經開啟的時代,成為我們唯一最好的養老資產選項。


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未曾經歷過真正的危機,所以當新冠疫情來臨之際,才恍惚間發覺自己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危機。


但不要浪費了每一次來臨的危機,我們能從中獲得的東西將遠遠超過在危機中失去的東西。


穿越週期,順勢而為,回頭見...


感謝部分資料來源:Alex 精算視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