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歷來皇帝高高在上,日理萬機,除了裁定軍國大事之外,很少親力親為。然而,凡事都有例外。1739年,也就是乾隆四年,乾隆皇帝突然對一盞“杯子”的製作無比關心起來。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載:為了這盞“杯子”,乾隆皇帝開動國家機器,選出最好的工匠。工匠們精心畫好圖樣呈覽,乾隆點頭同意後才能製作。在進行每道工序時,乾隆也要過問把關,遇到不滿意處,還再三修改,直到滿意才允許進行下一步驟。對於這盞“杯子”,乾隆皇帝親自把關,可謂煞費苦心,這在皇家器物製造中是比較少見的。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杯子”到底是什麼器物?

在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中,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金甌永固”杯成功入選,讓人印象深刻。“金甌永固”杯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圓形杯體,通體金黃,珍珠、寶石點綴其中,龍耳、三足底,遠處看既像杯子,又像鼎,頗為精緻。查閱文物資料,就會發現它的不同凡響之處。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 一是奢華。杯體有500克黃金,並鑲嵌了11顆珍珠、9顆紅寶石、12顆藍寶石和4塊粉色的碧璽,單就材質本身已經無比珍貴。
  • 二是獨特。此杯杯身點翠(翠鳥的羽毛),兩側夔龍,底座上三象頭頂力,卷鼻為足,金絲象牙環繞兩側,這讓金盃顯得莊重而又華貴。無論是造型,還是工藝都是獨一無二的。
  • 三是字款。杯身一面刻有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歷來鼎、酒具等器物,一旦有文字附註,就會價值倍增。“金甌”在古語中既指酒杯,也代表國土,用在金盃上面可謂一語雙關。單就這一點,金盃製作的背景已讓人浮想聯翩。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這盞“金甌永固”杯和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杯子其實是一個系列的東西,只不過它們在製作年代和具體細節上有所差異。

“ 金甌永固 ”杯並非孤品,還有三個散落各地的“兄弟”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一共打造了4盞“金甌永固”杯,分別為1739年乾隆皇帝親自督造一盞,次年又做兩盞,1797年(嘉慶二年)一盞。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金甌永固”杯其實就是乾隆最後一次製作的。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這四盞金盃,整體上大體一致,堪稱“一母四兄弟”,在細節上又有所差異,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為最後一次製作,技法更為成熟,看上去璀璨奪目,渾然天成;倫敦華萊士典藏則缺少相應的字款,等等

這四盞杯子雖然製作時間相隔不到百年,它們的命運卻完全不同。1860年,英法聯軍在十月攻入北京城,搶走了其中的兩盞。十多年後,這兩盞流入拍賣市場,進入倫敦華萊士典藏博物館。而另外兩盞,雖然在祖國內部,但也分居兩岸,其中一盞進入故宮博物院,另一盞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

“金甌永固”杯與明窗開筆

據史料記載,1739年乾隆皇帝在親自督制“金甌永固”杯時,還下令製作了“玉燭長調”蠟臺。顯而易見,兩件器物合併製作,必然有其特殊的用意。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事實上,清代自雍正帝起,確立了明窗開筆的制度。所謂明窗開筆,就是在元旦子時,皇帝拿起筆紙,寫下為國家的新年祝福,然後飲一杯屠蘇酒,保佑一年國泰民安。一般人家飲酒寫字,喝喝寫寫也就罷了,然而到了皇家,就得上升到國事的高度,也就有一套對應的完整禮儀,是為明窗開筆之典。

關於這項典禮,嘉慶帝《元旦試筆》一詩夾註有載:

每年元旦子刻,世宗至養心殿明窗西,是時室內案頭陳設金甌永固杯一,內裝屠蘇酒;玉燭一,手引發光;朱漆雕雲龍盤一, 其中盛古銅吉祥爐八, 古銅香盤二。世宗握筆薰於爐上,始濡墨揮寫。先用硃筆,後用墨筆。筆端鐫有“萬年青” 三字,筆管稱為“萬年枝”。先後用朱、墨各書寫吉語數字,以祈一歲之政和事理。復進呈本年時憲書,世宗瀏覽一遍,以寓授時省歲之意。諸物用畢,世宗親自料理,令專人收藏。雍正以後,歷朝皇帝均沿襲此典,遂成清代定製。

可以看出,明窗開筆之典必不可少的兩件器物就是“金甌永固”杯和“玉燭長調”蠟臺。在這個典禮裡,蠟臺是照明用的,取名“玉燭長調”,寓意很是深刻;“金甌永固”杯不再是飲酒的酒具,而是祈禱國土永保、江山萬代的象徵。

“金甌永固”,但大清的江山並不穩固

對於乾隆帝而言,“金甌永固”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想象。在他最後一次督造完成“金甌永固”杯後不久,大清的命運突然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1797年,白蓮教起義軍開始了大規模流動作戰,從襄陽轉戰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等省,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很快鋪展開來;

1798年,福建同安人蔡牽起義,以浙閩沿海為根據地,屢敗清軍,東南海疆從此不再安穩;

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隨之一場血腥屠戮進行開來;

……

乾隆皇帝親自督造的“金甌永固”杯,有何特別之處?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讓乾隆的繼任者嘉慶帝忙得焦頭爛額。從此,煌煌康乾盛世真正走入末路,大清的“金甌”日益動搖起來。及至鴉片戰爭爆發,列強長驅直入,天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這隻“金甌”眼看就要各種力量打破。明窗開筆和“金甌永固”的寓意並沒有為清政府的續命增加籌碼。

結語

“憶往昔,乾隆爺造了個杯子”。透過這盞“金甌永固”杯,我們彷彿穿越300 多年前的紫禁城,飽覽大清盛世的繁華。在向盛世發出讚歎之時,我們撕開表皮,延伸時間,很容易發現盛世之下衰敗的一面。“每年元旦開筆,我滿盛屠蘇酒,玉燭長調,看三陽啟泰,待萬象更新。”國勢江河日下,縱然有屠蘇酒助力“金甌永固”,依然無濟於事。大清興亡多少事?悠悠,一切盡在“金甌永固”金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