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如何改善你的人際關係,你憑什麼“混社會”?

人際關係,指的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

這種關係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是人們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關係或距離,它反映了個人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而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可以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離開社會不與人交往,對於我們而言,只有人際關係好了,我們的學習,生活,事業才會做的更好。

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呢?

不懂得如何改善你的人際關係,你憑什麼“混社會”?

記住這三點,你也能左右逢源:

一、適當的讚美別人

讚美別人,是搞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潤滑劑”,也是最有效的技巧,它能縮短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人們彼此之間產生親切感,是“於人有利、於已無損而有利”的事。

一天,在一個賣清粥小菜的餐館,兩個客人都向老闆娘要求增添稀飯:

一位板著臉並皺著眉頭說:“老闆娘,你也太小氣了,只給我們這麼一點稀飯,一口就吃完了!”結果那位老闆娘也皺眉說:“我們做稀飯也是要成本的”,最後反而還加收了他兩碗稀飯的錢。

另一個客人則是笑眯眯地說:“老闆娘,你們煮的稀飯實在太好吃了,你看,我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拿到了老闆娘給的一大鍋又香又甜的免費稀飯。

適當的讚美別人,是我們在創造“新關係”中最好的方法之一。小小的讚美花不了一分錢,卻可產生極大的效果,讓人際交往中的雙方都獲得了快樂。

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給予由衷的讚美,是一種難得的美德。無論是我們的上司、同事,還是我們的下屬、客戶,沒有人會因為我們的讚美而生氣發怒,反而會對我們產生好感、心存感激。

不懂得如何改善你的人際關係,你憑什麼“混社會”?

二、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是我們必須學會的技巧。這對我們的人際交往大有裨益。

有一天,朋友出去見一位重要客戶。雖然朋友提前查詢了公交路線,但由於某個路段臨時維護,朋友只能更改乘車方案。

不巧的是,朋友當時所在的地方手機網絡信號比較差,沒辦法及時查詢公交路線,就給同事小周打電話求助:“小周,我要去郝經理那邊談業務,中途路段維護,得改換路線,我現在在A大街,你幫我在電腦上查一下怎麼去吧。”

沒一會兒,小周就回答說:“我幫你查了,你所在的位置距離郝經理那裡已經很近了,不必乘車,直接步行就可以。你先往北走,第二個十字路口左轉,直行300米,在馬路東邊就是。”

朋友聽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好說:“你先別掛我電話,我試著找找,萬一找不到你再給我指示。”其實朋友是個路痴,經常分不清東南西北,現在心中焦急,更是找不到方向。

於是,朋友不得不反覆詢問小周。小周被朋友詢問了幾次後,猜到朋友對方向不敏感,就說:“今天晴天,你就背對著太陽,沿著馬路走,一直往前走,到第二個十字路口了,順著馬路往左轉,直行看到肯德基店面後,往對面看,就能看到郝經理的公司了。” 這麼一說,朋友馬上心領神會,不一會兒就找到了郝經理的公司。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起初小周按照自己的思路給朋友指路,卻沒料到朋友是路痴。後來他從朋友的立場出發,換了一種角度闡述路線,朋友才心領神會。

可見,只有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考慮,才能讓別人得到幫助,進而感受到你說的話的真實、善意和價值。

不懂得如何改善你的人際關係,你憑什麼“混社會”?

三、對別人不要過於苛求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時刻意識到別人不是自己,保持求同存異的心態,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如果將自己的看法強加於別人,得到的結果只能與自己的初衷背道相馳。

我們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自己有一些行為習慣、做事準則,就以同樣的標準衡量別人,覺得對方做不到,就是不該。但我們不該把自己養成的習慣強加於朋友。一旦朋友做不到,就責怪他們,這樣最終只會影響和諧的人際關係。

其實我們常常忘記了一個問題,別人不是你,每個人的經歷、成長環境、思想認知的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對於行為準則的定義也都不盡相同,我們可以建議他人怎樣做事,但不能過於苛求。倘若完全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