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序言:

曹操和苻堅,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梟雄!曹操作為三國第一霸主,關於他的故事,就算幾歲的小朋友也能說出一些來,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同為一代梟雄的苻堅天王卻並不大眾。

本文旨在結合史料,為各位讀者分析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的後續結果,以及兩位一代梟雄的成敗之因……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其實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這兩場會戰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1 強大的北方政權兵徵南方,意圖征服江南,統一全國。

2 北方同樣戰敗,使全國統一延遲,南方得以保存。

3 北方政權兩者同樣犯下戰術上的失誤。

4 曹操與苻堅均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梟雄。

5 北方同樣的自滿輕敵。

6 曹操哭郭嘉早死,苻堅亦後悔不聽王猛臨終叮囑的不要伐晉之言。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但兩人戰敗之後的結局卻大不一樣!

1 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迴歸北方後,能迅速穩定因戰敗可能導致的政治危機,後來甚至平定了西涼。在逆境中反而成長!

2 苻堅在淝水之戰大敗,北方迅速分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先後造反,而後來分裂持續惡化,後來甚至自己被屬下絞殺。大戰一敗徹底完蛋!

為什麼戰爭過程和戰爭條件如此相似的兩個人,其戰爭結果卻大不一樣呢?苻堅的情況對比曹操來說到底差在哪些地方呢?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政權上的差別在哪?

很明顯,曹操打下的北方政權擁有非常穩固的基礎,而苻堅的北方政權則有許多薄弱的地方,且苻堅政權左右均有潛在的敵人蠢蠢欲動。曹操的後方擁有可以信任的軍政班底,曹操政權的核心權利層對曹操的忠心是非常牢固的,所以有能力鎮得住可能會發生的政治危機。

而苻堅在這一點上明顯遜色於曹操。首先苻堅不聽勸告,居然在政治場上講信義,拘泥於忠義,輕率的放走了慕容垂,這樣的舉動無疑於放虎歸山。這果然應了那句老話:狠人才能成大事!

苻堅治國素以寬厚而著名,但竟然在最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輕易的斬殺了姚萇派來的使者,使姚萇因為害怕被株連而舉兵謀反,姚萇和慕容垂的反水,可謂是給前秦政權帶來了致命的一擊!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用人上的差別在哪?

我們再細看一下,曹操在各方都有自己的親臣同族。北方有崔琰、毛玠、司馬朗等人,西方有馬超、韓遂(仍從屬曹操)、大本營有美男子荀彧、盲夏侯等人,局勢可以說是四平八穩。而且曹操的信心恢復較快,在其強有力的操控之下北方不至分裂。

而苻堅就沒有特別明顯有效的班底來防守,外族虎視眈眈,內族高層份子懷有異心。被打敗後信心又未能及時恢復過來,開始貪生怕死,這才是致命傷。(“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都是說的苻堅)

在軍心上,曹操所率的北方兵收納了許多袁紹的敗軍,且在戰敗之後施行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讓兵民盡皆歸心,至於曹家子弟兵更是無時無刻的拱衛著曹操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苻堅就顯得捉襟見肘,他率領的兵員雜亂,根本沒有團結可言。

再者,兵以農為本,苻堅政權連內政都尚未全部安排妥當就輕率南征,一旦戰敗,內政也跟著凌亂了起來。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作戰上的失誤,苻堅敗局已定

再有就是戰略戰術上的頻頻失誤,導致苻堅在戰爭後期方寸大亂,這對於苻堅這樣的沙場宿將來說實在是不應該犯的錯誤。也有

民間野史傳言苻堅的失敗是迷信於所謂"帝入五將方長久"的無稽之談,竟然輕率離開都城去了五將山,最後被姚萇圍困致死。

野史一般喜歡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怪力亂神之上,許多野史記載苻堅原本打算斷姚萇軍的水源,讓其全軍飢渴而敗。本來計劃差點就成功了,只可惜天降大雨,讓姚萇軍轉敗為勝。而在攻擊慕容氏的戰鬥中,苻堅施以裡應外合的火攻之計,誰知風向突然變左,大火竟然向前秦軍反撲而去,令苻堅最終功敗垂成。

但無論真是的原因是哪一種,苻堅的敗局已然註定!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淝水之戰(改變歷史格局的戰爭進程)

淝水之戰是一場令人錯愕的戰役、一場命運之神展示祂的權杖的戰役、一場偶然打敗必然的戰役。一千六百年後的我們,能否把這場影響至關重大的戰役看得更透徹?前秦是軍事政體,在變更政體之前,它只有不斷的征伐。即令它是官僚政體,中國的大一統觀念也驅使它南下。

「往年車騎滅燕,亦犯歲而捷之。」「昔始皇之滅六國,其王豈皆暴乎」苻堅找不到不能出兵的理由。預知被關在潘朵拉之盒中,苻堅料不到他的命運比曹孟德還要悲慘,假使他知道,他也只能黯然長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了吧。尤其,他比楚霸王有資格得多。

「已別有旨」。

謝安給謝玄唯一的指示。謝玄就只抱著這四字上陣,日後的演變謝安始未料及,淝水之戰的勝利,謝安並未幫上什麼忙,他唯一的功用只在於安定建康人心。

「天不亡汝,非鎮靜之功也」。

「詔玄發三州人丁」

北府兵,東晉最能作戰的軍隊。但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北府軍不是精兵,麻雀不會變鳳凰,流民軍不是身經百戰的前秦鐵騎可比,東晉的「精兵」打不過前秦的鐵騎。

謝玄,不是一流的將領,但也非無能之極,這場戰役他盡了全力,再加上命運之神的青睞,他,成了東晉的英雄。

「堅使彭超攻彭城。時彭超置輜重於留城,玄乃揚聲往留城。超聞之,還保輜重」「玄於是自廣陵西討難等……進據白馬,與賊大戰,破之……因復進擊,又破之,斬其偽將邵保……劉牢之破其浮航及白船……諸葛侃李都破其運艦難等相率北走,僅以身免」「玄先遣劉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澗,即斬梁成及成弟雲,步騎崩潰,爭赴淮水生擒堅偽將……收其軍實」

謝玄在對付前秦鐵騎的前鋒時是頗有一手的,雖說強弱懸殊,但東晉也不是束手待斃,大戰打不贏,總要贏點零頭。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真正決定性的大戰要開打了,雙方採取的戰略與戰術都沒什麼毛病。

「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謝玄抓住敵眾我寡這一點,迅速進逼,直接向苻堅挑戰。雖然盡力把數量差距減到最低(百萬對八萬與二十萬對八萬),但也無法利用前秦軍隊不夠齊心的弱點。但假使前秦百萬大軍齊至,北府軍只怕會先喪失鬥志,連放手一搏的機會都不會有;內部分化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前秦大軍到底還是有統一號令,並非各不相屬,

謝玄各個擊破的戰略是正確的。

苻堅則因大軍未全部集結,將自己的二十萬氐族鐵騎放置在淝水之北,意欲隔河對峙,等大軍集結再一鼓作氣橫掃東晉。淝水之戰是在淝水邊進行的戰役,並不是在水上打的戰役,偏安江南的東晉並未能以水上作戰佔以騎兵為主的前秦一絲一毫便宜。苻堅不先行作戰,意欲等到百萬大軍集結後,到時一齊渡河,豈是區區八萬的東晉軍隊可阻擋?苻堅的戰略非常穩健踏實。

謝玄不能等,延長戰時只有戰敗。偏偏苻堅的軍隊不肯主動攻擊,謝玄想不出其他計策,他只好採取主動,跟苻堅拼了!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玄遣使謂融曰:「軍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

謝玄要爭取主動,他寄望於奇蹟。因為他在數量上居劣勢、質量上也居劣勢,理論上他毫無優勢可言。他只能動作,希望動能生變,畢竟球是圓的,他動了還有希望。

苻堅是將計就計。堅守固然是毫無風險,但也只是處於不敗之地。打仗怎麼可能沒有風險?更何況此時的風險實在小到不能再小,謝玄這步棋是自個上來送死,到口的肥肉沒有不吃的理由。「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絕沒有人會想到稍退會成為潰退,包括謝玄和朱序。謝玄和朱序不可能在事先計劃好,因為這超乎正常,朱序一人之力不可能造成二十萬精銳鐵騎的潰退。


「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持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制之不可止”,尚可解釋為訓練不夠,畢竟足足有二十萬大軍,不是那麼容易訓練的。但精兵到底是精兵,一時不可止尚可接受,無論如何不會演變成大敗的局面。偏偏好死不死,苻融竟然會在這緊要關頭馬倒被殺!這不能解釋為坐騎不好或騎術不好。

赤壁之戰,讓曹操在逆境中成長,淝水之戰,為何讓苻堅一蹶不振?

時也運也!對岸的晉軍尚未渡河、尚未以一指之力加於身,前秦的大將苻融竟然可以馬倒被殺!淝水之戰的勝負竟繫之於苻融的馬倒或不倒!我們還能再說什麼呢?

謝玄的趁機衝殺、朱序的陣後吶喊都建立於苻融馬倒被殺的基礎上。如果苻融的馬不倒,北府軍只能被屠戮殆盡,朱序也只能黯然銷魂。東晉實應塑座苻融馬倒被殺像才是。

自此,苻堅的帝國徹底的完了,他一手締造的江山和他偉大的夢想,也在南軍的金戈鐵馬中被徹底蕩碎了……

參考文獻:

《晉書·謝玄傳》

《魏書》

《百戰奇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