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大史官


那個朝代也是如此,選不好接班人,就容易復辟舊制度,外國也是一樣,前蘇聯不就斯大林去世後,變了顏色的嗎?


中國人123qaz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滿清末年時代的威懾力是相當強大的。她是滿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強人,被朝野稱為老佛爺,她在政治上確實有相當大的天分,能夠緊緊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義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滿清基本上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慈禧太后執政半個世紀,有了豐富的執政經驗,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執政經驗完全是爐火純青了,當時朝中即便是多麼強大的滿漢大臣,到了慈禧面前無一不戰戰兢兢。據宮裡的人在民國的時候回憶,慈禧平時的時候,和一個普通和藹的老太太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一涉及政治權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變得無比銳利,在那種情況下,周圍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喘。那些實力強大的大臣如李鴻章、袁世凱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溫順的免子一樣。

實際上,滿清的滅亡有好幾個失誤,首先是在金融市場的失誤,不過這個和滿清倒沒有多大的關係。據說是西方列強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做準備,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橡膠戰爭,而滿清不幸被這場戰爭所擊中,導致出現了大規模的虧損。而滿清中央以攝政王載沛為首,居然打算將鐵路收歸國有,以此做抵押來度過這場危機。結果實施不當,引發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載沛等人眼裡看來,這完全是動亂,居然決定用武力強行鎮壓。

如果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碰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如此輕率地做決定。因為以她的幾十年的執政經驗,肯定能從事件表象中,嗅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會把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會引發如此之大的動亂。載沛等人看到四川亂了起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軍前往鎮壓,這件事的結果是,一個亂子還沒有平息下去,結果另外一個更大的亂子又起來了。只能說攝政王載沛實在是太年輕,經驗閱歷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會這麼幹。即使這麼幹,肯定也會留有很多的後手,絕不會搞得一團糟。

事實上,最終引起滿清滅亡的是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對北洋軍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攝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但是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裡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凱根本不敢有任何的異動。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凱南下平叛的話,只需下一道聖旨即可。袁世凱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帶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種要求。

攝政王載沛在滿清末年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張之洞勸他的時候,他就說“有兵在”,在他眼裡只要有北洋軍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張之洞就說不願聞此亡國之音,事實上張之洞早就看出來了,以載沛的名望和實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軍。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話,掌控北洋軍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大的一股軍隊,在國內沒有任何軍隊的實力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當時國內雖然號稱有36鎮,但事實上很多都是空殼子,除了北洋六鎮之外,也就湖北新軍實力稍微強一點點。但是在武昌起義之後的作戰中,湖北新軍也完全不是北洋軍的對手。而在民國,由於袁世凱違憲,孫中山組織革命,北洋軍完全是以碾壓的態勢擊敗孫中山組織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攝政王載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軍,所以給了袁世凱逼宮的機會。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話,北洋軍應該很快就能擊敗湖北新軍,收復武昌。而其他各地軍隊的實力則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所以滿清收服武昌之後,完全可以循序漸進地攻下各省,革命軍估計只能和孫中山一樣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一提到慈禧,我們都會說她禍國殃民。中國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她的腐朽統治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就是慈禧去世後,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是不是說明,慈禧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說明,如果大清王朝沒有慈禧太后的統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劇照)

這件事看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在慈禧統治期間,有幾方面可以表現慈禧統治下,國家的穩固性。

其一,雖然國內起義不斷,但無法動搖國家根基。自古農民起義,尤其是像太平天國運動這樣超大型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會由此引發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無一例外。但是慈禧統治下,天下並沒有大亂,諸侯也不割據。曾國藩這樣的諸侯,還及時解散湘軍,阻絕了藩鎮的產生。

其二,沒有任何人能動搖慈禧的統治。在皇權社會,大家為了最高權力,都會展開血腥的廝殺,沒有任何人能夠長久地保持穩定統治。但是慈禧卻能夠。尤其是戊戌變法。雖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統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終朝中的實權派,包括榮祿、袁世凱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邊。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大家極力攛掇李鴻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鴻章卻並不願意。總之,當時並沒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沒有宗室成員站出來把慈禧趕下臺。

其三,外國的持續入侵併沒有引發遷都之類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國入侵得太厲害,都會引發遷都。比如東周、東晉、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沒有遷都,這說明中央政權極為穩定。

總之,慈禧的存在,確實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

(李鴻章劇照)

但是,雖然慈禧的存在,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慈禧沒有培養強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為了自己能夠在清廷的最高權力位置上呆更長的時間,多次反覆選擇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緒、宣統,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選擇宣統的時候,她都要行將就木了,可她依然不願意放棄權力,要選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選擇幼年皇帝,而且從不對幼年皇帝進行培養。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給漸漸長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機會。就算給了機會,也不支持他。比如,當她還政於光緒後,又反覆對他指手畫腳。光緒稍微有點什麼變法,她立刻就叫停,還把他囚禁起來,這樣怎麼能培養光緒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養接班人,同時,由於害怕光緒在她死後,改變她的政策,還提前把光緒毒死,讓大清王朝徹底後繼無人。

(光緒劇照)

其二,清朝走向滅亡主要是慈禧的腐敗統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開戰,打不贏洋人,這怪不得慈禧。是從乾隆開始的閉關鎖國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惡果。但是,此後清朝走向更加落後,以及最後崩潰,慈禧卻要負重要責任。

首先,慈禧沒有堅決抗戰的勇氣,這給予了西洋人、東洋人瓜分中國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後,打仗固然打不贏。但是,只要堅決抗戰,未必就場場失敗。再說了,與其拿那麼多錢賠償洋人,不如把這些錢都用來買武器,進行軍事強國。

其次,慈禧不積極自強奮進。清朝開展的洋務運動,以及光緒皇帝的變法維新,都是一種自強奮進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強奮進,還打擊自強奮進的奕和光緒,同時還為了自己過生日,動用北洋艦隊的軍餉。

所有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讓他們最終選擇與清廷離心離德,選擇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

可以說,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後一塊擋板。雖然她這塊擋板看起來還比較完好。但是,整個那條船已經被慈禧自己給弄破了,她又沒有培養出新的修理師。因此,她的去世,就相當於把最後一塊稍微好一點的擋板給抽走了。這樣一來,整個一條破船,怎麼還會不土崩瓦解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就一直不平靜。慈禧掌權後,對外有中法戰爭,中俄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對內更有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這些事情都讓清朝傷筋動骨,所以慈禧不是晚清的定海神針。

不過,她在位年間,能夠把控朝政,成為晚清實際的掌權者,說明她玩弄權術的能力很出眾。

一、發動辛酉政變

慈禧出身不好,並不是顯赫貴族,或者有親人在朝廷要害崗位任職。她當時很受咸豐帝寵愛,甚至讓她幫忙批閱奏摺。但是,在咸豐帝病死後,一夜之間,靠山就倒了。

當時同治帝年紀還小,咸豐帝為了讓權力順利過渡,培養了三方勢力,分別是慈禧,慈安,八大顧名大臣。但是,顧名大臣們怎麼會讓孤兒寡母和他們分享權力。果然,在咸豐死後,就表現了對她們的蔑視。

於是,慈禧聯合不得志的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在顧名大臣運送咸豐棺材會京城時,慈禧先跑回皇宮部署,在他們回到朝廷後,突然把他們逮捕,一窩端。

二、發動甲申易樞

辛酉政變後,由於慈禧權力還相對較小,所以她和恭親王渡過了一段蜜月期。恭親王政變後,地位愈加顯赫。功高蓋主,這讓貪戀權力的慈禧感到很不安。

光緒十年,法國不斷侵略越南。恭親王及其主持下的軍機處不想輕易開啟戰端,引起朝臣彈劾,追究越南局勢失利的原因。

正好清軍在前線潰敗,慈禧太后藉此機會,聯同醇親王奕譞,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停奕訢親王雙俸,命他“家居養疾”。

這一次對政治對手的打壓,再次鞏固了她晚清實際掌權人的位置,也再次顯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段。

總的來說,慈禧玩弄權術能力高於眾人。但是治理國家能力,就一般般了。

我是老魚,請關注我,每天和你一起看世界,品歷史,長見識,樹人格。


老魚侃世界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除去八大輔政大臣,同時得到滿清貴族的支持,籠絡西藏,蒙古的貴族,支持喇嘛教,通過聯親,提拔軍功卓著的將領等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見慈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 雖然她重用漢臣,但是並不沒有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而是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軍的勢力,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讓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員受牽連。這2個案件牽扯的官員幾乎清一色全是漢臣,慈禧也是通過這種手段,讓漢臣不得不依附於清朝,依附於慈禧。

一個王朝的滅亡,並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事情,在慈禧死之前,清朝就已經風雨飄搖了。晚清之所以還能夠支撐那麼久的時間,完全是因為清朝有李鴻章,張之洞這些大臣。正是因為這些大臣的赤子心,清朝才能夠苟延殘喘那麼久。在慈禧死之前的幾年,清朝的重臣們接連去世,讓清朝失去了支柱。這些大臣死了之後,清朝一直在走下坡路,這個時候,慈禧雖然活著,但是她也沒能夠讓清朝再次繁榮起來。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政府官員還是不敢覬覦權力的,還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這個約束力就沒有了。 總的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強權性的人物。但是強權性的人物背後,也必然存在另一個情況,就是後輩子女的才能被壓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後繼接班人一旦乏力,強權性的臣子必然一躍而起,紛紛為自己謀權奪利。 慈禧本人原因—屁股決定腦袋,慈禧執政多年,若一味說她只會過生日和禍害朝綱的話,那肯定不符合現實邏輯。慈禧政治手段還是高明的,同時作為清王朝風雨飄渺狀態下的一把手,慈禧的老練毒辣,雷厲風行的手段正適合這個階段,不過封建王朝終究是淘汰產物,故步自封,以己為大肯定不符合歷史浪潮,即使慈禧還在,清王朝也不會維持太久的。

在她死後,皇帝是個小孩,而朝堂上的幾位眾臣,大局觀差勁,對外政策軟弱,政治經驗極為稀缺,再加上缺乏得力的大臣輔佐,勉力支撐都做不到,連活稀泥的水準都沒有,於是乎大清朝這間大廈很快就被這些人玩的崩塌了。 可以這麼說,慈禧太后的存在,就像一劑毒藥,能夠讓大清帝國這個東方病人一時間迴光返照,但是無法改變他死亡的結果。但是如果不服用這虎狼之藥,大清國就只能直挺挺的在那裡等死,再也無法續命了。


大老二爺


慈禧保證清朝不亡,靠的不全是威懾力,她更多的是用一套帝王心術,儘可能的籠絡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把清政府的利益基本盤做到了最大。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慈禧是靠著一套御人手腕才保證了清朝不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帝帶著老婆孩子跑路,東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國和漢人團練武裝手上,就連北京城也被英法聯軍包圍。此時滿清政府這艘破船四處漏水,離沉沒就差半步之遙了。

既然如此,清政府為什麼在此之後又苟延殘喘了五十多年呢?

因為慈禧找到了一個利益平衡點,主動把利益蛋糕切了,分給了更多的人。

從1861年開始,慈禧與漢人軍頭之間達成了一種類似僱主和承包商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說白了,就是慈禧把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原來的普通員工,也變成了股東。只要公司還活著,大家就都能分紅。公司要完了,大家就都沒分紅了。你說漢人軍頭們能不為保住大清而賣命嗎?


當然,慈禧也不傻,她養著一幫爪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會被爪牙反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東南督撫直接互保,公然集體抗命,搞得事後慈禧也拿他們沒辦法。

所以在慈禧活著時,她除了分紅外,玩得最溜的一招就是讓這幫軍頭們相互撕,消耗他們的精力,讓他們都沒力氣有異心。而這一撕,就從1861年撕到了1901年。

1901年之後,李鴻章、劉坤一等人先後病死,舊北洋系和舊南洋系沒落。朝廷缺乏一個人出來挑起洋務運動的大旗,而當時張之洞也老不堪用了,於是慈禧就大膽啟用了還算是新人的袁世凱。



1901~1907年之間,袁世凱為清政府這艘破船忙前忙後,六年時間建樹頗豐。眼看著袁世凱又成了新旗幟,於是慈禧故技重施,放岑春煊和鐵良去和袁世凱互撕。最後把袁世凱搞了下去,而慈禧則收繳了袁世凱的新政成果。

至於袁世凱嘛,明升暗降,吃了啞巴虧還不敢吭聲。而他不敢吭聲,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慈禧只犧牲了他一個人,大部分漢人地方大員的利益,慈禧還是保障了。

綜上所述,慈禧能力保滿清不垮,其實靠的不全是威懾力,她更多的是用一種手腕把地方大員給控制住了。如果說慈禧真是全憑威懾力維繫朝廷,庚子年,東南督撫又豈敢拋開朝廷搞東南互保呢?(東南互保最重要的原因是開戰不符合漢人地方大員的利益)



1908年,慈禧病死,隨即以載灃為代表的一票政治白痴上臺,他們相比於慈禧,威懾力其實是不差的。缺的只是御人手腕。

也就是所謂的吃像太難看了,在剝奪了漢人大員的股份後,居然還幻想漢人大員繼續給他們賣命,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1909年,袁世凱被載灃趕回老家,八旗貴胄與北洋系正式撕破臉。

同年,張之洞病死,維繫派系與清朝中央政府之間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了。

張之洞死前,曾勸過載灃,讓他不要玩的過火了,但載灃不聽。

1910年,八旗少壯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實權崗位,此時的利益矛盾非常尖銳。

1911年5月,志得意滿的載灃搞出了一個愚蠢到無法形容的皇族內閣,此舉算是徹底把漢人地方大員完全得罪了。

得罪漢人地方大員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漢族官僚們徹底認識到滿清朝廷完全不想跟他們分享權力,於是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漢地十八省的督撫大佬們都撂挑子不幹了!



其實像武昌起義這種規模的起義,庚子年之後有五次,比如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參加起義軍的人數高達三萬多,革命黨攻克了上慄等多個縣城,逼得清政府調集三省五萬大軍才徹底平定。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慈禧不死,或者說載灃等人不打破政治平衡,武昌起義可能也就是第二個萍瀏醴起義而已。因為清政府手中掌控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換而言之,當時無論是載灃那幫保皇派還是革命派,力量其實都非常弱小,真正在中國具有統治力的是袁世凱這幫人(在當時被統稱為立憲派)。真正推倒清政府的力量,就是這幫官員。

慈禧活著時,她對這幫人是又打又拉,始終給他們畫大餅,始終沒撕破臉皮,清政府有這幫人的支持,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但載灃得罪了這幫人後,他就站在了立憲派的對立面,此時的清政府沒有基本盤了,又豈能不玩完呢?


Mer86


我是莫地方,我來回答。

慈禧執政期間大清王朝之所以不滅亡,依靠其極強馭人之術,要滿漢大臣成為利益均沾著,從而確保大清王朝統治穩定。

清末風雨飄搖,慈禧作為大清執政者,必然需對改變這種局面,她重用漢臣、興洋務、組建北洋海軍,大清王朝在其一系列操作下苟延殘喘四十多年未滅亡,可為何其去世三年後,就走向滅亡?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成功上位,獲滿漢大臣支持,培養親信掌控軍權,維護其統治,慈禧是個有眼見政治家,知道如何穩固自己統治穩定。

慈禧掌握權勢關鍵,就是要原本沒啥權力漢族大臣也能有相關利益,這樣操作下漢族大臣為保護其利益能不為大清賣命嗎?

地方督撫做大,威脅中央利益,也為“東南互保”集團抗命埋下伏筆,這要慈禧十分難受。

慈禧在位期間,任用漢族官員,可也會平衡各方力量,要任何一方勢力很難做大,從而確保慈禧能坐收漁翁之利。

無論何時,慈禧也不會要漢族大臣做大,她在李鴻章、劉坤一等名臣去世後,為維護政局穩定,啟用袁世凱及岑春煊等人,又要雙方互鬥,從而奪取袁世凱兵權,袁世凱在慈禧面前一句話也不敢說,只能掛權離去。

慈禧執政期間,大搞平衡術,滿足各方勢力需求,從而確保自己穩定,可以看出不是她多厲害有威懾力,而是要各方勢力利益均沾,從而保證大清統治安全。

可慈禧去世後,載灃成為大清王朝話事人,可其執政能力不足,想收回地方實權,又想搞垮袁世凱,確保滿人利益,要中央和地方矛盾重重,從而武昌起義後,各省督撫在很快時間內和清政府分道揚鑣,清王朝也宣告滅亡。

綜合所述

慈禧若在必然還會使用平衡之術,要大家成為利益均沾著,地方督撫也不會輕易造反,還能保證清政府延續,可載灃打破這項政治平衡後,漢族大臣也不願為其賣命,最終導致清王朝滅亡。


莫地方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清朝並不是在慈禧死後才開始亂,慈禧在的時候就已經亂的不行。只不過區別在於,慈禧活著的時候,那種亂是她一手造成的,慈禧死後,這種亂則繼續惡化。

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慈禧運氣夠好,遇到了曾國藩、李鴻章這麼一群能幹的大臣。

但正如標題所說,不管慈禧活著的時候怎麼個亂法,一切畢竟都還在慈禧的掌控之中,她就是有這麼大的威懾力。譬如庚子國變以後,慈禧帶著光緒直接逃到西安去了,可以說狼狽至極。

當時的東南總督們私自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就是不出兵響應慈禧,這是慈禧的影響力在變弱的證明。但是並不表明慈禧徹底失去了對這些官僚的控制力。

以庚子國變為例,當時慈禧遠在遙遠的西安,卻能夠通過一道道命令遙控全國各地的總督和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可以說參與東南互保的總督只要決心推翻慈禧,那都是非常簡單輕鬆的事情。

但是他們都沒有這樣做,其實不能完全說是慈禧的威懾力在發揮作用,這些總督也會考慮一些名節、起義能不能成功的問題,而且他們都不想背上叛臣賊子的罵名。

所以你看像慈禧命令李鴻章北上議和,沒辦法,慈禧到底還是最高領導人,還活得好好的,李鴻章又不敢站出來反了清朝,只好乖乖的北上議和,簽訂了《辛丑條約》。

之後慈禧再大搖大擺的回到北京城,繼續當她的老佛爺,經過這一次事件以後,行為比之前收斂了許多,為了挽救已經搖搖欲墜的清王朝。

慈禧也改變了之前對新政的看法,允許推行新政,實際上不難發現有這樣一個微妙的變化。

在庚子國變以前,慈禧的手段是非常強硬的,還準備利用義和團來對付列強,所以很有底氣的對列強宣了戰。在這個時候,慈禧在政治上的地位還是處於很主動的位置。

但庚子國變以後這種主動性開始變化了,從那些總督們秘密協定東南互保,不遵慈禧的號令來看,慈禧的地位已經變得相當被動。

雙方之間其實已經等於是攤牌了,地方大員們亮明瞭態度,你老佛爺不能亂來。而且慈禧也意識到,關鍵時候還得依靠這些總督們,清王室自己沒有了可以依靠的軍隊,那些綠營和八旗兵已經不夠看了。

所以庚子國變以後慈禧其實不斷在妥協,她推行新政就是一個信號,其實慈禧願意嗎?

她肯定一點也不願意,光緒推行新政,她直接來了一個辛酉政變,把光緒一關就是10年。而且這一次她推行新政,始終不肯還政給光緒,說明她還是要把最高權力死死的抓在手裡。

就算要推行新政,那麼領頭人也必須是她慈禧。

日俄戰爭以後,慈禧的形勢更加不妙了,國內的革命運動愈發活躍,要求改革的人越來越多。就是君主立憲,慈禧沒辦法,國內的形勢已經逐漸不是她能控制的。

於是在1905年派人到西方去考察,就準備開始君主立憲了。1908年還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這些姿態都是慈禧妥協的證明。

雖然這個《欽定憲法大綱》只是一個華而無實的裝飾品,但慈禧能夠妥協到這一步,不難看出她已經在不斷的退步了,如果不是她在這一年去世,想必她還將繼續妥協。

但歷史沒有給她這樣的機會,慈禧去世以後,清王室中再沒有人有她那樣的能力制約那些臣子了。不得不說,慈禧玩弄權術確實很有一套。

在她活著的時候,袁世凱還不是得老老實實的聽從她的命令。但慈禧一死,完了,沒有人有慈禧那樣的能力和權威能夠壓得住袁世凱,載灃壓根就玩不過袁世凱,直接被袁世凱架空。

實際上,說慈禧憑藉威懾力去鎮壓底下那一群官僚肯定不現實,她有什麼威懾力,一來無兵,而來無錢的,當時但凡有一個總督跳出來反了,估計都讓她頭疼。

關鍵還是在於慈禧玩弄權術有一手,當然更重要的是她運氣也好,偏偏在國家多事之秋的時候,遇到了中興四大名臣,個個都是王佐之才,能夠頂起一片天。

你看李鴻章多有能力的一個人,硬是成為了慈禧的一個御用背鍋俠。

慈禧雖然不能幹,但架不住手底下的人有才幹,她只要把這些人駕馭好咯,竟然也神奇的讓清朝這艘危船勉為其難的一直堅持到她死去以後才滅亡。


圍爐談史


我是玲讀歷史,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慈禧是滿洲正黃旗人,1835年出生於北京一個世代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根據清朝皇族家譜記載,慈禧為葉赫那拉氏惠徵之女,有姓無名,乳名為蘭兒。

慈禧的父親和曾祖父都是京官,正是因為有著良好的家世背景,所以她自小博學多才,能書善畫,其書法尤其擅長於行書、楷書,可見慈禧也是妥妥的才女一枚。

然而,慈禧太后並不是以才氣聞名於世,而是因為她的三次垂簾聽政被世人所熟知。那麼清朝真的是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的嗎?慈禧真的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英、法聯軍攻破天津,咸豐帝攜妻帶子逃到了承德,然而不久便暴病身亡。1861年8月慈禧與奕訢叔嫂二人發動政變執掌朝權。但在慈禧執政前,清朝的政局早已危機四伏。

確切說,清朝從乾隆執政開始,社會矛盾就已逐漸呈上升趨勢,乾隆還頒佈了《防範外夷規條》,使中國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歷史。後來,社會矛盾逐漸加劇,以湖北、四川為中心,爆發了全國性的白蓮教大起義。乾隆則滿懷對白蓮教的驚恐和焦慮,撒手人寰,他留下的大清王朝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40年後,英國人親手撕開了大清王朝的虛假盛裝,而此時的清王朝只剩下苟延殘喘。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清朝實際在乾隆年間,就已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嘉慶道光年間,官僚貪贓枉法,民不聊生,國庫空虛。此時期的大清王朝一片混亂,不僅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有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此時的大清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因此,慈禧垂簾聽政後,不得不採取相應的措施來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

一、重用漢臣。慈禧太后打破了滿漢界限,開始重用漢人,比如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等漢臣也得到了慈禧的重用,據記載,咸豐帝曾聽信心腹勸告,恐曾國藩會功高蓋主,於是削掉了他的實權。慈禧知道後,重新重用了曾國藩。可見,慈禧太后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

二、推行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慈禧太后親身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後,慈禧明白了抵禦外國侵略者的重要性,她開始尋求富國強兵的路子,所以當洋務派發出學習西方國家的呼聲時,慈禧基本上是持肯定態度的。

三、懲治貪官汙吏。為了糾正官員貪贓枉法的不法風氣,慈禧開始了懲治貪汙腐敗之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清朝實際在乾隆末年就已經開始走向了衰落,到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後,她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當時頻臨崩潰邊緣的大清王朝得以延續,而她去世後,早已滿目瘡痍的大清王朝便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玲讀歷史


說起大清紅人,那可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但是要說到最特別最具有爭議的一位,那就非慈禧太后老佛爺莫屬。

老佛爺的稱謂傳遍大街小巷,在影視劇中的出鏡率也是未逢敵手,不過文藝塑造出的形象無外乎是手段陰險,權力制霸,禍國殃民,驕奢淫逸,成堆的貶義詞都甩在了她身上。然而歷史上的慈禧真是如此嗎?她如何從一個三無人員(無靠山、無詩書才氣、無絕世容顏)走上權力之巔的呢?她對大清的掌控真的是穩如泰山嗎?大清真的是離不開她的強權嗎?

1852年,17歲的慈禧被選入宮,封為“蘭貴人”,於是她有了一個外號——蘭兒。蘭兒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對未來也有較長遠的規劃。她深知自己平凡無奇,必須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取長補短,才能在後宮激烈的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從而引起皇上注意。

於是“蘭兒牌”美顏計劃誕生了:1、每天按時作息、定量用餐,以保持好身材;2、花大價錢購買“駐香露”並堅持每日飲之,使得玉體飄香;3、傾其所有讓侍女從宮外購買人奶,用以洗澡美容。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某個夏天,在慈禧精心設計好的線路上,她與咸豐來了個“偶遇”,咸豐帝忍耐不住誘惑,將其“幸之”。所以說啊,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啊!

慈禧地位直線攀升,從此走上歷史的舞臺,開始了自己精彩絕倫的表演。她一方面耍盡心計和手段,剷除競爭對手,拉攏人心,穩穩坐上了後宮第一寶座;另一方面,在咸豐病痛之時,發揚賢良淑德的作風,幫忙批閱奏摺,代理國政。在接觸頂端權利的過程中,她第一次體會到了權利帶來的無限快感和樂趣,這為之後的一系列操作埋下了伏筆。

1861年7月,意外發生,31歲的咸豐皇帝駕崩。同年,年僅4歲的同治帝即位。“母憑子貴”的慈禧正式晉升為太后,開啟了權傾朝野的一生,時年26歲。大家想想啊,俺們在這個年齡,還在到處打醬油。人家如此年輕就走上了人生巔峰,這不僅需要天大的運氣,還離不開她異於常人的天賦與努力。

她在之後近50年的管理生涯中,展現出了非人的政治手腕和對權力的強大制衡之術。這從處理“顧命八大臣”事件就能窺出端倪。她出手果斷狠決,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迅速處理掉這幫政治敵手,牢牢控制著帝國的命脈。

在用人方面,慈禧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當太平天國橫掃大清半壁江山,八旗軍不堪重用時,她不急不躁,將權力下放給曾國藩等漢臣,組建“湘軍”進行剿滅。當曾國藩擁兵30萬,攻破天京時,她一方面讓李鴻章、左宗棠組建“淮軍”、“楚軍”,制衡“湘軍”,一方面“明升暗降”調離曾國藩到京城,消除了曾國藩擁兵造反的可能性。

她對權利的痴念到達了匪夷所思的境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面對洋人炮堅船利的威脅,她支持了李鴻章組織“洋務運動”,面對傷害自己權利的“戊戌變法”,她果斷將光緒帝幽禁,處決“六君子”.......一系列的事件,說明了慈禧強大的權力威懾力,她說一不二,將群臣玩弄於股掌。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直朝自己理想的方向發展,隨著帝國的腐朽,國力的衰退,民生的哀怨,慈禧的強權政策也開始搖搖欲墜。

1900年,慈禧腦子發熱,向11國宣戰,她天真的以為靠“刀槍不入”的義和團能抵擋洋槍洋炮。不料惹怒洋人,八國聯軍直搗黃龍,進軍北京。慈禧如夢方醒,下詔各省勤王時,竟無人回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東南互保”,這種赤裸裸挑釁中央的行為,慈禧為何事後不敢處罰,只能忍氣吞聲呢?因為她深知,帝國已經遲暮,軍力大部分已由南方漢人官員把控,自己已無力調遣,說白了,她成了大清的一個掛名的一把手而已。

至此,我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題主,大清並不是因為慈禧的威懾力而苟延殘喘,實際情況是慈禧早在1900年就已失去了對帝國的把控。

作為晚晴最為強勢的政治強人,而且是唯一的一位女性。註定慈禧要走的路不同於其他人,她需要從內到外,從上到下,武裝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我們可以設想一想,一個女人在風雨飄搖的皇權鬥爭中,如不強勢果斷,很難令人信服,更別說管理。

慈禧的聲望與掌控力好似一條波浪線,前期弱,中期強,到後期再一次變弱,直至最終的消亡,這明顯就是生命的規律,誰也逃脫不了。一次次的失敗不斷打擊著清廷的聲望與控制力,而一次次的戰爭又養肥了這些地方的官員,最終尾大不掉,徹底失去了控制。在當時的情況下,東南互保看似是驚天動地的反抗,但是實際上不過是水到渠成的政治平衡。而慈禧沒有對東南互保做出什麼進一步的反應,表面上來看確實是讓清廷顏面掃地,但是長遠來看卻避免了進一步激化矛盾,客觀上來講還是挽救了這個帝國,清廷由此才可以繼續苟延殘喘十年。

縱觀慈禧一生,我們可以看到她是個對權力極度崇拜的女人。但是由於缺乏武則天那樣的大局觀和對國家利益的最終認識,(儘管她始終掌握著清朝的政權),最終只能成為一個窩裡鬥狠,外鬥認慫,佔著茅坑不拉屎的帝國大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