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目的、筆記有方法、認知有體系: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讀書就是從“假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宅家10天,追了15部劇”。隨便找了一部熱劇,翻到下面的評論。追劇的人還真不少,多數人還喜歡狂拉進度條,專挑高潮滿足快感,生怕耽誤追劇進程。

有人就說:追劇就是在“垃圾快樂”中,毀掉自己。

在我看來,追劇有法、有度,也能成為獲取真知的過程。比如,有人從《完美關係》中,複習了一遍職場溝通技巧—“蜂舞法則”;有人從《慶餘年》中的王啟年,總結出要做老闆的最強配角,需要具備建立“共享觀點庫”、“高情商”、“懂得精進”的能力。

因此,從劇中聯繫實際生活,複習/總結職場中的知識和技能,做到有法有度,也能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同樣,消遣式讀書、漫無目的式讀書、走馬觀花式,也是看後無味的“垃圾快樂”。對於職場人來說,讀有所悟、讀有所得、讀有所用,才是“真快樂”。

讀書有目的、筆記有方法、認知有體系: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我們該如何高效地讀書?

搞清楚讀書的目的,就需要思考“怎麼讀書才會高效”,也就是我們需要學習“學習的方法”。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做筆記,提煉書中的要點和方法論。

現在市面上很多讀書APP,功能也是頗為全面。讀到某個地方有疑問或者覺得好,下拉屏幕加個書籤,或者寫一句短評,最後得到一二三條毫無章法的筆記。好處是“方便”,壞處是“大而全”,缺少“帶有邏輯地”全面理解。

一句話,讀書筆記不是簡單地摘抄畫線。今天,我以成甲在《好好思考》中提出的“五星筆記法”為例,分享我讀《清單革命》過程中的讀書筆記。

“五星筆記法”:就是每次記筆記之前,先畫出五個星星,每一個星星代表一個問題,一共五個問題,記筆記的過程就是回答這五個問題的過程。

一、預測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內容值得討論?

讀正文之前,我們可以先讀推薦序或作者序,預測作者要講的核心觀點是什麼,作者的受眾範圍是哪些。再來就讀目錄,評估作者會以什麼行文結構寫作。有了心理預期作為讀書的鋪墊,後續通過對比書中的內容,總結出差異在哪兒,好處/壞處又有哪些。

讀書筆記一:“核心內容”、“有何價值”。

《清單革命》序中提到,人類的錯誤主要分為兩類:“無能知錯”和“無知之錯”。“無知之錯”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知識犯下的錯誤,“無能之錯”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正確知識,但卻沒有正確使用而犯下的錯誤,而後者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規避。

在知識日益龐雜的今天,越發需要一場“清單革命”,減少人類犯下“無能之錯”。

二、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

講解邏輯,就跟自媒體寫作一樣,引導讀者“漸進式”理解作者意圖,畢竟讀得懂才可能被稱為“深度好文”。反過來,當我們是讀者時,跟著作者的邏輯線,更能加深對核心內容的理解。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看天方夜譚。

讀書筆記二:作者的講解邏輯

1、是什麼:美國醫療行業的現狀——本該90分鐘內完成的心臟急救檢查成功率不到50%。

2、為什麼:從個人層面,可能犯“無知之錯”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犯“無能之錯”越來越多;人類需要面臨,超出“可控範圍”的極其複雜問題;在複雜環境下,人類可能會忽視單調事項或麻痺跳過原本記得的步驟。從團隊層面,中央集權的解決方案限制行動能力。

3、怎麼辦:建立簡單、可測、有效的清單。

4、驗證有效性:在醫療、航空、建築等“高精尖“行業,實踐工作清單機制,驗證結果有效且通用性強。

作者使用傳統“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過程驗證”,證明日益複雜的工作需要發起一場“清單革命”。

三、這本書對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

一個人對社會的理解,表現出的行為,都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也就是說,事物或多或少會有侷限性。就好比上課聽講,聽懂了固然好,沒聽懂也應記錄下來,花費精力解決自身疑問。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如果和作者觀念衝突,記作疑問;如果認同,記作啟發。

讀書筆記三:對自身的疑問和啟發

疑問點:

為什麼作者要證明清單是個思維工具?直接上乾貨,指導製作關鍵清單的方法,會不會更好?

啟發點:

我在平時的自媒體寫作中,對數據的引用很少。然而對觀點文的邏輯論證來說,數據是強有力的客觀性武器,更能加強非演繹論證。因此在後續的文章中,適當地以數據說話。

四、書中的方法論、想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策略?

把書中的核心觀點,聯繫過去學過的知識加以理解或解釋,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得更為深刻。

讀書筆記四:有效策略

提高“解決問題,先抓關鍵”的能力:“二八定律”表明,20%工作導致了80%的問題。“大而全”的解決方式導致無效生產力,因此做事抓住關鍵是首要原則;

提高“不斷精進”的能力:簡單、可測、高效是清單三大原則,同時需要保持自主進化能力。就好比“番茄鍾工作法”,第一個番茄鍾測試可以完成五個單位的工作量,下一個工作鍾我們就需要思考能否完成六個單位甚至更多的工作量。

五、列行動清單

任何知識裝到大腦裡不用,就無法形成身體記憶,也無法“學以致用”。

讀書筆記五:行動清單

目前我的項目正處於節點裡程碑階段,所以根據清單的“三大原則、六大要點”,列出里程碑重點工作的檢查清單。

讀書有目的、筆記有方法、認知有體系: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讀書需要延伸,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每本書的最後,一般會提及引用過的典籍,或者參考過的文章。在我看來,這就是關於延伸的實例。比如阿圖·葛文德先生寫《清單革命》的過程中,參考的是《最高職責》、《醫生的精進》等書籍。用老方法或理論,通過加工和創新,昇華出更為簡單而使用的清單工具。

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知識本身就在不斷進步,所以會創造出越來越高級的命運。

讀書有目的、筆記有方法、認知有體系: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不再“因為想讀書,所以才讀書”,那麼從“垃圾快樂”中找到“真快樂。就不再遙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