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每年終的讀書盤點是我必做的一件大事。


我常常會在年初設定一個今年讀書的範疇,重點讀什麼類型和題材的書,重點讀哪些書,但到了年終盤點時,總會發生一個小幅度的偏移。我總會被一些特定類型的書吸引,不自覺買下來去讀。


我一直相信,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讀過的書,就是你過去幾十年生活和教育的總和。

瞭解自己的閱讀偏好,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會反映在你讀的書裡。


每年都有不少朋友找我推薦書,問我最近有什麼好書,或是幫開書單。但薦書其實是一件蠻難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對方的喜好和狀態,不知道對方讀書的目標是什麼。

換言之,我覺得好的書,你不一定覺得好;我覺得很有用處的書,也許你會覺得一無是處。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所以按老樣子,我會列出今年我覺得讀書最好的書以及理由,供君選擇、判斷。正是這些書決定了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017一共讀書76本,類型包括:小說類、歷史類、社科類、生活類、廣告類、雞湯類。

本著十中選一的原則,今年推薦8本。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1、李開元《秦謎》《秦崩》《楚亡》


我們今日所見的歷史,其實只是過往史實真相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滄海一粟。更多的真相、人物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歷史留給了我們太多空白。

李教授景仰司馬遷,欽慕羅素,致力貫通文史哲,做一名歷史偵探。通過現有的史籍史料、出土文物,以及實地的探訪考察,為我們補足歷史缺失的地方,還原真實的秦始皇、漢高祖、楚霸王。

讀這三書,猶如讀福爾摩斯。雖然書中有不少虛構想象的地方,但作者更多是基於常識、基於邏輯推理的補足,而非信口開河。


對於本國之歷史,我信奉錢穆先生的溫情與敬意。對於歷史人物,要相信能在史書上留名的99%都是精英,是人傑,換你在當時的境況,你也做不出更好的選擇。

對歷史,要有一種敬畏和尊重,不能胡亂編造,任意抹黑。讓司馬懿在兩軍陣前穿女裝背出師表,即便是架空劇,我覺得也是夠了。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讀這幾本講秦漢的書,我腦海中一直迴盪著錢穆先生的話:

“吾人若一遊西安、洛陽、安陽、商丘以及濟南、曲阜諸平野,溯大河,歷廣土,茫茫乎,蒼蒼乎,徘徊俯仰之間,必能想象我民族先民偉大創基之精神於依稀彷彿中也。”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2、徐志斌《小群效應》

中國社交網絡,每隔三年就是一次新浪潮,2009-2012年從微博開啟的窗口期,2012-2013微信引領的引爆期,2015年開始網紅、直播、知識付費帶動的深度期。每隔三年,社交網絡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用戶行為習慣。


觀察、總結、研究社群的書,徐志斌老師也出到了第三本(當然,上面這段話也是徐老師說的)。


第一本《社交紅利》,有對社群的高度概括,什麼是社群?徐老師的概括“信息x關係鏈x互動”高屋建瓴。

第二本《即時引爆》,有對社群的速度追蹤,即時總結引爆社交的四大定律。

第三本《小群效應》,有對社群的深度反思,如今微信每天新增200萬個群,並不斷湧現新的社交形態,大群一片死寂,小群熱火朝天,這一切行為背後,驅動人們的本質原因究竟為何?

我始終相信,互聯網千變萬化,人性不離其宗。小群背後,徐老師用鮮活的案例、一手的核心數據,以及驚人的洞察力,為我們詳細社群的基本屬性和驅動力。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2015年,我曾將《社交紅利2.0:即時引爆》列入我的年度書籍推薦。今年,再將《小群效應》列入2017年度書籍,是因為我相信今天我們研究品牌和營銷,完全繞不過社群。社群並非某種媒體、渠道,社群就是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

品牌經由1.0的傳播時代、2.0的溝通時代,如今已經進入3.0的社交時代。


互聯網瞬息萬變。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終日被各式花哨的概念、術語所包圍,每個人嘴巴都掛滿了新名詞,人們總是不斷擁抱新鮮事物,追逐流行,卻少有人願意沉下心來去研究和思考。

在這個時代,還有人就一個題目花費數年時間與心血,並接連寫出一本、兩本、三本高質量的書籍,我為這樣的作者和精神打call。


沒有讀過前兩本的,推薦一併購買。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3、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2017年5月,Google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以3:0的總比分戰勝排名世界第一的圍棋冠軍柯潔。

同一時間,微軟人工智能虛擬機器人小冰,出版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AI原創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一時間,人類風聲鶴唳。我們會不會被機器奴役和統治?在電腦面前我們生而為人的自由意志還有沒有尊嚴和驕傲?既然機器能處理人類的絕大部分工作,會不會極少數人站上頂端,98%的人類都淪為沒有任何價值的垃級人口?

這本書給你答案,告訴你人口未來面臨的核心課題為何。


尤瓦爾•赫拉利,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的上一本書《人類簡史》帶我們回顧了智人的進化史,這一本書開始帶我們透析未來,審視人類的終極命運了。


弔詭的就是,越是精研歷史的人,越能洞察未來。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4、史蒂夫·欣迪《精釀啤酒革命》

有一天,一個德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荷蘭人、一個墨西哥人一起去酒吧。

美國人點了一瓶百威,荷蘭人點了一瓶喜力,墨西哥人點了一瓶科羅娜。

輪到德國人,他點了一瓶可樂。

其他三人非常奇怪:“難道德國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啤酒嗎?”

德國人說,

“既然你們都不喝啤酒,那我也不喝了。”


啤酒是一個聯合國,有著成千上萬的種類和口味,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即便我們已經喝了半輩子、幾噸重的啤酒——我們還是隻喝過一種:

淡如水的工業拉格。


所以當我讀這本美國精釀啤酒史時,透過50餘年歷史,數千家精釀酒廠的創業故事,我只看到了一個詞——革命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我們的口味不能只被一種啤酒控制,我們的飲酒自由不能只被幾家寡頭壟斷。這個世界也不能只剩下一種毫無創意和想象力的啤酒。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精釀啤酒在全世界星火燎原,遍地開花。


第一代美國精釀啤酒人釀出了拉格、愛爾、世濤、波特,第二代人釀出了各種比利時啤酒,第三代人釀出了各種混釀、過桶(啤酒放烈酒、葡萄酒桶裡陳釀)。

所以再提到啤酒千萬別言必稱德國,美國、比利時、英國的啤酒牛多了,反而是有著啤酒純淨法的德國,規定了啤酒中只能使用水、麥芽、酒花、酵母四種原料,雖然保證了品質,但口味和創新上就差多了。


今年讀了多本啤酒書籍,包括《自釀啤酒完全指南》、《世界經典啤酒品鑑》、《從此開始喝精釀》《啤酒有什麼好喝的》,但這些書主要是談啤酒品鑑和工藝的,《精釀啤酒革命》則是一本商業史,並不涉及啤酒專業知識。

本年度推薦這本書,並不只是基於一種小眾愛好和對啤酒的興趣,更多的是透過精釀啤酒史讓我們看到商業的本質:

以創意創新為產品的核心,賦予用戶以自由。


精釀啤酒在中國,也正處在一個起飛的臨界點上,這不是一句消費升級就能概括的,更是創意和自由在商業上的生動體現,而我也將持續追蹤和關注精釀啤酒在中國的大發展。


喝酒、讀書之餘,還建了一個聊酒聊精釀的微信群:解憂研究院,目前群人數太多,無法分享群名片,想加群的私信我吧。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5、《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


在我的手機中,沒有存一首歌,只有十多個G的京劇。音頻,視頻。

每天上班聽,下班聽,跑步聽,睡不著聽。聽到大部分選段都能哼唱。


京劇不僅唱詞優美,身段高雅,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浸透了中國人的精神。

《鎖麟囊》裡的悲天憫人,《失空斬》裡的忠,《四郎探母》裡的孝,《西廂記》裡的自由,《霸王別姬》《貴妃醉酒》裡的美。


年中的時候,上海崑劇團來粵演出全本《長生殿》,難得有時間連刷四晚,超過十個小時的大戲。詞華麗、典優美、舞婆娑、人翩翩。崑曲極美,不過京劇更有生活氣息和生命力。


要想了解京劇,梅蘭芳的這本回憶錄就是最佳入門書。

2018年,也準備讀幾本崑曲的書。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6、迪帕克.喬普拉《超級基因》


當我們還是一顆受精卵時,其實基因已經註定。看起來是先天遺傳後天無可改變。但研究發現,人的種種行為卻可以控制表現基因(超級基因組)調節基因活性的方式,決定哪個基因被打開哪個被關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決定基因如何“決定”我們。 其實生物進化並非完全的自然選擇、純屬偶然的基因變異,你的行為可以影響基因變異的方向。

看起來被釘上十字架的拉馬克要復活了?

除了理論這本書還分享了很多影響基因改善健康的方式,可說是有理論有實踐了。只不過作者的另一本《超級大腦》為什麼國內還不翻譯出版?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附2017年讀書清單: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小說類

肯·福萊特 20世紀三部曲《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永恆的邊緣》

喬喬·莫伊斯《永不言棄》、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張大春《大唐李白:將進酒》、梁惠王《亭長小武》

江國香織《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場》、《這裡游泳既不舒適也不安全》、谷川俊太郎《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24個比利》、《蠅王》、《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困在宜家衣櫃裡的苦行僧》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歷史類

李開元《秦崩》、《楚亡》、《秦謎》

蕭華榮《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琊王氏傳奇》、《華麗家族:六朝陳郡謝氏家傳》

戴燕《三國志講義》、呂思勉《三國史話》、張佳瑋《三國志異》、田餘慶《三國兩晉史》、司馬光《資治通鑑》(三國部分)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社科類

馬特·裡德利《美德的起源》、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卡洛·羅韋利《七堂極簡物理課》、尼克·利特爾黑爾斯《睡眠革命》、迪帕克.喬普拉《超級基因》、科特·施塔格《詩意的原子》

盛文強《海怪簡史》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生活類

《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錢買更少的衣服?》

《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

傅高義《日本新中產階級》、《柴犬紳士》、付新華《螢火蟲在中國》、汪曾祺《人間滋味》、《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

《自釀啤酒完全指南》、《世界經典啤酒品鑑》、《從此開始喝精釀》

《啤酒有什麼好喝的》、《洋酒筆記》、《美國精釀革命》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廣告類

徐志斌《小群效應》、方軍《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喬什•韋爾特曼《一切都與廣告相關》

《全民營銷》、《新物種爆炸》、《巴慕達》、《玩轉社交媒體》、楊興祥《內容營銷三板斧:IP社群自媒體》

空手的2017年度書單

雞湯類

古典《躍遷》、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書到大師》、加里·凱勒《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稀缺》、《全新思維》、《打破思維的牆》、《以幽默的方式度過一生》、《好好學習》、《簡化》、《六頂思考帽》、《黑天鵝》、《系統思考》、《第五項修煉》、《人類思維如何與互聯網共同進化》、《把時間當朋友》、《奇特的一生》、《隱型邏輯》、《穆里尼奧傳》、《出眾:人生進階的技術》

李尚龍《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要麼出局,要麼出眾》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