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单身是贵族,穷人的单身是狗

就算被别人当作“单身狗”,也要做一只贵族狗。”——何桃李

富人的单身是贵族,穷人的单身是狗

(photo by jiwoon_pak)

l>

“单身”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


1


单身之人多低靡,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认为这跟“单身”的状态有关,一个人很没意思;有人认为这是大环境的关系,所处的时代对(大龄)单身如此苛刻,低靡似乎理所当然。


其实并不尽然。造成这种低靡状态的原因不是单身,也不是外界的恶意,而是穷。

穷人的日常尚且为温饱挣扎,维持现状已所耗良多,哪有心力会去看世界、去打理自己、关心细节。体面、任性更无从谈起。(比如拖地工头脑君)

反之,富人所能看到的世界大约真的比较美好一点。一二代朋友,从小接受贵族式教育。在一般人为“结婚生子”这件事焦头烂额时,人家正忙着“焚香、品茗、寻幽、社交、吟诗作画、登高远游”,日子精致洒脱。

所谓,由富而贵。“穷人只有苟且,富人随便就是诗与远方。”品味、审美、贵族气质,都是金钱做铺垫,经由一代代悉心滋养、传承的。

所以,钱不重要,但是钱背后代表的资源、权利和选择很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2



朋友就列举了自己的“单身苦恼”:


第一、TA 似乎不能和别人一起愉快地玩耍(“防火防盗防单身”,(大龄)单身之人很容易被当成“异类”);

第二、身边的人正千方百计围堵TA,比如催婚,比如各种节日、早婚早育政策引发的压力。


但是所有这些,在精神富足和人格独立的富人那里,都不成立。或者说,社会本质是权利的博弈,你处在强势的地位,“单身”不会成为贵族的障碍;你相对弱势,“单身”也不过是你众多“罪名”中最便利的一项。

《欲望都市》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大龄单身女青年的问题,时间走过13年,人类的困境依然纠结于:食、色、性、爱。


Samantha如此说道,“这是曼哈顿史上第一次,女人有和男人一样大的权利,她们也相当富裕,能把男人当宠物,他们突然间落后时,就是你抛弃他们的时候。“

这个时代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有了比以往更大的自由权,或者说能够以更小的代价和更大的可能维持单身生活的体面。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情商不重要,单身与否不重要,年龄不重要,一切世俗法则都能出现“例外”。

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老是让人觉得,做了单身就要过那种抑郁苦闷、毫无乐趣可言、像狗一样粗糙、卑微的生活。


3


“班那德太太整天发愁的就是如何顺顺利利地将五个女儿嫁出去”,这是《傲慢与偏见》小说的开头,想必妈妈们都有和班那德太太一样的烦恼。

“嘿,你再不结婚,没有人会喜欢你了。“

“嘿,你再不结婚,就不好生孩子了。”


人们很容易受外界声音的影响:觉得单身的自己不仅过着像狗一样不讲究的生活,还像狗一样卑微。

事实上,许多人不愿单身或者对单身的状态很惶恐,症结就在这里。他们常喜欢将单身和非单身并列作比较。

“看哪,那些非单身的过得何等快乐、有爱!有一个人在伤心的时候哄ta开心,在高兴的时候帮ta拍照,在每一个节日为ta准备惊喜,在每一个难关挡在ta的前面。反观自己单身的生活,千篇一律,沉闷单调,一个人扛过那么多伤心、寂寞和困难的时刻,谁会喜欢单身呢?"

他们把“单身”当作缺陷,似乎缺了结婚生子这个环节,人生就不完整了。更多的人,把“婚姻”当作救生圈,试图从不满意的状态中解脱。

然而,婚姻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婚姻本质上是两人资源交换的合法化,比如性的合法化、孩子合法化、占有对方财产的合法化、情绪疏通的合法化……

这种寄希望于他人的期待,注定落空。单身时的种种匮乏,尤其是精神上的贫穷,甚至会延续到婚后,继续过着“狗一般”的生活,顶多也只是“家养”还是“野生”的区别。

比起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富足才是决定我们个人幸福感的关键。独立,有主见,活得漂亮有担当,保持向上的状态,即使单身依然可以成为“女王”,决定自己的命运。


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纵横捭阖,一直独身;

Dogus Grubu集团的继承人Filiz Sahenk年近50依然单身;

45岁的俞飞鸿被称为“冻龄女神”,虽未走入婚姻,依然过得滋润富足;

……


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拉下去。他们都是“quaintrelle”,一个人把生活过成了艺术品。

要知道,贵族不由是否单身说了算,由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决定。

比起自怨自艾,不如反求诸己:"我要如何才能吸引人,成为真正意义上“贵族”?我要怎样最大程度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且,往往婚姻好的人,单身时也过得很好。他们并不排斥婚姻,而是始终关照自己。他们并不乏追求者,而是有自己的坚持。

做贵族还是狗,完全掌握自己手中,与他人无关。重要的是忠于自己,学会欣赏,活得快乐、体面,有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