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夫人是誰?為什麼稱她為明朝抗倭第一女將?

歷史紀事本末探析


我國古代歷史雖然長期以男性為主導,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仍然誕生了大量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而明朝時期廣西壯族的瓦氏夫人便是其中之一。她出身於廣西土官家庭,丈夫因叛亂被殺之後,她不僅擔負起了治理地方的責任,更是在抗倭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封為“二品夫人”,並享有“抗倭第一女將”的美譽。

出身於土官之家,丈夫被殺之後主政地方

瓦氏夫人本名岑花,生於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其父岑璋乃是歸順直隸州土官(明朝的少數民族官職)。與“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漢家女子不同,出身土家的岑花自幼聰明好學,不僅飽讀詩書,而且習練武藝、精通兵法。

成年之後,岑花嫁給了田州(今廣西田陽縣)的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岑猛作為當地土官,本就有些飛揚跋扈、不服朝廷,弘治皇帝朱佑樘在位時,便曾一紙詔書將其降為平海衛千戶(今福建莆田),直到正德三年(1508年)這才通過賄賂劉瑾這才返回田州,擔任田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岑猛帶著鄉勇將參與鎮壓江西華林起義軍,因功被升任指揮同知,岑猛卻仍不滿足,意圖通過續保戰功而換取更大功績,結果被識破。此後,岑猛的心理開始發生變化,不僅不服從上級管制,甚至還帶著手下的兵勇胡作非為。

嘉靖二年(1523年),岑猛竟然率領鄉勇公然攻打泗城(今廣西百色),這已經是形同謀反了,不過對於廣西少數民族,朝廷一項還是比較慎重的,因而並未立即對其作出懲處。直到嘉靖五年(1526年),朝廷才以其屢侵鄰部,不聽徵調為名,派兵對其進行圍剿,岑猛最終和其子岑邦彥於次年戰敗而亡。

岑猛死後,其孫岑芝承襲其位,但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便代其主管知州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受朝廷徵調前往海南島鎮壓黎族叛亂,結果戰死於海南。於是,瓦氏夫人又擔負起了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並繼續掌管州內政務。

瓦氏夫人這一路走來,堪稱命運坎坷,然而其兩次主政田州期間,卻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凡州之利害,躬為規劃,內外凜然”,不但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替重孫率兵抵抗倭寇,因功被加封“二品夫人”

明朝嘉靖年間倭患嚴重,而衛所官兵戰鬥力又極為有限,因此朝廷往往抽調“狼兵”參與作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朝委派兵部尚書張經為總督東南國務大臣,負責東南剿倭事宜,張經於是抽調各地狼兵趕赴前線參戰。

彼時,田州土官岑大祿、岑大壽也在徵調之列,瓦氏為了避免兩個重孫重蹈孫子岑芝之覆轍,便以岑大祿兄弟年幼不能擔任軍職為由,請示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前往江浙前線徵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膽略、有威望,便準其所請,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隸屬於總兵俞大猷指揮。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涇鎮截擊倭寇,因敵眾我寡,被敵重重圍困,戰鬥激烈,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陣亡,瓦氏極為憤怒,親自披髮舞刀,往來突陣中,所乘馬尾鬃為倭拔幾盡,浴血奮戰而出。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涇(在嘉興縣北州里),瓦氏參加對倭寇進行追擊圍剿,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多人。五月初五,敵經金山衛,又被瓦氏擊潰。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兵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

《明史》有載,“(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婦瓦氏以俍兵應調至蘇州剿倭,隸於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餘令軍門獎賞。”由於瓦氏抗倭有功,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而這也是“瓦氏夫人”這個稱呼的來源。

不久之後,主戰的總督張經被嚴嵩陷害入獄,瓦氏悲憤之下告老還鄉,不久之後病逝,享年59歲。1989年,廣西百色市田州鎮(現田陽)附近的村民在隆平村那豆屯魚塘邊找到了一塊蓋水溝的墓碑,上書“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瓦氏太君之墓”,這才重新喚起了人們對這位女英雄的記憶。


香茗史館


“人生如此艱難,你要自己學會變強!”瓦氏夫人的一生深刻地詮釋了這個道理。

瓦氏夫人出征時,家裡的男丁幾乎死絕,為了保護岑家的最後一絲血脈,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毅然決定代替自己兩個年幼的曾孫出征,在戰場上親自披甲揮刀,然而不幸再次降臨……

瓦氏夫人年輕時,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岑花,然而這個動人的名字並沒有給她帶來幸運。

岑花是廣西歸順直隸州土司的女兒,後來嫁給了田州土司岑猛。明朝嘉靖六年,她的丈夫岑猛被朝廷指控犯上作亂,岑猛百口莫辯,連同他的兒子岑邦彥一同被誅殺,其孫岑芝因年幼倖免於難。

年幼的岑芝繼承了土司的職位後,因為年幼所以瓦氏夫人便代理知州事。好不容易孫子長大成人,嘉靖二十九年,岑芝被徵調到海南島鎮壓叛亂,最終不幸戰死。瓦氏夫人只好撫養岑芝的兩個兒子,並且繼續代理知州事務。

沒過多久,嘉靖三十三年,沿海倭寇猖獗,兵部尚書張經出任總督東南國務大臣,抗擊倭寇,張經傳令徵調田州土司領兵出征。繼任田州土司的岑大祿年紀尚小,瓦氏夫人便請求督府讓自己代替自己的曾孫出戰。督府知道瓦氏的名望,便封瓦氏為“女官參將總兵”,讓其領軍出征。

瓦氏夫人訓練了七千五百名士兵,馳援沿海戰場,岑花親自披髮舞刀,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餘人,後又燒燬倭寇船隻三十餘艘,巾幗不讓鬚眉。因為瓦氏夫人在抗倭過程中的傑出戰績,被朝廷破格封為“二品夫人”。

可惜的是,第二年,抗倭總督張經,被嚴嵩、趙文華陷害,導致抗倭軍隊失去了有效地統率。瓦氏夫人於是告老還鄉,不久之後便病逝。

瓦氏夫人並不是自己想成為英雄,而是被迫成為英雄。在自己丈夫、兒子、孫子都死後,為了保護自子的曾孫,瓦氏夫人從後臺站到了前臺、從一個年邁的老太婆變成了一個女將軍,如果可以選擇,我想瓦氏夫人更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子,相夫教子,頤養天年。


咕嘟趣話


▲瓦氏夫人浮雕像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今廣西靖西縣人,乃是西縣土官(一個可以世襲的小官)岑璋之女,勉強算得上官宦人家。岑花雖為女兒身,但對武藝兵法之類頗為熱愛,自小就習得一身本領,一手雙刀更是耍的出神入化。有人專門為她寫了一首《雙刀歌》,其中一句曰:“女將親戰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園月。”

十六歲之時,在父親的安排下,岑花嫁給當地另外一個官宦子弟岑猛為妻,自此便以瓦氏夫人自稱。她的夫君本是田州土官,但人品不好,經常仗勢欺人、危害鄉里。朝廷得聞以後,就命時任兩廣總督的張經前來緝拿,岑猛及其兒子在反抗中被殺。

▲瓦氏夫人戲劇劇照

按照當時的規定,土官屬於世襲,岑猛的孫子岑芝便繼承了田州土官一職。由於岑芝年幼,田州大小事務均有瓦崗夫人代理,雖然是一介女流,但她處理政務非常嫻熟,辦學校、抓生產幾乎樣樣在行,在此期間,他還訓練了數千人的壯族士兵,除了傳授武藝,還負責訓練陣法。

根據《岑家兵略》記載,“岑氏兵法,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之。”這個陣法後被戚繼光所得,經過改造成為後來著名的“鴛鴦陣”,在抗倭戰場上大放異彩。

▲戚繼光“鴛鴦陣”圖解

嘉靖二十九年,瓦氏夫人的孫子被朝廷徵召,前往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不幸戰死。無奈之下,瓦氏夫人再次扛起養育重孫以及田州事務的擔子。

此時,由於日本陷入內亂,大批浪人到明朝東南沿海附近,幹起了殺人放火的勾當,明朝多次派兵圍剿,均沒有效果,倭寇呈愈演愈烈之勢。由於張經曾經在兩廣做過總督,對素有“狼兵”之稱的壯族士兵很是看中,於是向朝廷申請徵召壯族士兵。

▲張經歷史畫像

嘉靖三十三年,張經正式奉命徵召壯族士兵參與抗倭,瓦氏夫人所管理的田州也在徵召範圍之內。

此時的瓦氏夫人已經58歲高齡,而在這之前,自己的丈夫、兒子、孫子都死在了戰場上,為了保護自己的重孫,她請求親自上戰場,張經批准了她的請求並封其為“女官參將總兵”,歸抗倭名將俞大猷統領。

領命出征的瓦氏夫人,率領從田州、南丹州等地,徵調的“狼兵”近7000人,於次年到達抗倭前線。很快就在金山衛與日寇展開了激戰,瓦氏夫人率領眾人成功打退了日寇的進犯。

▲瓦氏夫人影視劇照

一個月後,日寇進犯嘉興,瓦氏夫人再次奉命出戰,在友鄰軍隊的配合下,成功將日寇圍困在王江涇一帶。在張經指揮下,盧堅、俞大猷、湯克寬、瓦氏夫人等人,率領各自軍隊水路同時發起進攻,一舉消滅倭寇近2000餘人,取得抗倭以來最大勝利。

此役,瓦氏夫人帶領的“狼兵”第一個達到戰場,她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率領壯族士兵打出了“狼人”風采,也打怕了日寇,“花瓦家,能殺倭”的歌謠自此在浙江沿海廣為傳唱。

▲瓦氏夫人影視劇照

朝廷為表彰瓦氏夫人及壯族士兵的貢獻,賜瓦氏夫人“誥命二品夫人”,且“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餘令軍門獎賞”。

遺憾的是,此時朝中嘉靖皇帝只顧求仙問道,嚴嵩藉機專權擅政,張經不願攀附“嚴黨”,王江涇大捷後,嚴嵩義子趙文華編造了一個理由,將張經逮捕入獄,僅僅五個月就於鬧市斬首示眾。

瓦氏夫人朝政黑暗也是心知肚明,隨即也以年老為由,辭去職務,第二年在家鄉去世。

▲瓦氏夫人影視劇照

去世後,他的族人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而且奇怪的是,為她打造了18副一模一樣的棺材,分散安置在城外,且埋葬過後立刻地面天平,不是近親之人根本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她真正的墓葬。

上個世紀90年代,田陽縣博物館經過多方調查確定了瓦氏夫人的原葬地,但至今也沒有找到她的遺骨,至於她的遺骨具體在哪,已經無從查找,算得上一個難解的歷史疑團了。後來,廣西靖西舊州為瓦氏夫人修建了衣冠冢,建立了紀念館,還會定期舉辦一些緬懷活動。

▲靖西舊州舉辦瓦氏夫人點將出徵500年紀念儀式


文史並蒂


瓦氏赴任被稱為明朝抗倭第一女將的原因,是因其在抗倭事蹟上的功績。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於明朝弘治九年,後來嫁給田州土官岑猛,被稱作“瓦氏”。

明朝嘉靖六年,岑猛被指叛亂,岑猛和兒子戰敗被殺,其孫子岑芝繼承土官。因為其年齡較小,岑氏便代理知州事。

嘉靖二十九年,岑芝被徵調到海南島鎮壓叛亂,不幸戰死後,瓦氏夫人便又撫養岑芝的兩個兒子,並且又繼續處理知州事務。

倭寇叛亂,當時承襲土官的岑大祿年幼,花甲之年的瓦氏夫人便親自訓練了七千五百人。

抗倭過程:

1、代替曾孫領軍抗倭

嘉靖三十三年,沿海倭寇猖獗,明朝兵部尚書張經出任總督東南國務大臣。張經徵調田州土官,當時岑芝的兩個兒子岑大祿和岑大壽領軍出征。

而當時岑大祿和岑大壽年紀尚小,瓦氏夫人便請求督府讓自己代替兩個曾孫出戰。督府知道瓦氏的名望,便封瓦氏為“女官參將總兵”,讓其領軍出征。

2、抗倭功績顯赫

瓦氏率軍到達前線金山衛之後,隸屬於總兵俞大猷指揮。

瓦氏率軍到漕涇鎮阻截倭寇,不過因敵人眾多被圍困,瓦氏夫人所率兵力損失慘重。瓦氏夫人怒而親自揮刀,騎馬來回突擊敵陣,最終得以突圍。

時年四月二十八,瓦氏夫人率軍圍剿倭寇,擊殺倭寇三千餘人。五月初五,瓦氏又在金山衛重創倭寇。六月又率軍斬殺三百倭寇,燒燬倭寇船隻三十餘隻。

3、因抗倭功績為獲封“二品夫人”

因為瓦氏夫人在抗倭過程中的戰績,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

但因為當時的抗倭總督張經,被嚴嵩、趙文華陷害,而被調離了抗倭總督。

瓦氏之後便告老還鄉,不久之後便病逝,在今田陽縣田州鎮那豆屯附近有瓦氏夫人墓,瓦氏夫人作為抗倭影響,受到後人的敬仰。


蘇小衿


楊家將裡,有個佘老太君,傳聞是百歲掛帥,令人欽佩。

其實在明朝,也有一位“佘老太君”,她雖然沒有百歲高齡,人生事蹟也沒有寫成演義小說、拍成電視劇廣為流傳,但是,她的抗倭精神,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緬懷和紀念。

這位老太君,名叫岑花,史稱瓦氏夫人。

岑花的父親是廣西歸順直隸州的土司,理所當然,她的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嫁給了田州土司岑猛。

土司是世襲的!

因此在岑花的印象中,只需要相夫教子,這一輩子就能安安穩穩。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岑花的丈夫岑猛被朝廷指控犯上作亂,面對誣告,岑猛有口難言,戰敗逃亡的路上,連同他的兒子岑邦彥一同被誅殺。

還好,岑猛的孫子岑芝年幼,逃過一劫,承襲了田州土司的職位。

也正是年幼,岑花就從幕後走到了臺前,類似於“垂簾聽政”,主政代理田州的大小事宜。

屋漏偏逢連夜雨,岑芝長大後,朝廷派他去海南鎮壓黎族叛亂,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幼子岑大祿,繼續接任田州土司一職。

這個時候,沿海的倭寇愈演愈烈,嘉靖下旨,讓兵部尚書張經,總督東南國務大臣,抗擊倭寇,張經傳令徵調田州土司領兵出征。

丈夫、兒子、孫子都死了。

岑花再難忍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煎熬,遂決定代替曾孫,出戰東南!

大戰在即,岑花火速召集流民,訓練士兵,帶著7500人,馳援沿海戰場,被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

抗擊倭寇的戰場,岑花親自披髮舞刀,浴血奮戰,巾幗不讓鬚眉。

嘉靖三十三年,岑花帶兵參與對倭寇的圍剿,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多人,並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

抗倭的功勞上達天聽,嘉靖皇帝冊封她為“二品夫人”。

在明朝,只有丈夫是一、二品的官員,才能稱為“夫人”,而明朝土司的官職最高才是從三品,所以算是破格冊封。

同時,岑花的功勞,也恩澤子孫,《明史》記載: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餘令軍門獎賞。

有此殊榮的,還有一位女將,就是明末秦良玉。秦良玉的丈夫也是一位土司,丈夫死後,她代領夫職,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被封為二品夫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岑花的墓碑意外被農民發現,碑文是: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門瓦氏太君之墓。

這讓人們又重新記起這位明朝抗倭女英雄。

只是,遺憾的是,岑花並沒有看到自己把倭寇趕出中國的那一天。

就在岑花被封“二品夫人”的第二年,她的頂頭上司張經,遭人陷害入獄,導致抗倭軍隊失去了得力統率。

又是誣陷!

這讓岑花生出了一種無力感,於是告老還鄉,不久病逝。


昨夜夢迴


瓦氏夫人又名岑花,1496年生於歸順直隸州,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為保國安民立下了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1554年明朝廷委派兵部尚書張經為總督東南國務大臣。張經傳令徵調田州土官岑大祿、大壽領兵出征。曾祖母瓦氏以大祿等年幼不能擔任軍職,請示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前往江浙前線徵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膽略、有威望,便準其所請,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

瓦氏領兵到達江浙前線金山衛後,按照督府張經的部署,以瓦氏所率領的田州兵隸屬總兵俞大猷指揮,其餘各州隊伍則分屬遊擊鄒繼芳和參將湯克寬等指揮。

舊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涇鎮截擊倭寇,因敵眾我寡,被敵重重圍困,戰鬥激烈,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陣亡,瓦氏極為憤怒,親自披髮舞刀,往來突陣中,所乘馬尾鬃為倭拔幾盡,浴血奮戰而出。

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涇(在嘉興縣北州里),瓦氏參加對倭寇進行追擊圍剿,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多人。五月初五,敵經金山衛,又被瓦氏擊潰。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兵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

因瓦氏夫人抗倭有功,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戚繼光、俞大猷、瓦氏夫人為明朝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瓦氏夫人以其英雄業績也成了抗倭第一女英雄


陌上花77178705


瓦氏夫人明朝中期抗倭女將巾幗英雄,出身官宦之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的奇女子,忠貞報國、抵禦日寇、護土為民的女英雄。她是廣西人,其父是廣西土官岑璋,她原名是岑花,後嫁給同族另一土官岑猛為妻,自建威猛厲害的廣西狼牙軍,其夫雖人品惡劣、品行不良,後與其子為明朝名將張經奉旨剿殺,但瓦氏夫人心懷報國大志,不計殺夫滅子之仇,依然忠於不明。後其孫在奉明朝之命征伐黎族起義時不幸戰死沙場,又逢日寇侵我國土殺我同胞,以五十歲高齡的女英雄毅然請命、率七千狼軍出征抵抗日寇,並獲大捷受封二品誥命夫人。後因痛恨明朝黑暗,而辭官還鄉在五十八歲時憂憤而死。


小龍女5505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

瓦氏夫人馳騁沙場縱馬殺倭的英姿畫像女。 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成人以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岑猛與其子死後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義學,興教育,在各方面均有所成就,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被朝廷徵調到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戰死於海南。於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繼續掌管州內一切政務,政績依舊斐然。

嘉靖時期曾任田州州事。在職時善理州政,建義學、興教育,召集流民,穩定秩序。田州土官岑大祿年幼,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訓練壯族子弟7500人出戰,她的幾個兒子和孫子都在抗倭戰爭中犧牲。瓦氏率狼兵在金山衛大戰倭寇,斃敵4000餘人,因功被嘉靖帝封為二品夫人。

主戰的總督張經被嚴嵩陷害入獄,瓦氏悲憤,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59歲。


紫霄塵浮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進犯東南沿海,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明朝政府徵調田州土官婦瓦氏,這位瓦氏夫人奉命招募了一支由壯族子弟組成的6800人規模的狼兵部隊,千里馳援浙江。到達前線後,瓦氏以“我自備軍糧,不效尺寸(指建功立業),何以歸見鄉黨”來激勵部下奮勇殺敵,無論土官還是士兵,個個奮勇爭先。

瓦氏曾率狼兵在金山衛從倭寇包圍圈中救出俞大猷,同時斃敵4000餘人,還有以50戰200,依然擊潰倭寇的驚人紀錄,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戰役中,瓦氏聯合各路人馬再度大敗倭寇,獲得抗倭戰爭的重大勝利,被嘉靖帝冊封為二品夫人,“至是,瓦氏勇猛,始為敵人所畏服”。

在戚家軍出現之前,廣西狼兵就是抗倭主力。由於本就出身於遊獵民族,狼兵作戰天然就講究協作,小組戰術運用熟練,善於將不同的兵種組合到一起,常以7人為一組,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陣形,卻從無後退的步法,戚繼光的鴛鴦陣就大量參考了狼兵的戰鬥經驗。在明朝大廈將傾之時,遠赴遼東的狼兵依然能在冰天雪地中力挫鋒芒正盛的八旗軍,戰力之強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