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古文化的什麼?琴,棋,書,畫,詩,酒,茶,香?

黑米詩生活


本人喜歡古文化的茶!

本人出身於茶祖神農氏的故鄉,自小耳濡目染茶葉的栽培種植,深受神農氏發現並利用茶的故事薰陶:神氏辨藥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茶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靈草!自神農發現並利用茶之後,先後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的階段!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茶的文化本質就是儒釋道,茶也像一個文化的基因一樣,在華夏大地,伴隨看炎黃文化民族的繁衍生息傳承五千年!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明朝傳播中華,滿清已響譽海外,茶走文化的傳承從未間斷!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最早發現並利用茶的國家,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著就是盛唐陸羽撰寫的《茶經》,至今乃是我們學習研究茶的教材,影響深遠!

吾愛茶,每天喝茶,並一身致力於茶的研究及茶文化的推廣!

我是龍茶師,一個學茶、愛茶、事茶,為茶著迷的茶人!願希望能在頭條平臺接交更多愛茶之人,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論道!關注我,我們一起推廣中國茶文化!


布衣遇上茶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喜古文化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香。

在生活中試著去想學過古箏;練過書法;常常靈感來了,寫一些詩;葡萄🍇酒已經融進我的血液,為了喝酒方便,在2015年我經營了進口葡萄🍇酒、也常喝茶。

謝謝🙏我的回答完畢。


純粹的靈魂王鈺潼


我喜歡中國古文化 ,尤其喜歡詩。因為

詩中有畫。

張繼一篇《楓橋夜泊》就很有名。“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勾畫了一副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風、漁火、孤舟、客人組成的江邊晚景,想來不盡感慨。

詩中有酒。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白居易請朋友喝酒而作的詩。酒是自家釀,酒濁人不濁,詩中有酒,酒中有情,飲而不醉,心曠心怡。

詩中有茶。

楊萬里的一個有關茶的名句挺讓人喜歡,“春風解惱詩入鼻 非葉非花自有名”。詩中有茶,茶中有香,香中有靜,靜中有禪。盪滌心中汙濁,沁人心脾好養生。

詩中有書法,

詩中有琴聲,

詩中有歷史,

史中有棋局,

棋局有人生。






扯歷史文化


古文化應該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像題中所說的古文化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八種古文化,也有文人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古人九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香。人生四韻七大雅等等。

這幾種文化其實我都挺喜歡的,琴引蓬萊鳳鸞鳴 ,棋演天機定乾坤 ,書折桂宮步雲霄 ,畫描秋水共長天 ,詩情儒雅思醉翁 ,酒若朝露醉詩魂 ,茶品三味意逍遙。每一件都是人生快事。

善琴者通達從容,

善棋者籌謀睿智,

善書者至情至性,

善畫者至善至美

善詩者至心聲,

善酒者激情逢知己,

善花者陶冶情操。

在古代彈琴、 弈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家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而詩酒花茶,也是人間最雅之事。這種充滿詩意和才情的生活,才是令人嚮往的生活。





墨語江湖


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琴,棋,書,畫,詩,酒,茶,香,培養興趣愛好,過有品質的生活,做有品質的人。下面我從“意象”這個視角展開分析:

琴位列傳統文化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中國傳統文化中,琴是一種地位崇高的樂器。一直以來,就有“左琴右書”和“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琴和書一樣,有著濃郁的書生氣息,是士大夫階層自我修養和交際的重要工具。

琴,是知音情誼的見證。《呂氏春秋·本味篇》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素琴是《全唐詩》出現頻率次數最多的一種琴了。辭源講,素琴就是不加裝飾的琴。《禮·喪服四制》中有“祥之日,鼓素琴”。素琴,別名祥琴。《晉書·陶潛傳》中說“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素琴,還叫陶琴,陶令琴等。

李白《戲贈鄭溧陽》:“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鄭溧陽,溧陽縣令鄭晏。李白詩中看到陶淵明和鄭晏二人相似性,表達了琴酒自樂、悠然自得逍遙生活的讚美。

白居易《池上幽境》提到素琴,“嫋嫋過水橋,微微入林路。幽境深誰知,老身閒獨步。行行何所愛,遇物自成趣。平滑青盤石,低密綠陰樹。石上一素琴,樹下雙草屨。此是榮先生,坐禪三樂處。”素琴,是名士風雅清高的表徵。

劉禹錫《陋室銘》中也有說到素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素琴,成了陋室裡的知音好友。

賈島《送別》中講到素琴,“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素琴,體現了一種淡泊明志的情懷。

素琴是淡雅的,超脫的,恬靜的,清逸的,“清麗而靜,和潤而遠”。

毫無疑問,棋也是一個古老物件,蘊含這豐厚的文化。棋,是一種雅緻的休閒娛樂活動,也是一種才能的展示,還是感情交流的一種方式。。

《論語》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弈,就是下棋的意思。

漢樂府詩有“投壺對彈棋,博弈並復行”。

杜甫《江村》有“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真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好一副閒情逸致、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宋代趙師秀《約客》有“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本來想借著下棋來消磨時間,打發春日夜晚時光,結果客人遲遲不來,於是苦苦等待。

唐寅《題畫詩二十四首》“柳楊陰濃夏日遲,村邊高館漫平池。鄰翁挈盒乘清早,來決輸贏昨日棋”。夏日的清晨,溫度是熨貼的。鄰家老大爺也是個執著的人,拿著棋盤盒又來展開戰局,畢竟昨天還沒有論出個輸贏呢。

清代袁枚《隨園雜興》有“花下開酒觴,觴畢作棋戲”。這是多麼好的休閒方式啊。

錢謙益《後觀棋絕句》“寂莫枯枰響 ,秦淮秋老咽寒潮。白頭燈影涼宵裡,一局殘棋見六朝”。一股悽清的悲秋涼意躍然而出。

王安石《對棋與道源至草堂寺》“北風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與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從此亦復不吟詩”。這是王安石在北風呼嘯的冬天,與友人屋內下棋。

下棋,講究心神俱靜,不可心浮氣躁。其實,這恰恰是一種境界。氣定神閒,寧靜致遠,這一閒一靜之間,自有脫俗押韻呈現。

書,是儒家禮、樂、書、御、射、數六藝之一。書,也是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書,心畫也。字如其人,通過一個人的字,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德行。書法,意象思維解讀,用語通常比較玄幻,進而上升到道德甚至人格層面。這,也體現了文人具備豐厚的綜合修養,以及觸類旁通的情感遷移。

蔡邕“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試,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缺)一,不成為書也”。

岳珂跋蘇軾貼“先生立身大節,下睨萬古,剛毅邁往之氣,固宜磅礴八級,流見於翰墨文字間”。

歐陽詢《三十六法》“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黃庭堅《論書》“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書,講求澄神、靜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書,起著完善個人品格,提高文化修養的功效。

國畫,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三類。其中花鳥畫,以梅、蘭、竹、菊為經典題材,比喻君子高潔品格。梅、松、竹,還被稱為歲寒三友。

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有“雪後尋梅,霜前訪菊,雨際護蘭,風外聽竹。固野客之閒情,實文人之深趣”。由此可見,古代文人墨客對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喜愛之情。

梅,不由得想到林逋這個人,諡號“和靖先生”。他結廬孤山, 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稱。這裡,梅有不求功名利祿的清高品格。他的《山園小梅》尤為耳熟能詳,“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宋人王淇《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這首詩也被曹雪芹《紅樓夢》所引用,用來特指稻香老農李紈。

陸游一生詠梅,化梅為身,“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他託物言志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元代王冕畫梅成癖,喜“野梅”,不喜“官梅”。他畫墨梅, 運筆穹健,枝繁花密,彰顯光明磊落、正直孤高的情懷。他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歲寒三友之蘭,空谷幽蘭,幽香襲人。蘭,喻幽貞,喻高潔,喻隱士。潔身自好,堅貞不屈。

孔子在《家語》提到蘭,“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不芳”。“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而與之俱化”。

東漢牟融《山寺律僧畫蘭竹圖》“偶來絕頂興無窮,獨有山僧筆最工。綠徑日長袁戶在, 紫荃秋晚謝庭空。離花影度湘江月,遺珮香生洛浦風。 欲結歲寒盟不去,忘機相對畫圖中”。

蕙質蘭心一詞比喻女子, 女子心地蕙心一樣純潔,品質蘭花一樣的高雅。柳永《離別難》“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竹,讓我們不自覺地就想到竹林七賢和蘇東坡。東晉孫盛《魏氏春秋》是這樣介紹竹林七賢的,“(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七賢與竹子放在一起,與當時的佛教興盛也有關。總之,竹成了玄學高士的象徵意象。

宋代蘇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這是蘇軾在說畫竹高手文與可。

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菊花有凌風傲霜的颯爽英姿。

陶淵明一生最愛菊花。他寫了很多關於菊花的詩文。他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國維《人間詞話》“如入無我之境”。而一提到南山,不由得想到壽比南山。陶淵明喜用菊花泡水泡酒飲用,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壽之功效。

宋代張孝樣《鷓鴣天》“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能將天上千年豔,翻作人間九月黃。凝薄霧,傲繁霜,東籬恰似武陵鄉。有時醉眼偷相顧,錯認陶潛作阮郎”。

毛澤東《採桑子》“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

中國是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於唐。

嚴羽嚴滄浪《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唐詩燦若星河,王昌齡《詩格》“詩有三境:一曰物鏡;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唐人寫詩,如同今人發朋友圈。

得意時,如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失意時,如李白“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誰更流”

送別友人時,如王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朋友久別重逢時,如杜甫“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下雪時,如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下雨時,如韋莊“江村入夏多雷雨,曉作狂霖晚又晴”。

蘇軾好飲酒,而且還自己釀酒。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期所作,經歷宦海沉浮的蘇軾,實現了曠達和超脫的蛻變。

酒,源於祭路神而與送別密不可分。送別時多有酒,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緊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齡用蒙太奇手法的詩《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如許渾《送客歸湘楚》“無辭一杯酒,昔日與君深”。離別之情千難萬難,萬語千言都在酒中。

白居易頗具小資情調的《問劉十九》“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說到酒,還不得不提到的一個詩人就是李白,“《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一直以來,茶文化都非常盛行。飲茶,本身就是一種舒緩,一種淨化,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焦慮,可以撫平人焦躁的內心。茶文化,給人一種脫俗悠然的美感,可以讓人拋卻世俗的繁雜,迴歸心靈的寧靜。

在唐朝時, 茶文化正流行, 眾多文人雅士喜歡借用“茶”意象來突出自己的“君子”之德。

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甌》“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花勢旋眼,蘋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白居易《宿藍溪對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清影不宜昏,聊將茶代酒”。日本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喜歡白居易閒適傷感的詩風,尤其是《長恨歌》和《琵笆行》。愛屋及烏,日本人的茶道文化發展尤為精湛。

香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說文解字》“香,芳也。從黍從甘”。可見,芳香,香由穀物之香甜輾轉而來。

香,有用於祭祀,從殷商時期一直延續下來。

香,用於薰香、除穢、香身、驅蟲、醫療等,今人多用。

唐詩宋詞中也有很多“香”的意象。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雲外飄”。此處天香指的是佛教聖地神聖空靈的氣氛。王維《少年行》“執知不向邊庭苦, 縱死猶聞俠骨香”。此處俠骨香象徵高潔的品質和高遠的志向。柳永《木蘭花》“玲瓏秀扇花藏語,婉轉香茵雲襯步”。此處實為歌妓舞姿嫋娜。歐陽修《玉樓春》“半輻霜綃親手剪,香染青蛾和淚卷”。此處寫深閨中人相思如焚的急迫心情。

曹雪芹《紅樓夢》中多次提到香。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天盡頭,何處是香丘”。此處突出了黛玉悽慘悲苦的身世。

林黛玉製燈謎謎底“更香”,頸聯“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說到計算時間用的更香,我想到了竇文濤《圓桌派》,節目開始,焚上一根香,香燃盡了,節目也就結束了。

寶釵“最怕薰香,好好的衣服,燻得煙火氣的”。但寶釵因為熱病,需要吃冷香丸,以至於她聞起來她聞起來還是有一股香飄飄的。

元妃省親一節,提到“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醉酒的劉姥姥誤入寶玉臥房倒頭呼呼大睡,襲人尋到“忙將鼎內貯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是為通過薰香去除異味。可見,清代貴族非常流行薰香。


——END——



木米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歷經千年傳承至今。除了琴棋書畫、詩酒香茶,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傳承和學習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學習也好,品味也罷,都是體現出了現今社會的人們對於古代傳承文化的喜愛。那麼我也來說一說我個人喜歡的古代文化有什麼?

“焚香”

焚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古時的人們為了體現禮儀的莊重,而將衣物薰香更有許多文人雅士也喜歡在讀書的時候在書房內焚香一路,以此營造出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又將焚香與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結合。在不同的季節方位。用不同材質支出不同種類的相,不但可以芳香避穢、更是有醒脾清暑、驅寒除溼的作用。

“讀書”

不論是古人還是如今的我們,讀書都可以讓人擁有充實的知識,豐富的詞彙量和表達能力。更可以使一個人的氣質改變,開闊視野,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瞭解不同時期的歷史人文的知識更可以糾正錯誤的偏見,而在如今紛亂的世界中多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平心靜氣。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及各個不同時期的先人祖輩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展現出的各地方各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民俗文化起源悠久,傳承至今,哪怕在現今生活的我們同樣受到了傳承民俗文化的影響。雖然多數的民俗文化不是物質文明,更多的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宗教文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創始人、有崇拜對象稱為“宗”。有追隨者、有祭祀儀式的稱為“教”而中藥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體現,是古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氣人生


柴米油鹽醬醋茶 琴棋書畫詩酒花

個人最愛“茶”,因為“茶是生命!”

對於種茶人來說:從一顆種子發芽生根到長成一棵可以採摘的茶樹,這是一個生命週期;

對於製茶人來說:從茶芽採摘經過殺青揉捻等各種加工過程到一泡成品茶的出現,這是一個生命週期;

對於泡茶人來說:一泡幹茶經過注水洗茶出湯,成為一泡茶湯,這是一個生命週期;

對於品茶者來說:端著這一杯茶湯,聞香看色品飲感悟,這也是一個生命週期。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泡茶的時候,請懷著一顆恭敬之心對待它,這也是對於種茶人/製茶人/泡茶人/品茶者的尊重,同時對萬物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共勉!





四石茶苑小木頭


萬事收來一首詩,人間夢寐此中知。

棋枰几子何須問,無悔莫嘲心太痴。

隨便來順口溜一首,這裡面的詩與棋就是我的最愛,當然詩無水平,棋更是臭,但人生總須心有所託,不然這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無心隨墨


象棋融合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猶如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一樣深入根髓。一盤棋局猶如人生,它將智慧和娛樂融為一體,博弈雙方宛如統帥千軍的將領,帶領著各自的‘’團隊‘’,廝殺於棋盤之上。雖不見刀光劍影,但激烈程度絲毫不輸於兩國交兵開戰。先紅後黑的禮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棋無悔大丈夫‘’,講的是為人處世,‘’勝敗乃兵家常事‘’講的是心態,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則是受用於生活。

生活中,我看到很多中年人閒暇日光便會對戰棋局。你知道你們為什麼喜歡下象棋嗎?他們的回答,可能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棋局如人生,通過一盤棋局對弈,不僅可以展現一個人的智慧謀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處世風格。瞭解自己的性格,並做到揚長,將自己的性格優點發揮到極致。找到自己真正愛的人,在愛的地方,做著愛的事,我想這也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當回憶起來便會陶醉其中。




王靜泰


(琴)橫曲蹊彈水流,

(棋)秤頻爭楚漢謀。

(書)藏腹內華氣在,

(畫)眉枝頭月如鉤。

(詩)心久共海潮卷,

(酒)曲長同雲鶴遊。

(茶)烹歲月青春煮,

(香)沁幽蘭半回眸。

(我)自攜取故國色,

(都)如長安胡漢稠。

(喜)將唐宋詩詞詠,

(歡)把元明青瓷嘔。

是不是感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