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背景全解析7

《团剧》中的问题7:孟烦了与小醉:知识分子的灵魂流浪与平民百姓的绝境挣扎

一、流浪的孟烦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背景全解析7

初看一下24岁的中尉孟烦了,家底殷实书香门第,满腹经纶,英语说得可以不是那么散装且沟通流利,四岁就会出师表,六岁知道老爹玩上的永动机,一切民国做好的资源都被他享受到了,他时刻以小太爷自居,傲娇的京片子话就是他的身份标签,他知道什么之乎者也,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常常背诵《少年中国说》,大中国梦想在他的身体里发育萌芽,培养他的钱,可以养活十张豆饼。

再看24岁的孟烦了,徐州会战从军,丢了徐州,败了武汉,长沙会战全军覆没,一路溃到了禅达,他扇乎新兵去送死,自己还装死逃生为此还受了伤,他抢过村民的粉条子也偷过失足妇女的银元,敲过老板的竹杠更是开过小差,性情古怪讲话尖酸刻薄,没有连队还是个一耳刮扇到距离的传令兵(官)。

两个人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偏偏这是同一个人。

他说过:我是做大事的。你辈生于此时,立于此世。历遭此劫,也是天将之任。

他还说过:我,孟烦了,野心勃勃,诸战皆北,一事无成,孤星入命,孑然一身。曾于这战乱之秋誊抄了十几份遗书发给所有亲友,从此就冒充活死人。

就问他矛不矛盾,尴不尴尬。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奈,站在路口应该去哪里?

孟烦了的内心是懦弱的,他心中的阴影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父亲的锤子将他的童年砸的稀巴烂,战争把孟烦了的心中的壮怀激烈击的粉碎,所以他心中充满了怀疑和不自信,他善于发现和总结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他知道日本人打仗只会用万年不变的三角队形,也知道日本人只会炮兵轰,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他知道问题出在自己人身上,他明白事理,作为一个读书人,这是痛苦的,明白原因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人生观被整个中国呈现出的精神麻木吹得烟消云散,于是乎,他在禅达开始了自我流放。

孟烦了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对他来说,似乎知道的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身体内的两个灵魂在激烈地碰撞,一个书生,一个兵渣。

《团长》中有一集的镜头中出现了一批批地学生们撤到了禅达,他们背着沉重的书籍源源不断地撤向大后方,孟烦了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是却又心绪繁多,如果不当兵,他也许也会像这些小书虫一样,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撤向中国的最后一线。

自1937年始,除个别的教会学校之外,中国国土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始了向西南的迁移,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迁移奇观。中国高校的迁徙与国民政府的远见卓识密切相关。国民政府深知,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与守卫这片国土同等重要。国民政府于支撑战争而万分紧张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专款,对所有迁移的高校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上的保障:给予内迁的高校师生生活救济;发放教育津贴、教育无息贷款以及减免学杂费用。国民政府希望这个国家优秀的学者以及年轻的学生在战争环境下把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顽强地进行下去。

穿着虱子窝的孟烦了甘心和十张豆饼一样的人呆在一起吗?他似乎也不甘心,所以他对小书虫过分的刻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他始终像一个神经病一样。

用谎言来作为他苟且于世的手段

人说谎言总是轻而易举,孟烦了身上充满了他的所曾经不齿地一切特征,他曾经投笔从戎,却混到现在啥也不是,于是他告诉自己,他是聪明人,知道该怎么活下去,面对自己贪生怕死所在大腿根部留下来的那么一块“伤疤”,他恬不知耻地告诉禅达村民们这是他炸毁了坦克所留下的。面对战友的疑问,他斩钉截铁地说自己用手榴弹敲死了了一个鬼子军曹,然后被人偷袭。面对小醉,他为了偷窃小醉那点可怜的粉条子和银元,毫无下限的说自己是她哥哥在川军团的战友。他写着一遍又一遍的家书,告诉自己的父母,大战在即,铁定成仁,自己却龟缩在战争的角落人不人鬼不鬼地在混日子,他一直在试图逃避。

用刻薄的语言来掩饰自身的懦弱

观众们读者们都说孟烦了简直是太烦人了,没开光的嘴巴一直没头没尾地喋喋不休,素质低下。他把自身的创伤转嫁给身边的兵渣滓们,戏说兵渣滓们只是会吃饭睡觉的造粪机,实际上他是不愿意承认已经麻木的灵魂;他无时无刻地讽刺着精锐们,其实也想洗洗涮涮后装备精良体体面面地去抗日;他讽刺新兵不会打仗,其实是在维护自己一败再败的那点面子;孟烦了尤其是讨厌小书虫,也讨厌阿译长官,与其说是讨厌,更不如说是逃避,他害怕看见当年的自己,他无法再看当年心存壮志的自己。人生最烦恼的,不过是看见自己过得越来越差。

也许在1938年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大的时候,孟烦了有资格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分子,全中国的知名学者和亟待学成救国的青年学子云集于此,教师有吴大猷、周培源、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沈从文、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吴宓、赵九章……学生有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屠守锷、郭永怀、汪曾祺、殷海光……也很有可能在后面再加一个名字:孟烦了 。 也许他不会再喋喋不休,而是时刻记着学校的校训:刚毅坚卓。

2、苦难的陈小醉


《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背景全解析7

陈小醉刚出场的时候,让所有的人眼前都一亮:这个姑娘从长相到说话简直是太纯洁了,似乎远离喧嚣尘世。

可是没几分钟,剧情急转直下——这个姑娘是个暗娼。

你们能接受吗?我是接受不了,孟烦了更接受不了。人们不禁在想,这个姑娘,怎么可以这样啊?或者是,这个姑娘也太不能让人接受了吧。

我们都知道小醉的哥哥是川军团的连长,为了养活小醉,把军饷都留给了他,而他找了个女人养自己。哥哥战死,小醉无依无靠,甚至恍惚之间把孟烦了也当成了自己的哥哥。

一个女人,孑然一身,兵荒马乱的时候,能有什么依靠呢?衣食足而知荣辱,换个环境看,男盗女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小醉的遭遇让怀揣着罐头的孟烦了不知所措,罐头就像是他的鬼胎一样一直的不安分,虽然心醉是暗娼,却让孟烦了难以享受他面前如此美好的女子,小醉的美好,直戳他的良心。《团长》特别强调女人身上的这种干净,哪怕她是个暗娼,这显然也是一个象征。但永动机的损毁,在孟烦了的心灵中留下永远的创伤,越美好的东西,他越不敢去碰。小醉就是孟烦了想要而不敢要的那片美好。前面说了孟烦了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小醉的纯洁美好,他便喜欢上了她 ,心里非常想和这个女孩儿上床,但觉得自己是真爱这个女孩儿,如果和她上了,那不就变成嫖客了吗?

所以陈小醉对孟烦了的爱是不能实现的,对于爱情、亲情等也是一种奢求。孟烦了对小醉说,他没有能力养活她。他把小醉推到情敌张立宪的怀里,因为他不能给她张立宪可以给她的手表、银元和承诺。背水一战前,孟烦了跑去小醉那里,逗她开心,却仍不敢给她任何承诺。张立宪也跑来小醉家门口,狗血的和她表白,孟烦了站起来了,他打了张立宪,然后说:“我们都是要死的人,回不来了,你有什么资格骗取一个活人的眼泪?!”当听到他讲出这句的时候,我就恍然理解,为什么小醉真爱的是孟烦了。她可以对张立宪蛮横,但在孟烦了面前就变成什么都怕做错的小女人。因为她看得透他,她对他说:“哪个男人都讲自己了不起,但是我晓得,他们做不来。你咽下那么多鬼气,你都不说,你顶天立地。”话说成这样了,可是结果还是悲剧。

《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背景全解析7

纵观整个《团长》,陈小醉就是整个抗日战中苦难人民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成千上万的逃难的人们被战火驱赶着。男人们被日军视为泄愤的对象,劫掠财物之后,多数被当作活人靶子用以训练刚从日本国内来到中国战场的新兵。难民中的女人和儿童境遇最为悲惨。她们跌跌撞撞地走在漫长的逃难路上,满面尘灰,衣衫褴褛,饥渴难耐,在日军的追杀中惶恐不知所措,女人于绝境中与孩子失散,然后在日军残暴的侮辱下,不是痛苦中死去便是精神失常地呼号。失去了一切的,没有什么能够再失去了,难道她还能再得到什么吗?

《蒋介石传》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武汉会战后,在雾气蒙蒙而又湿漉漉的公路上挤满了老年妇女、儿童、各种各样的士兵、大车、独轮车以及黄包车……身穿半现代化丝绸衣裙与凉鞋的小巧玲珑的中国女孩;在长木棍的帮助下保持平衡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踉跄而行的缠足老妇;偶尔出现的老年男人;乘坐黄包车的富商的妻子;麻木而又步履沉重的村姑;浑身湿透却在这条中国人建立的漫长的逃难之路上显得无动于衷的小孩;坐在沉重的木轮牛车上的整个家庭,这些大车由一些难以想象的家畜的组合牵引着,他们那点可怜的家当与他们身旁疾行而过的士兵的装备混杂在一起;婴儿则被放置在有着很小的轮子的木箱里,或者背在走路踉踉跄跄的较大一点孩子的后背上,偶尔也有身体强健的农夫驾着装得满满的巨大的独轮车车辕,他们所剩无几的驴子或是妻子及孩子在前面奋力拉着车子,所有这些人都与正在撤退的中国军队难以区别的混杂在一起。

这是一片苦难的大地,我们不能再奢求小醉想得到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