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习正念?——正念的基本态度

Jon Kabat-Zinn在他的正念巨著《多舛的生命》中提到了正念练习的七个基本态度,分别为非评判、耐心、初心、信任、无争、接纳及放下。这七个基本态度对于正念来说意义非凡。人们在正念的练习中只有秉承了这七个基本态度,正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1. 非评判

人们非常习惯的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评判,去识别“好”或者“坏”,将外界事物跟自己的主观认知联系起来。这种评判的态度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情绪控制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评判的态度并不总是有效的,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人们在对自我或者外部事物进行评判的同时,就是给自我或外部事物贴上了标签,在“原本的我”(或者叫“我的存在”)与“认知中的我”之间架设了一个媒介,这个媒介是被“自我经验”和“认知框架”改造过的,这个媒介是随着自我成长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是受“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加上了这个媒介,“认知中的我”偏离了“原本的我”,“原本的我”发生了扭曲和改变。

采用“非评判”的态度就是去掉“认知框架”,去掉那个媒介,让“认知中的我”重新回归“原本的我”。完全凭着“眼耳鼻舌身”来感知这个世界,用感觉而不是知觉更不是认知来跟世界建立联系,如其所示的跟此时此刻建立联系。

2. 耐心

耐心的本质是等待量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量变的过程有快有慢。就如同化学反应有一个反应速度,这个反应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在人类的思维领域,往往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往往会让人类有“失控感”。越是想去控制,情况就越来越糟糕。就如同失眠,最可怕的不是失眠,而是对失眠的恐惧。而人们往往越是不想失眠,就越是会失眠。

正念是一个缓慢起效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就如同修行一般。因此,人们在练习正念时,需要自我激励,需要持之以恒,有耐心的等待奇迹的出现。就如同健身一样,想要拥有好身材和健康的身体,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3. 初心

初心是一个愿意看待万事万物都如初见的信念。人们大多数时刻都是在“自动巡航”的状态之中,对于此时此刻没有觉察,对于外部世界有着程式般固有的看法,把一切事物都看做理所当然的如其所示。因此,人们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太多的其他东西所遮掩和覆盖。

保持初心就是要去除那些覆盖物,去除心灵上厚厚的尘土,如同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让“原本的自我”直接接触外部世界。这也是一种“心理灵活性”的表现,把自己从认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轻松的去感知,灵活的去观察,开放的去接纳。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就如同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4. 信任

信任是指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同时,相信“正念”的效果。正念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方法,因此,相信自己是基础,如果失去对自己的信任,那任何的正念都失去了原有的基石,也就失去全部的意义。佛学上说的“人人都有佛性”就是这个意思,人人都可以通过“正念”来追求幸福的人生。这个是最根本的态度。

信任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对于正念的理解,“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更不是成为别人想让你成为的那种人。“依法不依人”,自己的感觉比别人的指点更重要。在正念里面,没有权威,没有专家,人们需要的就是去练习,去回到“原本的我”,去感受自我。在自我的这个空间里,没有理性、没有逻辑、没有评判、没有认知,一切都是清晰和明白的自我感觉。

5. 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还说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态度意味着“无为”。正念不是一场竞赛,也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做自己”,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因此,正念唯一的目标就是没有目标。不要去努力,不要去挣扎,不要去执着,放松自己,关注于此时此刻就好了。

“不争”意味着从自己的欲念中摆脱出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如同佛学上所说的“空”,《楞严经》上说的“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要去除认知的影响和对欲念的执着,断绝跟外部世界的认知联系,没有了“分别心”,才能达到“空”的境界。因此,“不争”就是从对结果的奋争中退后一步,并开始仔细的聚焦于如实看待和接纳每时每刻的事物本身。然后,耐心的等待美好结果的出现。

6. 接纳

接纳意味着看见事物此刻的本来面目。在接纳之前,人们往往经历过充满情感的否认和愤怒。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是人们疗愈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疗愈就是与事物如其所示的样子达成共识。

接纳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喜欢一切事物,而没有自己的偏好和立场。“接纳”不同于“接受”或者“忍受”。接纳是主动的,从内而外的,积极的成就自我,忍受是被动的,从外而内的,消极的牺牲自我。接纳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主动的行动,忍受是一种消极的回避,被动的懈怠。接纳立足于人们行为的原则和人生的价值观,接纳之后,人们内心会更加笃定的朝着价值观的方向前进。

接纳既是对自我的接纳,自我慈悲,也是对外部世界的接纳,接纳这个世界的如其所示。因此,接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去培育自我接纳的能力。随着不断的练习和体会,人们接纳的能力也会与时俱进。

7. 放下

放下就是不执着,它是一种让事情任其自然并接纳事物本身的方法。在正念的过程中,念头总是不期而至,不可断绝,人们要做的就是让它来来往往,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去跟它较劲,只是把注意轻轻的拉回来,放在自我的感觉上,让自己的心安住于自我的觉知之中。

在佛学中,把“执着”分为“我执”和“法执”。简单来说,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个可以见闻觉知的实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体。因此,大乘佛教中,既否认“我”,又否认“法”。

在正念中,破除“我执”意味着去掉“经验性自我”,打破认知框架,回到自身,而破除“法执”则意味着打破之前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以“初心”,开放的灵活的重新认知世界。(在佛学中,对于“我执”和“法执”有着更深奥和更复杂的理解,在这里,我只是类比一下,借用一下“我执”和“法执”的概念而已。)

这七个基本态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正念的基础。在这七个基本态度的土壤之上,正念之花才能如此的鲜艳和繁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