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父母的事,“放任自流”不可取


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託付給教育機構,但實際上基本是統一模式:放學把孩子接走,輔導作業,提供一頓晚飯,再繼續輔導,到九點左右結束。送到機構中的孩子家長基本是忙於生計,沒有時間接送,或是本身學歷低,不知道如何教育。

教育是父母的事,“放任自流”不可取

這類家長可能覺得自己很負責任,因為他們出了錢了,孩子又比自己當初好,現在不需要再有更高要求。卻不知道孩子在教育機構中是怎麼學習生活的,他們的學習成績是否有提高。

這樣浪費了家長的錢,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更養成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

這些家長其實對孩子也是盲目的信任,他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持漠視態度,一點長處會無限放大,而若有不足也不會輕易發現,即便發現也會找無數理由為孩子辯護,因為他的孩子是不會有錯的。

這樣的“縱容”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大”,越來越沒有規矩,滑得越來越遠。家長只有放平心態,多方面多角度瞭解孩子,及時關注孩子的動態,才能防患於未然。

教育是父母的事,“放任自流”不可取

個人認為,“用心陪伴”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陪伴是為了促進孩子的自我成長,沒有陪伴你就看不到孩子的優缺點,讀不懂孩子的心靈,更不清楚孩子心靈之缺失,無法打開孩子的心門,走進孩子的心靈,無法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愛他們,無法給孩子提供力量和幫助。

教育是父母的事,“放任自流”不可取

有些家長認為陪伴就是孩子做作業時陪在他身邊,不會做的進行輔導。這是錯誤的理解。低年級的部分孩子作業時需要家長在邊上陪伴,那是因為這些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家長在邊上可以幫助他、提醒他專心作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後就不再需要陪在邊上作業了。

陪伴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陪伴注重的是過程,教育最終的差別,其實都是在陪伴過程中產生的差距造成的。

但陪伴也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否則只會讓孩子逆反或過度依賴,阻礙了孩子的自我成長。陪伴不僅僅是讓他每天看到你,更需要讓他感受到你存在於他的心靈空間裡。

教育是父母的事,“放任自流”不可取

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出現,而當他不需要你出現的時候,你可以隱身在他的心靈深處,讓他有一種踏實的感覺。

當他感受到了這個有溫度、有能量的空間了,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溫暖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他成長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