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心選編》.1

讀《文心選編》.1

《文心選編》葉聖陶,夏丏尊著,豐子愷圖。

以下為本書的第一節“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的讀。

本節描寫樂華與大文學習魯迅的《秋夜》時,讀不懂文章中的意思,樂華爸爸為他們兩個進行講解。《秋夜》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我忽然聽到夜半的笑聲,哧哧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等獲得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樂華和大文都不懂為什麼笑,四周的空氣為什麼也會應和著笑。莫說樂華和大文不懂,我到現在也是揣摩不到那個時候魯迅的心境。

樂華爸爸對於這段給的解釋是:“‘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面的經驗,一種是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內部的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景物的感想,譬如說天上的星在閃爍,這是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內部的經驗卻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經驗合在一處的時候,比較還容易懂得。像這節,全然是寫作者那時個人的心境的,卻是純粹的內部的經驗。我們除了說作者自己覺得如此以外,更別無什麼可解釋的了’”樂華爸爸這一段解釋了讀文章,理解文章的方向或者說方法。對於那種作者自己的內部經驗來說,除了作者自己,別人很難解釋的清楚他那時為什麼是那樣。

我個人從文心這個角度考慮來理解的話,就是作者在此時內部心裡的一種感受而已。每個人在同樣的情況下都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所以這樣的內部經驗在讀文章時理解不同或者感受不到只不過是你的文心和作者的文心不在一條線上面而已。

解釋之後樂華和大文頓時覺得有點失望,樂華爸爸還進一步解釋了一下;“‘這是無可如何的事。詩詞之中,這種情形更多,你們將來讀詩詞會碰到這種境界呢。你們尚是孩子,今後所讀的文字卻都是現成的東西,不是現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他們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們只寫自己的內外經驗,並不預計給你們讀的。你們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從文字裡去收得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你們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將來才不至於落伍。’”

讀《文心選編》.1

這一段的解釋是這一節的點睛之文。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主要是鍛鍊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以前我學習的時候就是沒有理解到這一點導致了後面學習總是覺得自己寫的答案是對的,看了標準答案都還覺得自己寫的也還好啊,怎麼就沒有得到分數。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在體會領悟上面一點點方向的偏差都和作者說的不是一個東西了。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是20多歲,所以剛剛開始難免對這本書有輕視的心,覺得這本書不過是寫寫小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看看,瞭解瞭解而已。後來越讀越深入,覺得這本書寫得十分出眾,小孩子看可以學習如何去讀書,大人的話主要就是更正一些觀念,加強某些知識。我上學的時候就是以學生成績為主了,語文大差不差就是那些分數,有些同學才思比較好的寫作文還容易偏題或者過分敏感不受老師喜歡,導致我一直覺得語文平平就是福,拿個穩穩的分數就成重點在基礎,對詞句的背上面花功夫,一直沒有鍛鍊自己的想象力。思考力倒是鍛鍊很多主要是去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現在想來想象力的丟失,讓我錯過很多作者的文心。

最後我想寫寫魯迅,到現在我還會背好幾句魯迅的名言。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2: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背只是因為那會老師說的這個是重點要考而已。等後來年紀漸漸變長,才懂這字裡行間的辛酸和堅持。還記得以前讀魯迅的散文,覺得但凡是寫景物和人物心情的時候都特別怪異,實在是理解不到那些深刻的感情,不知道為什麼魯迅總是從一點點東西里面就開始長篇大論,覺得魯迅有些小題大做了。老師講中心思想的時候也喜歡說魯迅先生是讚揚革命事業的偉大,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叫醒麻木的國民。我那時候只覺得不懂為什麼在魯迅眼中國人就是麻木的,要是人人看花草都覺得是在拼命那才是奇怪得很了,看雪景都覺得那時革命的艱苦那才是奇怪也。無論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在我眼裡都一樣啊。後來學習歷史,瞭解到那個時候的狀況了之後,我就突然懂得魯迅先生的那些感情了。華夏文明,泱泱大國,多次被侵犯,割地,送錢,革命者奮起反抗而有的人只是麻木的看著。應該是先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吧,看著這樣的情況覺得內心憤懣,煩躁。想用文字來喚醒國人的心吧。所以目光所到之處處處是革命,是同志的青春與熱血吧。

讀《文心選編》.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