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选编》.1

读《文心选编》.1

《文心选编》叶圣陶,夏丏尊著,丰子恺图。

以下为本书的第一节“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的读。

本节描写乐华与大文学习鲁迅的《秋夜》时,读不懂文章中的意思,乐华爸爸为他们两个进行讲解。《秋夜》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我忽然听到夜半的笑声,哧哧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等获得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乐华和大文都不懂为什么笑,四周的空气为什么也会应和着笑。莫说乐华和大文不懂,我到现在也是揣摩不到那个时候鲁迅的心境。

乐华爸爸对于这段给的解释是:“‘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譬如说天上的星在闪烁,这是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部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如果和外面的经验合在一处的时候,比较还容易懂得。像这节,全然是写作者那时个人的心境的,却是纯粹的内部的经验。我们除了说作者自己觉得如此以外,更别无什么可解释的了’”乐华爸爸这一段解释了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方向或者说方法。对于那种作者自己的内部经验来说,除了作者自己,别人很难解释的清楚他那时为什么是那样。

我个人从文心这个角度考虑来理解的话,就是作者在此时内部心里的一种感受而已。每个人在同样的情况下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这样的内部经验在读文章时理解不同或者感受不到只不过是你的文心和作者的文心不在一条线上面而已。

解释之后乐华和大文顿时觉得有点失望,乐华爸爸还进一步解释了一下;“‘这是无可如何的事。诗词之中,这种情形更多,你们将来读诗词会碰到这种境界呢。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成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读《文心选编》.1

这一段的解释是这一节的点睛之文。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主要是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以前我学习的时候就是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导致了后面学习总是觉得自己写的答案是对的,看了标准答案都还觉得自己写的也还好啊,怎么就没有得到分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体会领悟上面一点点方向的偏差都和作者说的不是一个东西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20多岁,所以刚刚开始难免对这本书有轻视的心,觉得这本书不过是写写小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看看,了解了解而已。后来越读越深入,觉得这本书写得十分出众,小孩子看可以学习如何去读书,大人的话主要就是更正一些观念,加强某些知识。我上学的时候就是以学生成绩为主了,语文大差不差就是那些分数,有些同学才思比较好的写作文还容易偏题或者过分敏感不受老师喜欢,导致我一直觉得语文平平就是福,拿个稳稳的分数就成重点在基础,对词句的背上面花功夫,一直没有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思考力倒是锻炼很多主要是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现在想来想象力的丢失,让我错过很多作者的文心。

最后我想写写鲁迅,到现在我还会背好几句鲁迅的名言。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背只是因为那会老师说的这个是重点要考而已。等后来年纪渐渐变长,才懂这字里行间的辛酸和坚持。还记得以前读鲁迅的散文,觉得但凡是写景物和人物心情的时候都特别怪异,实在是理解不到那些深刻的感情,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总是从一点点东西里面就开始长篇大论,觉得鲁迅有些小题大做了。老师讲中心思想的时候也喜欢说鲁迅先生是赞扬革命事业的伟大,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叫醒麻木的国民。我那时候只觉得不懂为什么在鲁迅眼中国人就是麻木的,要是人人看花草都觉得是在拼命那才是奇怪得很了,看雪景都觉得那时革命的艰苦那才是奇怪也。无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在我眼里都一样啊。后来学习历史,了解到那个时候的状况了之后,我就突然懂得鲁迅先生的那些感情了。华夏文明,泱泱大国,多次被侵犯,割地,送钱,革命者奋起反抗而有的人只是麻木的看着。应该是先生内心的爱国之情吧,看着这样的情况觉得内心愤懑,烦躁。想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的心吧。所以目光所到之处处处是革命,是同志的青春与热血吧。

读《文心选编》.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