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明朝第十四省,有了它南海就是內海了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應該很熟悉裡面的一句臺詞:“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這句詞就完全概括了明朝的行政區域,但你知道明朝還有過一段兩京一十四省的時期嗎?這第十四個省就是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統治範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十四世紀末年,安南的陳氏王朝政治腐敗,國家陷入混亂,搖搖欲墜。外戚貴族胡季犛趁機加緊奪取政權。到公元1400年,胡季犛羽翼豐滿,廢黝陳少帝,自立為帝,建元聖元,恢復胡姓,名一元,是為胡朝(1400-1407 )。

胡季犛自立為帝,大逆不道,正好給了一心想建功立業的明成祖朱棣一個機會。明永樂四年(1406)九月,明成祖命太子太傅朱能,為總兵徵夷將軍,西平候沐展、新城候張輔為左右副將軍領兵徵安南,後總兵朱能因病卒于軍中,張輔接任總兵職務。面對號稱“百萬”的安南胡朝軍隊,張輔沉著冷靜,深謀遠慮,屢破敵軍,勢如破竹。僅僅用時七月就生擒胡氏父子,平定安南。

短命的明朝第十四省,有了它南海就是內海了

明軍平定安南後,因陳氏子嗣斷絕,應當地官吏省老要求恢復郡縣統治,置三司,改安南為交趾。時領交趾“東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相距兩千八百里。安撫人民三百二十一萬有奇,獲蠻人二百八十七萬有奇。”明朝於六月在交趾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餘縣,以五個直隸於布政司的州,分割二十九縣,在要地設十一衛、三所、一市舶。其中十五府分別是: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鎮蠻、諒山、新平、演州、義安、順化。

短命的明朝第十四省,有了它南海就是內海了

至此,安南正式劃為中國郡縣,史稱“屬明時期”。

明成祖在安南置三司、設郡縣對安南進行統治,吸取了元朝在中國的民族歧視政策所帶來的教訓,因此並未對安南採取任何帶有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政策,皆仿明制,一視同仁,安南與中國其他省份享受待遇是一樣的。政治上,明朝祖在交趾置三司、設郡縣。交趾主要的官職由明朝派遣,地方上則以地方土官為主;每年也按慣例進行科舉取士,遣送貢生赴國子監;交趾的相關制度皆照明制,與它省無異。

經濟上,考慮到交趾常年遭受戰亂,實行的是輕搖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每年也都與其他省份一樣向中央繳納稅務。文化上,一方面大力在交趾地區傳播儒家文化,輸送儒家經典,華化夷俗;另一方面交趾地區中央文獻,古籍資料也源源不斷的輸送至京師。

永樂二十二年(1424 )七月,成祖因病逝世,長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交趾當地土豪黎利趁明朝新帝繼位,扯旗造反,叛軍聲勢浩大,連克多地。仁宗並不像其父親一樣雄才偉略,武功赫赫,而是一位比較溫和的皇帝。面對叛軍,仁宗以撫為主,致使當地明軍軍心不齊,喪失多次戰機,黎利進一步發展壯大。

洪熙元年(1425)七月仁宗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宣宗繼位後,交趾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南方重要據點如順化、新平等己被黎利所控制,正部署兵力向北進軍。宣宗先後兩次,動員十餘萬軍隊征討叛軍,但都因為不熟悉當地地形,輕敵冒進,被叛軍擊潰。兩次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失敗,徹底使明朝收復交趾的願望破滅,明朝不得不走向雙方議和的道路,恢復到宗藩關係。

短命的明朝第十四省,有了它南海就是內海了

威名赫赫的大明帝國竟然被地方叛軍打的丟盔卸甲,真是聲名掃地。這讓中南半島的其他藩屬國也都蠢蠢欲動,各行其是,明朝基本喪失了對中南半島的控制權。放棄交趾也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廣西雲南變成了新的前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