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之下 重新被定義商業邏輯的SaaS市場

馬雲曾說:“我可以判斷未來10年,卻不能判斷明天”。這句話在此次黑天鵝事件下,體現的可謂淋漓盡致。

疫情正在改變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遠程辦公市場的井噴式增長,便是最好的一個佐證。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遠程辦公需求並非是這個時期下孕育而出的產物,當年伴隨4G網絡的普及與智能設備處理能力的逐步提升,讓手機、筆記本不再依賴網線便能迎合隨時隨地的辦公需求。

這也是為何幾年前,BYOD被炒的如此之火的原因,甚至連平板設備也想進來分一杯羹。但現實是殘酷的,市場雖然被炒的很熱,但卻未能迎來井噴式增長,反而井噴的僅是硬件這一市場。

其原因在於,軟硬件雖然趨於成熟,但用戶日常行為習慣並未發生本質改變,一個人的協作並不會產生任何業務價值的工作方式,讓多數人不得已再次回到傳統辦公模式上。

遠程協作市場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市場,擋在這一市場面前最大的老路虎,早已不再是軟硬件方面的能力缺失,而是那些滲透在各個流程細節中的固化思維,讓企業不敢、不遠去輕易擁抱改變,更願以“不變來應萬變”。

疫情之下,市場的驟變開始重新定義著商業邏輯,也讓不少企業自身的短板徹底暴露在了市場之中。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案例來說明,近年來都在說業務上雲,多少打著這個口號前行的企業在這一次變化中不得已中斷了自己的發展進度,而全面上雲的淘寶卻並未因市場變化而暫停過一分鐘業務(受物理條件限制造成的物流暫緩不算在內)。

當然上述說的這類企業,即便沒有黑天鵝事件,也始終會走向滅亡,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疫情只是加速了其資金鍊斷裂的速度而已。

因此在這個時代中,企業只有去擁抱變化,才能在變化無常的市場中“活下來”。而這一次,市場與資本顯然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黑天鹅之下 重新被定义商业逻辑的SaaS市场

湧動的資本與市場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市場有目共睹的被推上了風口,而在這個牽一髮動全身的市場中,上下游的每個變化都對整個產業鏈造成了影響,比如此次與其聯動最明顯的電子簽名市場。

與協同類市場一樣,電子簽名SaaS服務也並非一時間才興起的服務,對於教育機構而言,日常存在大量學員、供應商、技術商等合同文件。雖然此前在信息化浪潮的帶動下,電子簽名市場開拓出了部分空間,但受“一紙之約”這類傳統理念的影響,書面合同仍是企業最青睞的一種簽署方式。

據法大大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美國電子簽名市場滲透率在10%左右,與之相比國內市場滲透率僅為1%。

黑天鹅之下 重新被定义商业逻辑的SaaS市场

而這一次的疫情,電子簽名因解決了傳統紙質合同需面對面線下籤署或快遞簽署、浪費時間、簽署效率低等問題,開始備受各個行業的重視與追捧。反觀目前市面上頭部教育玩家,不少已經將人臉識別、電子簽名等功能應用於學員報名流程中。

除教育行業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近日也印發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訂立電子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函》,文件中明確,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時,可以採用電子形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市場的變化,也引起了資本的關注。近期專注於租賃(合同、支付等)領域的GoodLord,便拿到了千萬英鎊的B輪融資,而這一次融資距其A輪已時隔兩年之久。

國內方面,為企業、機構、個人提供合同管理、在線簽署、證據保全的電子合同服務平臺的眾籤科技,近日完成了2300萬人民幣戰略融資,投資方為仁東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不難預見的是,未來諸如電子簽名一類的市場,顯然將成為資本所關注的方向。而從今年2月至3月融資記錄來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療等在疫情下逐漸突顯技術價值的領域,仍會被資本長期關注著。

後疫情時代的SaaS市場展望

與數字簽名市場情況相似仍比比皆是,用句玩笑話說,疫情讓每個人開始了“雲端”生活,但迴歸這一問題的本質,是企業業務的一次上雲。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轉型,過去的幾十年間,數字化表面上改變的是行為模式,實則卻是改變了信息數據傳遞與跨部門跨企業間的協作方式,甚至牽動著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

但很顯然,並不是所有企業都真正意識到了業務上雲的重要性,不然此前國內近3000萬家企業怎麼會孕育不出一個如Salesforce體量的企業軟件公司?更有意思的一組數據顯示,Salesforce 在2019財年的收入為132億美元,而艾瑞諮詢給出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SaaS市場規模才僅為243.5億元。

黑天鹅之下 重新被定义商业逻辑的SaaS市场

因此這次疫情,數字化轉型成為了擺在企業面前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更成為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的一次“大考”。與其說企業對未來的規劃是“活下去”,不如說成將業務持續深化轉型下去,以更靈活的業務模式,降本增效的在這個時代中生存。

而對於SaaS服務商而言,未來也將會呈冰火兩重天的局勢。SaaS將迎來空前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SaaS行業真正洗牌也即將發生在這個時代裡。在未來的這場拉鋸戰中,服務能力將是SaaS服務商拉開差距的重要籌碼,尤其在面對不同企業間存在的差異化轉型需求,誰能真正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而並非簡單的將業務從線上搬到線下,誰便能駛入行業發展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