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看過馬伯庸先生《長安十二時辰》的讀者,想必都對書中“靖安司”這個情報怪物印象深刻。

它如同一隻長著無數條觸鬚的八爪魚,控制著長安最龐大、最高效的情報網絡。長安城裡無論哪裡發生了大事,都會以極其快速的方式彙集于靖安司,最終交到一個人手上。

這人就是太子李亨的伴讀,靖安司丞李必。

李必作為男主二號,與主角張小敬的對戲貫徹全書始終,表現十分出色。但有些讀者可能不知道,相對於書中李必,他的原型,大唐宰相李泌的經歷其實更出色,簡直就是一個傳奇。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李泌的影視形象


泌七歲,能賦棋,說的就是李泌

關於李泌,在《新唐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開元十六年的大明宮,唐玄宗召集京城內儒、釋、道三大家的學者們入宮論道,各展所學,並在其中發現了一個叫做員俶[chù]的九歲神童。

唐玄宗對員俶大加讚賞,誰知員俶搖著頭說:“我不算什麼,我的表弟李泌更厲害!”

唐玄宗命人找來李泌,又令宰相張說現場考教一下,於是張說以“方圓動靜”為題要李泌作賦。

張說才識淵博,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執掌文壇三十年,又與蘇頲[tǐng]合稱“燕許大手筆”。要他考教一個孩童,無異於讓一個北大博導出題考一個剛剛入學的小學生。

因此張說好心地給出了示範。

"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李泌隨即有了答案: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意思是“方就像為人講義行,剛直不阿;圓就是做事講智慧,要圓滑;動要像大鵬展翅,要有馳騁縱橫的氣度;靜則如志得意滿,安心蟄伏的態度。”

張說大驚,連連向唐玄宗道賀,稱讚大唐發現了“奇童”。

這是李泌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場,也是《三字經》裡“泌七歲,能賦棋”的典故,被詳細記載於《新唐書·列傳》中。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新唐書》裡還記載了一則關於張九齡與李泌的忘年交趣事。

宰相張九齡對這個七歲神童很是喜愛,常常把他召到家來陪自己聊天解悶。有一次張九齡聊天說起自己有兩位老朋友,一個是嚴挺之,另一個叫蕭誠善。

嚴挺之性格古板嚴肅,為人正直,蕭誠善則是圓滑世故,有些虛偽。李泌問張九齡喜歡哪一個?

張九齡回答:“嚴挺之相處起來太累,我還是喜歡蕭誠善多一些。”

李泌立刻如小大人一樣批評起堂堂的當朝宰相。

“聽說您就是一介布衣起家,靠著正直的名聲一路做到宰相,怎麼如今卻喜歡上虛偽圓滑的人呢?”

張九齡聽後深感羞愧,想不到自己幾十歲的人,堂堂當朝宰相,卻還不如一個小孩子看得通透。從此後張九齡格外重視李泌,把他當成摯友看待。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唐玄宗時代共發現兩名神童,除了李泌,還有個劉晏,也出現在《三字經》裡


胸懷大才,運籌帷幄

歷史上,李泌深得肅宗、代宗、德宗三任皇帝的寵信,曾經多次參與皇帝家事的決斷。

比如李泌勸唐肅宗放下積怨,沒有出手掘墳鞭屍李林甫,其實是顧全了太上皇李隆基的面子,讓他們父子關係大為緩和;唐肅宗想封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李泌擔心會引起李倓與太子李豫爭權,重蹈“玄武門事變”的覆轍,加以阻止,從側面保證了公元762年唐肅宗病重時皇權的順利交接;

德宗時期,太子李誦受太子妃生母“蠱媚”事件牽連,唐德宗起了廢李誦,立侄子舒王李誼為太子之心。李泌身為宰相,認為如此廢立太子會動搖國本,因此堅決不同意。

唐德宗甚至以殺他全家威脅,李泌答道:“老臣年邁,又身居宰相,如果因為忠義直諫而身死,也是我的本分。假如我現在不阻止陛下對太子動手,將來有天陛下後悔了,會埋怨我身為宰相卻不阻止才令太子蒙難。到時萬一陛下也想殺了我兒子,老臣可就絕後了。

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雖有兄弟子,非所歆也。

正是由於李泌的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太子李誦才得以保全。

處理皇帝的家事拿手,其實李泌對國家大事更擅長

安史之亂,李隆基被迫逃亡四川,於是唐肅宗李亨即位於靈武,扛起了討伐安祿山的大旗。

從那時起李泌就跟在唐肅宗身邊,替他分析天下形勢,安排行軍策略,充當了軍事總參謀的角色,深得唐肅宗信任。

貞元年間,吐蕃不斷進犯,成為唐朝的心腹大患。李泌為唐德宗定下聯合回紇、南詔、大食、天竺四國共同牽制吐蕃的計策,卻遭到唐德宗的拒絕。

究其原因,是唐德宗跟回紇人有私仇,早些年當太子時曾被回紇人欺辱過。

這一次李泌苦口婆心、軟硬兼施,據說連哄帶勸地做了十五次思想工作,才算讓唐德宗放下心中舊恨,與四國簽訂“貞元之盟”。

“貞元之盟”極大程度上制約了吐蕃人的行動,因此大唐邊境幾十年再無戰事,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和平發展時期。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吐蕃人與大唐也有過數次的“蜜月期”


天生招黑,而且專門招宰相黑

說李泌的一生是個傳奇,源於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

公元751年,唐玄宗想起那個讓自己眼前一亮的七齡神童,於是找來李泌,讓他跟在太子李亨身邊。李泌盡心輔佐,與太子的關係非常親厚,不料卻引起奸相楊國忠的嫉妒。

因此楊國忠誣陷李泌寫詩譏諷朝廷,強將他趕出長安,送往蘄春郡。

那一次的經歷讓李泌有些心灰意冷,從此淡泊名利,開始遊歷名山大川度日。

李亨在靈武登基,命人四處尋訪李泌,沒想到李泌卻自己送上門,出現在李亨面前。

不過李泌仍懷著一顆出世之心,並不接受唐肅宗敕封的官職,只是幫助出謀劃策,因此更得唐肅宗的敬重。

唐肅宗對李泌的敬重再一次招來嫉妒,這一次是權臣李輔國。李泌不想與李輔國正面交鋒,於是在兩京收復後向唐肅宗提出請辭,去衡山修道。

唐代宗登基後,感念李泌當年的救護之恩,又將他迎回朝廷,封為翰林學士,極為禮遇。《新唐書》裡對李泌這一段遭遇的敘述很有趣,說唐代宗為了彰顯對李泌的寵愛,明知他是修道之人,卻變著花樣騙他吃肉,還強逼著李泌娶妻,可見唐代宗也是個十足的妙人。

《新唐書·列傳》:代宗立,召至,舍蓬萊殿書閣。初,泌無妻,不食肉,帝乃賜光福裡第,強詔食肉,為娶朔方故留後李暐甥,

正是由於唐代宗近乎溺愛的寵信,讓李泌再一次招黑。宰相元載(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那個富於心計的小吏)覺得李泌跟陛下走得太近,恐將來會危及自己地位,於是設了個套,把李泌送去杭州當刺史,攆出了長安。

元載倒臺後,唐代宗趕緊把李泌召回長安,準備封為宰相。李泌的招黑體質再一次發揮作用,時任宰相常袞[gǔn] 看他不順眼,又開始使絆子。

常袞用的招跟元載差不多,都是極力在唐代宗面前陳述某地又多麼窮困,民生有多麼艱難,請求陛下放胸懷大才的李泌前往治理,救民於水火,要換別人恐怕不行。

唐代宗無奈,只能派李泌前往,我們統計一下,這已經是李泌第四次被當朝宰相猜忌,被踢出長安了。

難道李泌天生與宰相犯衝?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終於自己當了宰相,卻又開始招史官黑

唐德宗當了皇帝,照舊寵信李泌,他封李泌為左散騎常侍,每天必須待在中書省,好方便德宗隨時召見,商議大事,引得群臣紛紛側目。

公元787年,李泌正式拜相,官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按理說已經當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該沒人敢黑他了,可我們參閱新舊唐書,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舊唐書》中,關於李泌的內容共計1643字,文中僅記載了他的生平及三朝為官的簡要紀事,對於前文提到那些近乎傳奇的事蹟卻鮮有提及。

而在《新唐書》中,關於李泌的內容卻陡然擴充到4440字,而且對他的生平軼事記載頗為詳細,出現了很多舊唐中從未提及的具體事例,並給與高度肯定,

比如李泌七歲時當著唐玄宗的面與文壇大家張說對答,以及他與賢相張九齡的忘年之交,便僅出現於《新唐書》,《舊唐書》中僅用“少聰敏”及“張九齡、韋虛心、張廷珪皆器重之。”等幾個字一筆帶過。

筆者認為,對於李泌這樣一個經歷豐富、才能突出的賢臣,《舊唐書》在記載他時應該有意進行了淡化和貶抑,才讓我們讀《舊唐書》時覺得李泌碌碌無為,只是因為跟皇帝關係好才能夠最終上位。

究其原因,猜測是因為李泌算是官場裡的另類,他篤信道教,崇尚淡泊自然,卻與當時崇文崇儒的官場環境格格不入。

再加上他跟歷任宰相都不對付,一直受到排擠,因此史官在整理關於他的材料時,也沒那麼上心。

以上只是筆者臆測,卻也不一定完全空穴來風,比如《舊唐書》中就專門給了李泌一句評語:為人正直,卻喜歡談鬼神邪說,滿嘴胡說八道,因此不咋招代宗待見。

泌頗有讜直之風,而談神仙詭道,或雲嘗與赤松子、王喬、安期、羨門遊處,故為代所輕,雖詭道求容,不為時君所重。

連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時也給了李泌這樣一句評語:

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


李泌當官,這個三字經裡的七歲神童,因為名氣太響被一群宰相打壓


由新舊唐書差異引發的最後疑惑

在敘述李泌生平事蹟時,《舊唐書》相當於僅做了提綱,簡明扼要,沒什麼內容。

而《新唐書》就認真負責得多,它像做填空題一樣,給提綱填充了大量具體內容,讓李泌的人物形象豐滿許多,也讓後人對李泌這個唐中期的傑出賢相有了更直觀的瞭解。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都知道《新唐書》成書是在北宋,要晚於《舊唐書》,而且史料部分借鑑《舊唐書》加以整理。

那《新唐書》中憑空出現的,關於李泌的光輝事蹟又是從何處得知?難道是憑空捏造或杜撰的?

還真不是!

根據《舊唐書·列傳》記載,李泌有一個兒子叫李繁,遺傳了李泌的年少聰慧,也繼承了李泌鄴縣侯的爵位。

不過李繁不是什麼好人,可以說劣跡斑斑。他攀附裴延齡,陷害同僚,還騷擾尊師翰林學士梁肅的遺孀。他在任亳[bó]州刺史時,因討賊而濫殺無辜被人告發,公元829年被下獄賜死。

李繁在死前醒悟,擔心亡父李泌因自己的不齒行為而聲名受損,於是向獄卒借來廢紙,在獄中寫下了記錄父親生平的《鄴侯家傳》。

到了北宋,歐陽修、範鎮等人奉仁宗命令重修唐史,在整理到李泌的部分時,分別參照《舊唐書》和《鄴侯家傳》內容,才有了《新唐書·列傳》中關於李泌的生平軼事。我們後世關於李泌的許多認知,也大部分來源於《新唐書》。

那麼,既然新增內容是由李泌的兒子死前書寫,有歌頌李泌功績的主觀因素存在,又讓人不得不疑惑這部分史料的真實性,是否有誇大成分存在。

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更多的史料被髮掘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