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看过马伯庸先生《长安十二时辰》的读者,想必都对书中“靖安司”这个情报怪物印象深刻。

它如同一只长着无数条触须的八爪鱼,控制着长安最庞大、最高效的情报网络。长安城里无论哪里发生了大事,都会以极其快速的方式汇集于靖安司,最终交到一个人手上。

这人就是太子李亨的伴读,靖安司丞李必。

李必作为男主二号,与主角张小敬的对戏贯彻全书始终,表现十分出色。但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相对于书中李必,他的原型,大唐宰相李泌的经历其实更出色,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李泌的影视形象


泌七岁,能赋棋,说的就是李泌

关于李泌,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开元十六年的大明宫,唐玄宗召集京城内儒、释、道三大家的学者们入宫论道,各展所学,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叫做员俶[chù]的九岁神童。

唐玄宗对员俶大加赞赏,谁知员俶摇着头说:“我不算什么,我的表弟李泌更厉害!”

唐玄宗命人找来李泌,又令宰相张说现场考教一下,于是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要李泌作赋。

张说才识渊博,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执掌文坛三十年,又与苏颋[tǐng]合称“燕许大手笔”。要他考教一个孩童,无异于让一个北大博导出题考一个刚刚入学的小学生。

因此张说好心地给出了示范。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随即有了答案: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意思是“方就像为人讲义行,刚直不阿;圆就是做事讲智慧,要圆滑;动要像大鹏展翅,要有驰骋纵横的气度;静则如志得意满,安心蛰伏的态度。”

张说大惊,连连向唐玄宗道贺,称赞大唐发现了“奇童”。

这是李泌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也是《三字经》里“泌七岁,能赋棋”的典故,被详细记载于《新唐书·列传》中。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新唐书》里还记载了一则关于张九龄与李泌的忘年交趣事。

宰相张九龄对这个七岁神童很是喜爱,常常把他召到家来陪自己聊天解闷。有一次张九龄聊天说起自己有两位老朋友,一个是严挺之,另一个叫萧诚善。

严挺之性格古板严肃,为人正直,萧诚善则是圆滑世故,有些虚伪。李泌问张九龄喜欢哪一个?

张九龄回答:“严挺之相处起来太累,我还是喜欢萧诚善多一些。”

李泌立刻如小大人一样批评起堂堂的当朝宰相。

“听说您就是一介布衣起家,靠着正直的名声一路做到宰相,怎么如今却喜欢上虚伪圆滑的人呢?”

张九龄听后深感羞愧,想不到自己几十岁的人,堂堂当朝宰相,却还不如一个小孩子看得通透。从此后张九龄格外重视李泌,把他当成挚友看待。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唐玄宗时代共发现两名神童,除了李泌,还有个刘晏,也出现在《三字经》里


胸怀大才,运筹帷幄

历史上,李泌深得肃宗、代宗、德宗三任皇帝的宠信,曾经多次参与皇帝家事的决断。

比如李泌劝唐肃宗放下积怨,没有出手掘坟鞭尸李林甫,其实是顾全了太上皇李隆基的面子,让他们父子关系大为缓和;唐肃宗想封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担心会引起李倓与太子李豫争权,重蹈“玄武门事变”的覆辙,加以阻止,从侧面保证了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重时皇权的顺利交接;

德宗时期,太子李诵受太子妃生母“蛊媚”事件牵连,唐德宗起了废李诵,立侄子舒王李谊为太子之心。李泌身为宰相,认为如此废立太子会动摇国本,因此坚决不同意。

唐德宗甚至以杀他全家威胁,李泌答道:“老臣年迈,又身居宰相,如果因为忠义直谏而身死,也是我的本分。假如我现在不阻止陛下对太子动手,将来有天陛下后悔了,会埋怨我身为宰相却不阻止才令太子蒙难。到时万一陛下也想杀了我儿子,老臣可就绝后了。

帝曰:"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对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使太子废,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杀之,泌不吾谏,吾亦杀尔子’,则臣绝祀矣。虽有兄弟子,非所歆也。

正是由于李泌的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太子李诵才得以保全。

处理皇帝的家事拿手,其实李泌对国家大事更擅长

安史之乱,李隆基被迫逃亡四川,于是唐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扛起了讨伐安禄山的大旗。

从那时起李泌就跟在唐肃宗身边,替他分析天下形势,安排行军策略,充当了军事总参谋的角色,深得唐肃宗信任。

贞元年间,吐蕃不断进犯,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李泌为唐德宗定下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四国共同牵制吐蕃的计策,却遭到唐德宗的拒绝。

究其原因,是唐德宗跟回纥人有私仇,早些年当太子时曾被回纥人欺辱过。

这一次李泌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据说连哄带劝地做了十五次思想工作,才算让唐德宗放下心中旧恨,与四国签订“贞元之盟”。

“贞元之盟”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吐蕃人的行动,因此大唐边境几十年再无战事,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吐蕃人与大唐也有过数次的“蜜月期”


天生招黑,而且专门招宰相黑

说李泌的一生是个传奇,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公元751年,唐玄宗想起那个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七龄神童,于是找来李泌,让他跟在太子李亨身边。李泌尽心辅佐,与太子的关系非常亲厚,不料却引起奸相杨国忠的嫉妒。

因此杨国忠诬陷李泌写诗讥讽朝廷,强将他赶出长安,送往蕲春郡。

那一次的经历让李泌有些心灰意冷,从此淡泊名利,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度日。

李亨在灵武登基,命人四处寻访李泌,没想到李泌却自己送上门,出现在李亨面前。

不过李泌仍怀着一颗出世之心,并不接受唐肃宗敕封的官职,只是帮助出谋划策,因此更得唐肃宗的敬重。

唐肃宗对李泌的敬重再一次招来嫉妒,这一次是权臣李辅国。李泌不想与李辅国正面交锋,于是在两京收复后向唐肃宗提出请辞,去衡山修道。

唐代宗登基后,感念李泌当年的救护之恩,又将他迎回朝廷,封为翰林学士,极为礼遇。《新唐书》里对李泌这一段遭遇的叙述很有趣,说唐代宗为了彰显对李泌的宠爱,明知他是修道之人,却变着花样骗他吃肉,还强逼着李泌娶妻,可见唐代宗也是个十足的妙人。

《新唐书·列传》:代宗立,召至,舍蓬莱殿书阁。初,泌无妻,不食肉,帝乃赐光福里第,强诏食肉,为娶朔方故留后李暐甥,

正是由于唐代宗近乎溺爱的宠信,让李泌再一次招黑。宰相元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富于心计的小吏)觉得李泌跟陛下走得太近,恐将来会危及自己地位,于是设了个套,把李泌送去杭州当刺史,撵出了长安。

元载倒台后,唐代宗赶紧把李泌召回长安,准备封为宰相。李泌的招黑体质再一次发挥作用,时任宰相常衮[gǔn] 看他不顺眼,又开始使绊子。

常衮用的招跟元载差不多,都是极力在唐代宗面前陈述某地又多么穷困,民生有多么艰难,请求陛下放胸怀大才的李泌前往治理,救民于水火,要换别人恐怕不行。

唐代宗无奈,只能派李泌前往,我们统计一下,这已经是李泌第四次被当朝宰相猜忌,被踢出长安了。

难道李泌天生与宰相犯冲?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终于自己当了宰相,却又开始招史官黑

唐德宗当了皇帝,照旧宠信李泌,他封李泌为左散骑常侍,每天必须待在中书省,好方便德宗随时召见,商议大事,引得群臣纷纷侧目。

公元787年,李泌正式拜相,官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按理说已经当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该没人敢黑他了,可我们参阅新旧唐书,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旧唐书》中,关于李泌的内容共计1643字,文中仅记载了他的生平及三朝为官的简要纪事,对于前文提到那些近乎传奇的事迹却鲜有提及。

而在《新唐书》中,关于李泌的内容却陡然扩充到4440字,而且对他的生平轶事记载颇为详细,出现了很多旧唐中从未提及的具体事例,并给与高度肯定,

比如李泌七岁时当着唐玄宗的面与文坛大家张说对答,以及他与贤相张九龄的忘年之交,便仅出现于《新唐书》,《旧唐书》中仅用“少聪敏”及“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皆器重之。”等几个字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对于李泌这样一个经历丰富、才能突出的贤臣,《旧唐书》在记载他时应该有意进行了淡化和贬抑,才让我们读《旧唐书》时觉得李泌碌碌无为,只是因为跟皇帝关系好才能够最终上位。

究其原因,猜测是因为李泌算是官场里的另类,他笃信道教,崇尚淡泊自然,却与当时崇文崇儒的官场环境格格不入。

再加上他跟历任宰相都不对付,一直受到排挤,因此史官在整理关于他的材料时,也没那么上心。

以上只是笔者臆测,却也不一定完全空穴来风,比如《旧唐书》中就专门给了李泌一句评语:为人正直,却喜欢谈鬼神邪说,满嘴胡说八道,因此不咋招代宗待见。

泌颇有谠直之风,而谈神仙诡道,或云尝与赤松子、王乔、安期、羡门游处,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

连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也给了李泌这样一句评语:

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


李泌当官,这个三字经里的七岁神童,因为名气太响被一群宰相打压


由新旧唐书差异引发的最后疑惑

在叙述李泌生平事迹时,《旧唐书》相当于仅做了提纲,简明扼要,没什么内容。

而《新唐书》就认真负责得多,它像做填空题一样,给提纲填充了大量具体内容,让李泌的人物形象丰满许多,也让后人对李泌这个唐中期的杰出贤相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都知道《新唐书》成书是在北宋,要晚于《旧唐书》,而且史料部分借鉴《旧唐书》加以整理。

那《新唐书》中凭空出现的,关于李泌的光辉事迹又是从何处得知?难道是凭空捏造或杜撰的?

还真不是!

根据《旧唐书·列传》记载,李泌有一个儿子叫李繁,遗传了李泌的年少聪慧,也继承了李泌邺县侯的爵位。

不过李繁不是什么好人,可以说劣迹斑斑。他攀附裴延龄,陷害同僚,还骚扰尊师翰林学士梁肃的遗孀。他在任亳[bó]州刺史时,因讨贼而滥杀无辜被人告发,公元829年被下狱赐死。

李繁在死前醒悟,担心亡父李泌因自己的不齿行为而声名受损,于是向狱卒借来废纸,在狱中写下了记录父亲生平的《邺侯家传》。

到了北宋,欧阳修、范镇等人奉仁宗命令重修唐史,在整理到李泌的部分时,分别参照《旧唐书》和《邺侯家传》内容,才有了《新唐书·列传》中关于李泌的生平轶事。我们后世关于李泌的许多认知,也大部分来源于《新唐书》。

那么,既然新增内容是由李泌的儿子死前书写,有歌颂李泌功绩的主观因素存在,又让人不得不疑惑这部分史料的真实性,是否有夸大成分存在。

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等更多的史料被发掘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