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中的溫婉女子(一)

在甲骨文中,“安”字的字形含義是“女坐室內為安”。也就是說,女子因體質和體力不如男子,在室內可免受毒蛇猛獸侵害,得到寧謐。從現代意義上講,蓋好新房,娶上新娘,才是家,才安寧。所以說,“安”字是最有內涵的漢字。上面寶蓋頭,下面一個“女”字,告訴世人,女人就是家。家裡有一個女人,你心裡才能安寧,你才能感受溫暖。古人云:“妻賢夫安”。可能就是對這“安”字的深刻解釋。

厚德載物,厚德養家。女人似水,德行如水,靈性柔和,清明潔淨,便能滋養和盪滌人心,能滋潤和養育萬物。其實,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平安、興旺,後輩能否成人成才,跟這個家庭中的女主人的文化素質、品德操守、行為處事、教育子女有著很大的關係。

女主人心身端正、心地善良,會為家及子子孫孫帶來無盡的福報,避免家出禍端。女主人通情達理,樂善好施,家裡必然財運旺盛,老幼身體健康。

如果說原萬泉縣閆景村李氏家族的男丁是“頂樑柱”“主心骨”的話,那李氏家族的女輩便是這個家族財運旺盛、子孫成才的“好風水”“好氣數”。她們以挺拔嬌柔的身姿,在歷史的天空中傲然挺立;她們以堅忍、頑強、無私的付出,支撐著一個家族的綿延不息,其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世人敬仰。

牝馬之貞之衛氏

第十三代李文炳之妻衛氏,是陝西定邊縣張喜梁村祥齋公的小女兒。她莊重寡言,樸實厚道且好整潔,因李文炳販賣土布,常常往來定邊縣,衛氏由買土布到認識李文炳,由認識又到熟識李文炳,十九歲便出嫁給李文炳。三年後衛氏生一子,因商鋪事務繁忙,又過了八年衛氏才回到閻景村。她侍奉婆婆,每頓飯必按婆婆喜歡吃的做。對婆婆早晚問候,溫柔體貼,照顧得非常周到。她不怕繁重,很受婆婆喜歡,和妯娌們相處融洽,

不在背後閒言碎語。對眾多的子侄們如親生的一樣。婆婆去世後,她主管家中事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灑掃庭院,收拾器物,飯後紡織縫紉。白天干不完,晚上點燈熬到深夜。衛氏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處處重視內外兼修,時刻為家族的興旺昌盛發光發熱。家境雖然富裕,衛氏生活卻很節儉。兒子媳婦都效仿她,不敢奢侈、懶惰。古時用“牝馬之貞”來指代婦道,意思是取母馬的性體“溫順”“強健”“忠貞”及善於行路。婦女溫順則有婦德,婦女強健則有婦工。“順”“健”二字可概括衛夫人的一生。

濟世菩薩之王氏

第十四代李敬修的夫人王氏,一生急人之難,慷慨好施,好似自然成性。王氏十七歲嫁到李家,家雖富足,而自己卻甘願淡泊地生活。每天黎明即起,操持勞作,勤儉持家,純樸嚴謹。一年四季,無論盛暑寒冬,常常和衣而睡。親侄兒李道升8歲時父親去世,其衣食起居全依靠王氏料理,直到長大成人。同族的侄兒李道在(與李道行同年生)週歲未滿,母親就去世了,王氏對其盡心餵養,視為親生子,乃至於他人並不知道乳養的小孩是侄子。王氏對婆婆尤其能盡孝道,每天一早一晚問寒問暖,從不懈怠,

家中無論大事小事都先請示婆婆之後才會去做。每逢過節,定要做上好飯好菜,婆婆未嘗之前,絕不先吃。婆婆有病之日,家中奴僕雖多,但王氏總是親自煎藥,自己先嚐後,再讓婆婆服用。

婆婆患重病時,王氏身不離床達數月之久,從不言倦。婆婆去世後,王氏如禮安葬,而且帶家中老小,每年祭奠從不更改。她的性情就是這樣的自然純真。王氏內心十分淳樸真誠,對上孝順,對下仁慈。她從小就通讀並理解《孝經》《女戒》等書。作為王家的女兒,她的父親和伯父都沒有兒子,王氏比一般人更盡力地孝敬他們。所以父親和伯父都特別地愛她。父親死後,一有好吃的,母親沒吃她絕不先吃,母親病了她為母親喂藥餵飯、端屎倒尿,在身旁伺候,一連幾個月不知疲倦。母親死後,又為父家安排繼承人,續了王家的香火。每當過年過節,都要祭奠孃家老人,從沒有誤過。她作為李家的媳婦,像侍奉自己的婆婆一樣侍奉不在一個鍋裡吃飯的本家姑姑,本家的姑姑誇讚她賢惠。她以勤儉恭謹的態度主持李家的內外事務,整年辛苦勞作。紡花織布洗洗刷刷,她一個人全部承擔,常常是忙到半夜也不休息。見到的人都不會以為她是有錢人家的媳婦。

王氏善於教育兒女晚輩,經常利用紡線織布的閒暇時間訓導他們。訓導男孩時必引用宋代歐陽修母親“畫荻傳書”的故事、唐代柳仲郢母親“和丸助苦”的故事以及二十四孝中的故事。

王氏教育女孩,必以東漢號稱曹大家的班昭(曹世叔妻,博學多才,東漢和帝時召入宮中,皇后貴人以班昭為師,號曰“大家”)和舉案齊眉的孟德曜(元雜劇《孟光女舉案齊眉》中的孟光女,又叫孟德曜,是古代賢惠妻子的文學形象)作為楷模。

清光緒二十年,孤山洪水暴發,村中許多人家的房屋和糧食都被洪水淹沒,衣食無著者百餘人。王氏組織家人施捨飯食衣服,唯恐自己做的不周全。清光緒二十六年,家鄉又遭大旱,王氏協助其夫李敬修救濟村裡災民和薛店村故族的受災者,有的養在家中,有的給以糧食,從來沒有吝嗇過。辛亥革命時期,起義軍南下路過村中,王氏自備飯菜招待,不怕煩勞。民國八年、九年間,王氏到太原居住,凡是街頭巷尾內的殘疾者和孤弱無靠之人,王氏都體諒實情,給以賙濟。凡是因為家中沒有能力進行喪葬的,或者無力婚嫁的,王氏都慷慨解囊,予以資助。以上這些,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有其中的一件,就足以使他獲得好名聲,但對王氏來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民國十七年,河東大旱,王氏寫信告知兒子李道行說:“爾雖負債,然本地連年荒旱,災黎嗷嗷待哺,爾必竭力籌賑,以繼乃父之志。”民國十八,王氏七十壽辰,兒子李道行早就擬定為其舉行祝壽大禮,王氏知道後心情悵然,堅決不同意,她說:“歷年天災人禍,相連不斷,加上日本侵犯東北,國事日急,民不聊生,何不以這筆錢來捐助國家的軍餉、賑濟受災的百姓呢?”祝壽之事遂即放棄。當時大旱之下,瘟疫流行,王氏便讓兒子李道行把全部祝壽的錢拿出來,讓其從運城購回“十滴水”(防疫用),發放給村中家家戶戶,讓百姓度過疫情之災。疫情之後,王氏又從北京、天津購買各種丸藥、膏藥等,利用從母親那裡學到的醫術和得到的藥方,施捨救助村裡有病需要藥物的人,有時還親自上門為病人施行簡單的手術,從未收取分文。在生活中,在平日裡,王氏的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體恤的眼神,都會讓人在百轉人生中獲得綿長的感動。人們稱王氏是濟世救命的活菩薩。

《大學》中有句話說,“對關係親近的很淡薄,對關係疏遠的卻很親密,這是不會有的事。”可是王氏不僅對於自己的骨肉親人,而且對本族外族的親戚以及求告無門的窮苦人都是那麼的親善仁慈啊!這大概就是李善人家世世輩輩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吧! (張剛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