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聊天群裡,寶媽萍萍說最近二十四小時和孩子在一起,有時候孩子明明在認真學習,卻怎麼看孩子怎麼都不順眼,恨不得痛罵一頓,有時候孩子玩遊戲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卻覺得此時的孩子竟也是很可愛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通過這位寶媽的敘述,小編髮現原因所在,其實造成對孩子的不同看法,主要原因在於寶媽萍萍自己的情緒,她的個人情緒影響到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情緒高漲時,即便看地上的螞蟻,也會覺得它們可愛,情緒糟糕時,再美麗的花,你也會覺得醜陋不堪。還記得2018年發生的重慶公交墜橋事件嗎?一位乘客坐過站,要求司機中途停車,司機以未到站為由拒絕了乘客的要求,乘客很生氣,便動手打司機,司機出於本能還手,導致公交車失控墜入長江。這位乘客的壞情緒,不僅影響到司機的正常駕駛,還使全車人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典型的“踢貓效應”帶來的惡性循環。

生活中這樣的事件畢竟是少數,具有偶然性,但“踢貓效應”產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會帶來哪些後果?如何避免“踢貓效應”?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踢貓效應”。

一、什麼是“踢貓效應”,生活中常見的“踢貓效應”有哪些

1、爆發性

情緒會隨時間不斷積累、加劇,由量變發展到質變,達到最高點,然後再逐步回落。媽媽叫孩子不要玩遊戲,五分鐘後,孩子還在玩手機遊戲,媽媽又提醒一遍,孩子還在繼續玩,媽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壞情緒達到最高峰,對孩子怒吼;還有那位要求中途下車的乘客出現動手行為,

都是情緒達到最高點時的表現。

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2、非理性

情緒會影響人的理性思維,人在情緒失控時,會受情緒的的影響,說出不理性的話,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或決定,可能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爸爸帶著糟糕的情緒回家,看到孩子邊學習邊玩手機,一把槍過手機摔到地上,把孩子的作業本撕成碎片,這都是在非理性思維作出的行為。

3、傳染性

情緒具有傳染性極強且傳播範圍廣,一個人的不良情緒會使周圍人都受到影響。爸爸因項目合作失敗被老闆罵,爸爸情緒不佳回家罵媽媽,媽媽無端受氣又去罵孩子,孩子成為最後的受害者。

“踢貓效應”是心理學名詞,指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情緒,會由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強者向弱者逐級傳遞,從金字塔尖一直擴散至塔底,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在家庭中,父母位於生物鏈的上層,一邊接受著來自上級領導、合作伙伴、伴侶等的負面情緒,一邊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位於生物鏈底層的孩子,使孩子淪為不良情緒的犧牲者,可能父母們並不知道,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巨大。

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二、“踢貓效應”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不良後果

1、討好型人格

父母長期對孩子釋放壞情緒,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不良情緒的影響,自己的真實想法無法表露,為避免無端被父母訓斥打罵,孩子會刻意迎合或討好父母,表現得乖巧懂事。在生活和工作中,孩子也總會小心隱藏自己的想法而去迎合別人。

2、指責型人格

受家庭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從被踢者變為踢貓者。情緒不佳或受挫時,他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尋求外部因素,喜歡亂髮脾氣,指責別人,很難與別人建立友好關係,容易會被同伴孤立。步入社會,他也會重複父母的踢貓者角色,用同樣方式對待同學、同事、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的親人。

3、叛逆

總是被父母批評、訓斥,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被破壞,對父母的不滿情緒無法宣洩,極度渴望遠離這種痛苦,脫離家庭,卻又因年幼不得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內心壓抑,當孩子成長到青春期,可能產生叛逆心理,對父母表現出反抗或對著幹,做事情容易走向極端。

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我們既不願成為被踢者,也不想成為踢貓者,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幫孩子避免成為踢貓者呢?

三、如何才能預防孩子從被踢者變成踢貓者

1、預防+心理暗示

對於流感,我們是如何預防的呢?多喝水、少說話、戴口罩。父母可以像預防流感一樣預防壞情緒,並把這個方法教給孩子:少說話,多獨處,多忍耐,等到情緒恢復正常,再與他人接觸。

另外,心理暗示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情緒。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在兩個人關鍵時間最容易發生情緒波動:早晨用餐前,晚上睡覺前。父母要記住這兩個時間,調節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早晨,自己在心裡默默給情緒排序,讓所有的積極情緒和愉悅感進入大腦,不給壞情緒留餘地,再伸個懶腰,告訴自己: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加油!

2、正確處理情緒

好情緒和壞情緒都是人的正常情緒,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會接納各種情緒,梳理壞情緒,找出癥結所在,通過正確的渠道去釋放或宣洩情緒。當壞情緒即將爆發時,可以做深呼吸,或積極暫停,抽身離開當時的環境。運動、爬山、親近大自然,這些都是很健康的宣洩方式,父母和孩子可以去嘗試。像瘋狂購物、暴飲暴食,這些方式雖然也能使自己心情好起來,但要麼傷錢要麼傷身,不建議採用。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宣洩方式。

孩子易衝動、亂髮脾氣,多半是“踢貓效應”所致,家長要警惕

3、把壞情緒丟在門外

如果你正在被壞情緒籠罩,馬上要面對家人,卻不想他們受到壞情緒的感染,該怎麼辦?回家之前,丟掉你的壞情緒,把它擋在門外。很多人都有下班回家停好車,在車裡安靜坐一會兒再回家的習慣,這就是在梳理一天的情緒,為自己解壓的一種方式。下班路上聽聽輕音樂,找好友聊聊天,或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心情,這些方式都有助於把壞心情擋在門外。

壞情緒像一個潛伏很深的無形之手,用力扼住我們的喉嚨,殺傷力極大。我們總是對父母、孩子、愛人這些最親近的人發火,殊不知這個成本最高。父母們,別再做壞情緒的傳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