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溫州旅遊體驗師曾香琴:筆名雨山禾子,喜好山水的洞頭草本女子。熱愛自然,亦關心人文。音樂為伴,文字為伍。有時間到四處走走,身體力行,與心靈共鳴。

嶺,我們叫它大貢嶺,但以前,我們一直叫它大貢頂,因為它是霓嶼島上海拔僅次於山尖的大山。嶺就在村子西南邊,山高,能孕育著豐富的水源。在最乾旱的年月,以前村子裡的人們就只能挑著水桶到嶺下的“三條坑”去打水,姑娘小媳婦挑著衣服到溪坑去洗衣服。溪坑離村子較遠,還要爬一段山坡,去溪坑洗衣或者挑水都要花不少時間。後來,為了緩解海島村子裡百姓用水困難,鄉里決定,在大溪坑修了一個水庫。雨季的時候,水庫裡就蓄滿清瀅瀅的山水。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沿著“三條坑”翻過大貢嶺,就是布袋岙村管轄的地域。山頂有許多戰壕,還有一些簡陋的防空洞。這些軍事戰備都是洞頭解放後駐紮在村裡的解放軍挖下的工事。早些年,村裡年輕人都喜歡到這些退役的工事裡探險,編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嚇唬人。前兩年,一條花崗岩山道從布袋岙沿著山脊修到“三條坑”,每到春節和清明假期,便有許多回鄉的人們結伴走這條山道。原來是人們上山幹活走出來的一條山道,如今有了正兒八經的寬闊大道,也給喜歡健身的人們多了一處休閒好去處。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曾經沿著山道走到布袋岙的“元高山頭”,(早年哪家在某個山頭安居落戶,就以開山祖先名字來命名山頭地名。)那山頭上有部隊留下來的營房,鄭姓和莊姓兩戶人家在山頂定居下來。“元高”是鄭姓家長,他們與奶奶是遠房親戚,我曾經去那裡抱過南瓜回家。許多年後,山上人們才搬到山下村子安居,從此山頂再次落寞了。年少的記憶就是覺得每次爬過山樑去“元高山頭”,總是令人愉快的。戰壕和防空洞工事充滿著神秘,“大貢頂”成了令孩童們仰視和想象的無邊空間。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走到半山腰,回頭放眼望,前面是開闊的視野。村子裡清一色新建樓房替代了曾經低矮的石厝。被訛傳稱作“海盜後裔”的人們,曾經是島上改革開放後最早走出海島,走向祖國東北開拓市場的弄潮兒,他們是帶動村子成為霓嶼最早經濟發展的領頭雁。遠處的島嶼,平潮時分清波盪漾的海平面,在陽光映襯下,顯得靜謐又安詳。這裡,是每個登山者拍照打卡點,山道旁的杜鵑花,野草莓白色的花瓣,此刻成為妝點鏡頭的參照物。山野裡透著一股墨水的腥味兒,那是陳年積累的草木腐朽後散發的氣味,滋養著新草木生長的養分,春天已經來了!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沿著山道繼續前行,聽到前面有人說話聲,仔細一聽,卻是好朋友一家剛剛爬山返回。纏著他們再看看遠山,海島,聊著漫無邊際的話題,看看家鄉的山水,不禁感嘆:山一重,水一重,一條海峽一橋通。青山綠,海水藍,山水這邊是家鄉。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花崗岩山道沿著大貢嶺山脊蜿蜒而上,如果用無人機空中拍攝,就會看到一條如白色玉帶成為山樑的圍脖。翻過山樑,布袋岙村落就在山下。如同許多美麗鄉村模式,次第建起的新房,成了一個村莊經濟發展的標配。一條馬路穿過村子,往來穿梭的車子,更是村民富裕的標籤。一座新城在布袋岙村口灘塗填埋場拔地而起,330國道分支沿線隧道穿過西岙,讓曾經橫亙在人們眼前的交通阻礙,變成了通往市區交通支脈,人們出行更方便了。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嶺下山腰,修了一條木頭棧道。新鞋子有點硌腳,索性脫了鞋子光腳走在棧道上。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適極了。藍天,白雲,透過樹枝仰視,好像巨大的藍幕布上勾勒出了一幅工筆畫。一隻雀鳥蹬離樹枝鳴叫著,快速飛向天空,給了畫面點睛的寫意,實在美得令人訝然。這是大自然的精靈給予人類的饋贈吧。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棧道觀景平臺,一對年輕小情侶,低著頭在卿卿我我。生怕自己這個不速之客驚擾了他們幸福的夢,輕輕地走過棧道,沿著山道另一頭返回。往東南方向山下望去,同興村口的碼頭向前延伸,海面上的紫菜桁架還在隨波起伏。霓嶼僅剩不多的海岸原始風貌在這裡還可以找到一點鄉愁記憶。同學曾說,我們是不是要為保護這僅存的海岸記憶做點什麼。看著眼前經濟發展變化後的海島家鄉,陷入了沉思。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溫州百島洞頭古道 | 嶺上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