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呢?有什麼道理呢?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呢?有什麼道理呢?在古裝劇中,經常看到重刑犯被斬立決!然後就被託到刑場準備行刑,其實,斬立決並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斬了,而往往是要等上好幾天,甚至是好幾個月,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古代對於行刑的時間非常講究,在絕大多數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多選擇在秋收一個後,立春以前,就是為了秋後問斬!堂六典.刑部規定,每歲立春後至秋分不得絕死刑,另外,24個節氣,國慶日,皇帝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也不能殺人。那麼什麼古人為什麼偏偏喜歡秋後算賬呢?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呢?有什麼道理呢?

一、秋後問斬,這與一個歷史老傳統有關。最早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就有了“秋冬行刑”的記載。而《禮記月令》中也說:“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古代司法工作者認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人的生死應合於自然。秋天草枯葉落,處決罪犯才合天地蕭殺之時。

再則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於是,秋冬時節處決罪大惡極的犯人,成為從古到今的傳統,漸漸在法律條文上形成春天定罪,秋天問斬的制度。秋冬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適合執刑。選擇秋冬二季行刑,還有警示作用。農民在秋冬兩季較空閒,有空閒才有時間圍觀看斬首。有人說過,最好的普法教育不是天天宣傳法律知識,而是把人關進監獄住兩天。旁觀砍頭,其震懾作用一定不亞於吃兩天牢飯吧?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呢?有什麼道理呢?

二、午時三刻,除了“秋後問斬”,小說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說法——“午時三刻處斬”。“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有何深刻意義?

首先來分析一下用24小時計時法轉化“午時三刻”的具體時間。眾所周知,古代一時辰為今兩小時,“子夜”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間,午時即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段。又知一刻為今十五分鐘,故得午時三刻約莫是今天的中午11點45分。11點45分?為何不選在正午?由於古代統治者比較迷信,對於鬼神之說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午時三刻處斬犯人原因有二:其一,民間普遍認為在午時三刻陽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而處死犯人被認為是一件“陰事”。時間選午時三刻有利於旺盛的陽氣沖淡陰氣,驅趕邪僻之事。其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午時三刻的盛陽之氣能使鬼魂魂飛魄散,選擇此時行刑,是人們意欲借最盛的陽氣消滅罪大惡極的兇徒及他們的魂魄,讓他們“做鬼也不得”。

時間定了,行刑場地也有講究——午門。“午門處斬”,與“陽氣”之說也有關係。古代人認為皇城午門是陽氣最盛之地,所以“午門處斬”和“午時處斬”雖是地點和時刻的區別,可反映的大眾思想是一樣的。當然,在民間還有這麼一種說法,“午時三刻”是一個人精力最為衰微的時候,選在此時處斬可以減少犯人的痛感,以此體現統治者的人文關懷。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呢?有什麼道理呢?

三、大赦天下,“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聽起來實在有點陰森森的,下面換個輕鬆點的:大赦天下。古代帝王為以示仁政,常大赦天下。既然砍頭要選日子,大赦有沒有特定的日子呢?有,但是不固定。新皇即位,皇上大婚,皇上大壽,太后大壽,冊封皇后,冊立太子,征戰獲勝,龍體轉安,天降吉兆等等,皇帝一般會頒佈大赦的詔書。

大赦的幾種可能情況:

天下大亂或者自然災害,也會大赦,因為自然災害的時候,民不聊生,犯罪現象就會增多,這種情況下的犯罪是身不由己,因而可以特赦。也有一些情況正好倒過來,大豐收,經濟形勢很好,皇帝一高興,也宣佈大赦。大赦的範圍非常廣,只要無前科,凡在某一時期內犯一定之罪的,都可適用,人數不限。大赦之人不僅可以免除行刑,而且所犯罪、刑從此一筆勾銷,不留犯罪記錄。這樣就容易明白為何《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犯了人命案後,常選擇出去避風頭,老老實實地等天下大赦。

但通觀大赦歷史,並不是什麼犯人都可以得到特赦,有一個例外:比如唐、宋、金朝都罕赦貪官汙吏。看來,入朝為官這事也是風險極大的,要做就做清官,否則,一旦犯了案,就一點回轉的餘地都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