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我來。”前線發出召喚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沒有絲毫猶豫,幾小時後就迅速到了機場。她說,“北醫三院一直以來是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面對疫情,必須同舟共濟,團結一心。”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北醫三院共派出三批醫療隊,137名醫務人員挺進湖北省武漢市,目標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危重症患者救治。

30多個小時背後

“那時並不清楚病人到底有多大的量,就知道有重症病人確實很需要被收治,我們必須要跟時間賽跑。”2月1日,作為北醫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隊的喬傑抵達武漢。

“當時,雖然病人數處於上升期,但國家層面的宏觀架構已經做的比較清晰了,即救治的‘兩條線’——一頭是方艙醫院,一頭就是危重症病房。”喬傑的任務就是做好“後頭”。回駐地的路上,就開始思考組建危重症病房的方方面面。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事實上,每家醫院都有危重症病房,而且包括北醫三院在內的第一批醫療隊到武漢後,也開了一個傳染病的危重症病區。但是,“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且從病房整體運行上看,還需要更多的人員。”因此,喬傑在著手擴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時,也開始準備調集下一批力量。

很快,作為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的喬傑,與兄弟醫院一起組建了第一個危重症病房,由北醫三院與北大第一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及來自河南的醫護團隊共同承擔該病區醫療救治任務。整個過程,只用了30多個小時。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30多個小時,這是一個普通病房到危重症傳染病病房轉換的時間,也是喬傑和同事們的速度。30多個小時背後,條條線線上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也因此,這位看上去優雅而溫暖的“女戰士”,被同事稱為掌控全局的“鋼鐵俠”。

組建重症隔離病房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保證一步到位,不返工。“因為病人一旦住進去,就不能再做任何改造了。”喬傑舉例說,剛開始擴建的時候一直強調要有中心監護,因為護士不可能一直在病房盯著病人。但是,臨時裝中央監護,首先要有儀器設備,還要有安裝部的工人、熟悉電腦系統的調試人員等,所有這些都要一點一點做起來。

改造流程上,首先要做比較大的改動。喬傑說,一定要把清潔區、汙染區、緩衝區三個區域完全分開,保證醫務人員不感染。從整體流程改造,到儀器設備進駐等等,都要大量調整。另外,病房改造過程中,床旁超聲、呼吸機等都是緊急調配。喬傑不知道打了多少電話,也不知道協調了多少事情後,好消息終於來了:設備有了,不少還是國有企業自己的產品。“有了這些傢伙事兒,就能救得了病人。”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總體上,組建危重症病房在比較有序中進行。

沒多久,中法新城B棟整體改造成了危重症病房。北醫三院獨立接管了一個編制床位數為50的病房。同期調集的第三批113人的醫療隊,2月7日中午到達武漢。第二天晚上9:00就投入了戰鬥。“那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經常會錯說成‘中秋節’”,喬傑笑著說,因為那天晚上月亮很圓、很亮。

不過,運行過程中還有很多未知難題等著隊員們。一天,在為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時,由於多個機器同時運轉,氧源供應不足,怎麼辦?當大家沒主意的時候,喬傑鎮定地說:“戰時情況緊急,沒有條件我們也要創造條件!”最終,喬傑想出了主意:把牆壁氧留給呼吸機患者,未上機的患者採用氧氣筒吸氧。

回憶那段爭分奪秒的日子,喬傑用了兩句話概況:同舟共濟,細節決定成敗。從醫療隊到當地醫院,從企業到工人,大家都勁往一處使,協作配合。“因為過去是普通病房的門,變成隔離病房後,門縫要封細。那麼,就得找封門的膠,找會封這些門縫兒的工作人員。”戰場上,喬傑仍舊不遺餘力地仔細核對著每個細節。

關照“看不見”的戰線

與發熱、急診、呼吸等前線科室相比,產科門診、病房是“看不見”戰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作為生殖醫學領域最高段位的大咖,喬傑的目光從未離開過這些“看不見”的戰線。

“全社會的力量都在關注前線科室,其他科室的手術也可以緩做,但是產科不行。孩子是一定要生的。”沒到武漢前,北京的疫情防控已經緊張起來,喬傑所在的北醫三院發熱門診量排在了北京前列。那時,不能停擺的產科,在北醫三院迅速防護升級。不僅醫務人員準備得比較充分,同時對孕產婦進行了有效預防的健康教育。

在武漢,危重症病房開始有序工作後,喬傑迅速把部分精力轉移到了孕產婦的感染、救治情況的相關調查上。作為國家產科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主任的喬傑,深入一線調研、指導,瞭解孕產婦的感染情況。她多次出現在產科兒科病房,為婦兒醫生、為孕產婦送上“強心劑”,鼓勵大家堅定信念,共抗疫情。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別說確診,孕產婦一旦成為疑似患者,都非常緊張。喬傑還“以筆做槍”,2月12日受邀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在線發表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的風險是什麼?”的述評。

喬傑的述評成了很多人的鎮定劑。文章指出,通過對最新基因序列遺傳學分析和臨床觀察性研究等科學證據進行綜合的比較分析,認為截至目前尚缺乏能夠有效支持新型冠狀病毒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可靠證據。而考慮到孕產婦是呼吸道病原體的易感人群,而且容易發展為嚴重肺炎,這就可能使得孕產婦比普通人群更易感新型冠狀病毒,尤其是在她們原本就患有慢性病或孕期合併症的情況下,因此,孕產婦和新生兒應被視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和管理的重點人群。

“幸運的是,孕產婦輕症和普通型比較多。重症病例本身跟合併症更有關係,相對情況也還可以,與其他病例差不多。而且,最近收集到得更多的臨床第一手資料,仍然沒有母嬰直接傳播發生。”喬傑說。

如果產科門診、病房是“看不見”的戰線,那麼醫療隊駐地又是另一個“隱形戰場”。

戰疫院長訪談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必須跟時間賽跑

為了降低感染,喬傑當起了Tony老師,為來不及理髮的隊員們修剪頭髮;為了給隊員們鼓勁,喬傑和其他院領導總會目送大家上班;為了讓大家睡夠6個小時,不管多忙,喬傑都會提醒大家要睡覺了;喬傑還鼓勵大家練瑜伽、讀文獻、做病例分析、鼓勵護士們做小發明……

雖然人在前線,喬傑也一直心繫北京大後方。在線上辦公,讓她一刻都沒有缺席“北京現場”。

到武漢後的第三週,北醫三院本部每週的行政辦公會、黨委會已經聯網進行。喬傑不僅會參會,繼續指揮醫院全局工作,而且也開始了對自己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作為一家大型醫院,現在逐漸恢復正常診療,這個時候醫院管理、感控等都很重要。”喬傑說,按中央要求,醫院逐漸恢復正常診療同時,又必須做到院內零感染,因此,工作不僅要有序,還要抓細節。在防控上,對可能的危險點每天要巡視,在北京的醫院行政班子工作做得都非常細緻,每天下午4點都會有防控工作領導例會,有情況隨時溝通商量。

無論在武漢,還是在北京,喬傑都與她的戰友們並肩作戰。


文: 健康報首席記者姚常房 特約記者仰東萍

圖:中國人口報潘松剛、北醫三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