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聲最好的太監:死後百官扶棺下葬,至今仍有人祭拜

明朝,由於有了東廠和西廠的存在,出現了很多權力特別大的宦官,如劉瑾、魏忠賢等人,這些宦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耀武揚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朝廷之上,呼風喚雨,將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導致天下人民怨沸騰,最終被皇帝處死,落得個可悲可憐的悽慘下場。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在明朝那麼的宦官之中,還是存在一些品行良好的宦官。陳矩就是其中的一位。大明萬曆年間的文學家沈德符在自己所寫的《萬曆野獲編》這樣評價到:“今則今上癸卯,陳矩亦以印帶廠,而俶生光事起,時次相沈歸德幾不免,亦賴矩力,抗諸異說而得解。蓋二權並在一人,故能迴天乃爾。”

陳矩出生於公元1538年,九歲的時候被選入宮,分派在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名下服役。三年之後,陳矩的上司高忠參與了抵抗韃靼俺答汗搶掠的軍事行動,讓陳矩的心裡面種下了一顆經世濟民的種子,因此經常留心有關政治、經濟的事。

公元1583年,因為代藩奉國將軍朱廷堂犯罪,朝廷讓陳矩將其押送到鳳陽高牆禁錮。任務完成之後,他路過老家,就順路回去上墳,並寫下了《皇華紀實詩》一卷。在回家的過程中,陳矩顯得很是低調,沿途的大小官員都幾乎不知道他曾經經過自己的轄區。這在當時的官場裡面,是十分難得的事情。

1598年,陳矩作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管了東廠。

為人正直的他,有度量,能顧全大局,對於自己所經手的很多案件,都是曲意保存,儘量避免流血事件的發生。因此,當時很多犯事的官員或者皇親國戚,只要是聽到自己落在了陳矩的手裡面,都會長舒一口氣,認為自己命不該絕,因此而痛改前非的人數不勝數。

更為重要的是,陳矩還經常有話直說,特別是跟明神宗有關的話,往往都會隨事進諫,匡正神宗的失德。

明神宗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懶皇帝,長達28年沒有上朝議事,除了跟當時明朝政府的官僚制度有關之外,陳矩在其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是換做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奸臣,絕對會是另外的局面。

陳矩與明神宗時期的首輔張居正一起,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恩威並施,方圓有度,明王朝也在這時候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張居正死後,陳矩不忘初心,秉承了一貫的作風,並且深刻地影響了身邊人,比如他的門下有個叫做“劉若愚”的宦官,就深受其影響,為人正直,好學有文,寫下了記錄太監的《酌中志》,是很珍貴的資料。

在陳矩一生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他所處理的“妖書案”。1603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大清早,很多朝廷官員的門口,都有人放了一本《續憂危議》的匿名書,說神宗寵愛的鄭貴妃聯合了大學士朱賡、兵部尚書王世揚、三邊總督李汶、保定巡撫孫瑋、少卿張養志、錦衣都督王之楨等官員,想要換掉當朝太子。

此事一經爆出,就成為了京城裡面街知巷聞的事情,一時之間,天下震動。明神宗聽聞之後,勃然大怒,敕令陳矩的東廠和錦衣衛一起徹查此事,一定要抓住這本匿名書的作者。

當時有很多的人就想要利用這件事情來攻擊自己的政敵,因此人人自危,生怕成為別人的靶子。而陳矩因為身份的關係,自然成為了拉攏的對象。陳矩明白此事重大,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動搖國家之根本。

因此,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保護了一大批受到牽連的人,並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了這件事情,讓社會上的輿論漸漸平息了下去。受其保護的人在這件事情之後,對其感恩戴德,甚至連那些素不相識的官員,也對陳矩讚賞有加。

陳矩一生清廉有加,在其臨死前,將自己的身後事做了簡單的安排。以上種種行為,使得他名聲遠揚,成為歷史上名聲最好的太監,在他死後,百官扶棺下葬,至今都有人祭拜!

而明神宗有感於他所做出的貢獻,就對他的家裡人做出了一定補償,讓其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與回報。

陳矩用一生的經歷來證明作為宦官也是可以有大作為的,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壞人。大家說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