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范增關係好嗎?項羽要是聽從范增計策,楚漢相爭還會發生嗎?

大馬哈魚12


范增,項羽尊稱他為“亞父”,他和項羽的關係一開始是好的,但是隨著項羽力量的不段壯大,二人的關係也開始了微妙的變化。

范增受項梁之重託輔佐項羽,他也真拿項羽如兒子一般對待,但他忘記了,自己想要在“亞父”的位置上坐穩了,就必須得先把自己的“謀士”之本擺正了位置,不能凌駕於項羽之上,否則就一定會出問題。

鴻門宴上,劉邦逃走,還當著劉邦未散席的隨從們,范增氣的拔出劍來,把劉邦送來的玉斗給劈碎了,接著就痛罵項羽一頓: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請注意,范增叫項羽什麼?“豎子”!這二字在古代可是罵人的話,它指的是說的人對聽的人輕蔑的態度,意思是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相當於我們現在人說的“小兔崽子”。

當時的項羽可是正值事業的巔峰期啊,以至於劉邦都不得不貢獻玉斗,此時的他已經奪取半個天下,左邊是駿馬烏騅,右手是美女虞姬,軍中將士無不視他為蓋世影響,這時,只有范增擺出一副長者的尊榮,像訓孫子似的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訓他,項羽心中能爽嗎。

通過此事可以看出,范增是真的拿項羽當自己的親兒子對待了,否則在痛失如此良機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自然會有不當之言。而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范增並沒有意識到他已經越線了。

我們都知道,陳平使了個離間計,范增就辭職了,但這件事的背後我們細細推敲發現,這個反間計就一直在將范增置於死地了嗎?

我看未必,陳平的這個計策也沒有多麼高明,就是因為接待規格引發的風波,但這麼個事件根本不可能就動搖了范增在項羽心中的“亞父”地位。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時那個局勢就能知道,范增根本就沒有必要與劉邦交好啊,當時,劉邦被困於滎陽城裡,形同甕中之鱉,范增怎麼可能去在這個時候與劉邦交好,相信這種事的人也只有項羽這種直線思維的人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和范增早就有了不和之心了,實際上兩人關係並沒有那麼好,一個剛強氣盛,一個足智多謀,但是范增受不了氣,被項羽懷疑之後,他既沒有辯白,也沒有試圖消除誤會,而是辭職回家了,回到家後生了毒瘡,該病多因氣血阻滯導致,用現代醫藥解釋就是被氣死的。

項羽如果聽了范增的計策會不會發生楚漢之爭嗎?從題主的字面意思分析應該指的就是“鴻門宴”事件了。

事實上,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在范增看來的確是失去了一次絕好機會,但是項羽也有他自己的考慮,因為在鴻門宴上項羽還這真的不能殺劉邦。

當時,項羽和劉邦都是懷王手下的將軍,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

劉邦本不應該來赴宴,他本可先稱王,但當劉邦帶著珍寶至鴻門謝罪時,劉邦早已佔據了道德優勢,劉邦把自己包裝成道德完人,同時把功勞和稱王的資格拱手讓給項羽,並稱自己只是在為項羽打前陣。

那麼此時如果項羽執意要殺劉邦,那他將會面臨以下情況:

  1. 勢必會失去諸侯們的信任,威望受損那是必然。
  2. 如果劉邦軍隊全力反抗,也將導致自己元氣大傷。
  3. 即使打敗劉邦的軍隊,那麼這些人也不會為己所用,因為劉邦軍中秦人居多,項羽才坑殺了20萬秦軍,名聲臭到十萬八千里。
  4. 如果項羽和劉軍窩裡鬥,那麼其他諸侯將有機可乘,項羽更加無法控制局面。

因此,對於當時的項羽來說,最重要的並非急著殺劉邦,而是趕緊利用自己在鉅鹿之戰中建立起來的優勢,抓緊機會獲取人心。

正因為沒殺劉邦,項羽才得以進關後分封諸侯,而這也是他得以被稱“西楚霸王”的前提。以實現後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行事。

而在此後的幾年中,如果項羽和范增沒有不和之心,事事聽從范增的計策,以項羽的發展態勢,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楚軍吞併漢軍那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恰恰因為范增是劉邦最怕的對手,如果范增離開項羽,以項羽年輕氣盛和大腦的直線思維模式那自然是不能成事的。

所以說,項羽聽不聽范增的計策,楚漢都會相爭的,但范增的辭職,絕對影響了楚漢之爭的走勢。

小結:

通過范增辭職的表現來看,他最為一個“謀士”真的失了水準,對於謀士來說,智商固然重要,但是情商決定你是否被重用和能否登上更大的舞臺。

范增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沒有了范增的楚軍,自然也就唱響了衰敗之歌。


品讀歷史者


前言:項羽的謀士范增在氣得出走之後,落得身死他鄉的結局。在唏噓之餘,不免會說項羽無情,之前還親切稱呼的“亞父”,轉眼之間編入陌路之人,項羽與范增的關係究竟怎麼樣?筆者以為是純粹的上下級關係,談不上好壞。至於項羽如果聽從范增計策,楚漢相爭還不會發生,筆者以為:會。

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就能說明關係好?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范增出山之時襄助的人不是項羽,而是項羽的叔叔項梁,這時的項羽與范增應該屬於同僚,還沒有明顯的上下級,是范增建議項梁要想復楚,必須明確楚人的正統性,即要找到楚國皇室後人為核心,有這樣的標杆在那,號召起來自然要容易的多。項羽是什麼時候尊敬范增的?是在項梁身死之後的事情,這時候的楚軍需要的像項梁這樣的老者把舵。

什麼叫亞父?是次於父親之人,其尊敬的程度可見一斑,那麼是不是說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就代表著無限的尊敬?這倒不見得!為什麼這麼說?范增襄助楚軍陣營的擴大,說到底還是隻是一介謀士而已,為什麼項羽會這麼稱呼他?一則,范增確實是年邁之人,其教導跟自己的叔父一般,尊敬也是應該的。二則,工作上的需要,因為此時的復楚大業並沒有完全實現。都叫范增為亞父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應該來說比較親密吧?嬴政還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呢,難道他們關係也很好?所以單純從“仲父”的稱呼而言,並不能直接推斷出項羽與范增關係親密的論斷。


項羽對於范增這位“亞父”是持什麼態度?

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這是在鴻門宴上項羽與范增對待劉邦時的反應,一個是焦急上火,一個則是置若罔聞,有這樣的表現反差,原因是范增把劉邦視為項羽日後的勁敵,必須要把對方扼殺在萌芽狀態,而項羽的反應則是劉邦最多是貪生怕死之人,還沒有與自己抗衡的能力與勇氣,當然了,項羽對於范增頻頻暗示顯然也是不屑的,他認為大丈夫要對對手下手就應該光明正大,況且他項羽才是楚營中的統帥,范增作為謀士反而要求自己配合,這樣的等級觀念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那麼是不是說項羽就只會在嘴巴上喊喊“亞父”?應該說不完全是!在劉邦前往巴蜀之地就藩,能想到三分關中絕對不是項羽自己的主意,那麼能有這樣的安排,項羽一定程度上還是聽取了謀士之言。這麼看來,項羽對於范增絕對不是言聽計從,但是也不是充耳不聞,他是選擇性的聽取意見。


項羽聽范增的話,楚漢相爭還會不會出現?

這就得從鴻門宴上說開去,說在推杯換盞之時,劉邦接著尿遁而逃看似是逃出生天,可是項羽如果真要置劉邦死地,以項羽的能力會這麼輕易地放過?那麼反過來推測一下,如果項羽當時聽從范增之言,在酒席間將劉邦就地處置,是不是就沒有後面的事情了?依然有!

且不說鴻門宴開始之時,是項羽告訴他鴻門宴之所以有,是因為他的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漢營少了劉邦就徹底被取代?只能說有可能!不要忘了項羽是什麼人,他是對權力慾望極其狂熱之人,從他的稱呼西楚霸王就可以看出,他要的是那麼萬人敬仰的感覺,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但是,和劉邦一起出來的老弟兄會就這麼甘於臣服?少了劉邦的漢營還會出現張邦,陳邦等等,甚至漢營以項羽心胸狹窄,借劉邦被殺號召天下對抗項羽,他能抵抗得住?也許到時之時換了一個陣營的稱呼,也許還是楚漢相爭,也許會出現齊楚相爭。所以說即使項羽聽從的范增之言,將劉邦除掉,類似楚漢相爭的情況依然會出現。


農夫說歷史


關係肯定是好的,在項羽起義初期得到他的幫助還是很多的,項羽作戰英勇,但是不夠大局觀,後期因為膨脹,開始不聽從范增的話,他一生從沒打過敗仗,所以最後當他失敗的時候沒發接受現實,選擇自殺,這個事告訴我們,幹大事一定要有大局觀,心胸要開闊,要會分清好人壞人,不能被驕傲衝渾頭腦!


A少來745


范增是項梁的軍師,叫項羽對范增就像對待他一樣,所以稱亞父

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鴻門宴已斬了劉邦。

重要的是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而平叛田榮,否則韓信還沒當上大將軍,可能劉邦就被滅了。也就沒有後來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佔彭城了,也就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

這說明項羽軍事戰略錯誤,也沒有政治手段。


6217734701364523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結果卻是出生低賤的劉邦勝利了,楚霸王自殺結局。可是項羽有謀士曾建議殺死劉邦,今天我們假設如果項羽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他還能奪取天下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假設。

項羽與范增

項羽跟隨叔父反抗暴秦,沒有一個著名的謀士。於是乎,項羽放下身份去請范增出山輔助自己成就大業。而范增一看到項羽,就覺得項羽勇武不凡,於是不顧自己七十多的年齡與年老的身體出山輔助項羽。即使到死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項羽。從這裡我們看出,范增其實是很喜歡項羽的,甚至於對待他如同自己的兒子。

項羽自從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勢如破竹,實力漸漸強大起來。項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龍駒英布也不敢不聽。范增幫助項羽,幾萬軍隊大破秦軍二十萬,能力可見一斑。

項羽打心眼兒裡也很尊敬范增,自從叔父死後便人范增為亞父,二人的關係更勝從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項羽與范增可以說是情同父子。一句話形容: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那麼各位看官又要說了,范增如此厲害為什麼項羽輸了。究極原因就在於他沒有聽從范增說的話。

作繭自縛

當項羽與秦軍激戰的時候,劉邦帥軍從另一條路繞過秦軍主力。一路順利的進入到了秦國都城,更是聽從張良的建議,封庫,善待宗師,不準擾民的建議。在秦國民眾心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這裡看得出,劉邦知人識人,也知道自己要謀求霸業。

而這邊項羽擊敗秦軍之後來到霸上,范增聽說了劉邦的作為,覺得此人必須要死。於是乎,就發生了我們所屬知的鴻門宴,然而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劉邦的糖衣炮彈之下放走了劉邦。范增知道後,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見這個老人心中有多麼的失望。隨後項羽進入咸陽,范增也勸說項羽要善待關中百姓,可是項羽依舊沒有聽他的。不僅殺了前秦宗室,還防火燒燬阿房宮。最後帶著金銀財寶走了。這個兩個失誤也導致項羽,作繭自縛人心盡失,最後落得兵敗自殺的淒涼下場。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項羽真的完全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善待百姓。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他可以順利的登上皇位。也許我們今天就不叫漢人而是楚人。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讓自己成為了失敗者。


無敵通史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來反秦時已經70歲了,由於比項羽大40歲,項羽後來稱其為亞父,可見項羽對范增還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劉邦的野心,於是建議項羽趁其羽翼未滿殺之,但也許項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優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不想背後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議,錯失殺劉邦的機會。後來由於范增的計謀項羽不是很喜歡,所以劉邦就用了離間之計讓范增辭官回家,項羽也同意了。這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可見項羽對范增並不太信任,關係也只是君臣關係罷了,亞父之名只是名義上的說法罷了。

大家都說項羽如果聽從范增的計謀,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但我覺得,劉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會像項羽那麼光明正大,劉邦之所以敢去鴻門宴,就是想到項羽也許不會採納范增的計策,知道他們的關係沒有那麼牢固,如果項羽與范增關係牢固,劉邦的下一步也許就不會這麼走了,最後發表一下感慨“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運既如此,在多如果也無用了!





幻境影射


范增雖說出身不高,但他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總想找個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過他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所以到了70歲時,還是沒有名氣。范增和項羽本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聲中,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始合作。秦二世時期,項羽跟隨叔父項梁策劃反秦大計,范增得知消息後,前來投靠項梁。後項梁在定陶同秦軍作戰中被殺,項羽接管了楚軍,范增也就跟隨了項羽,還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范增也成為了項羽的第一謀士。



項羽身份尊貴,家世顯赫,自己又武功蓋世,王者之氣彰顯。范增作為第一謀士,項羽對他也是非常尊敬。雖不能說是言聽計從,卻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謀,對當時的時局也是分析得比較到位,有一定的遠見,在項羽的軍事佈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計策和謀略也被項羽及部下認可,軍中地位僅次於項羽。



當劉邦先入關中後,秦王子嬰率眾投降,宣告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安撫秦國民眾,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劉邦的變化,於是提醒項羽,劉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建議項羽想辦法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范增親自佈置,為劉邦設計了一道鴻門宴,本想讓項莊在宴會上,借舞劍助興之機刺殺劉邦。沒想到范增的計謀,被項伯洩密給了張良,劉邦最後才得以逃脫,鴻門宴之計以失敗告終,范增被項羽的婦人之仁氣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罵項羽,並說豎子不可教也。項羽呵呵一笑,也沒有跟亞父范增計較,在項羽心裡,也許劉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亞父范增簡直是大題小做。



歷經鴻門宴劫難的劉邦,雖說僥倖逃命,可范增的陰險和毒辣卻給他留下了陰影,不除范增大事難成,於是劉邦把高層召集開會,陳平給他獻上一計,離間項羽同范增的關係,沒想到這麼個計謀,卻很奏效,范增被迫辭職,稱病回家養老,病死途中,劉邦集團清除了心頭大患。



我們不能否認范增的才華,他也是一心輔佐項羽,想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剛開始范增同項羽的關係非常和諧,感情融洽,可范增這老頭脾氣有點爆,說話也不注意場合,經常把項羽當小孩子訓,次數多了,項羽也就煩了,范增還是那樣,不管你煩不煩,該說還是說,該罵還是罵。陳平對項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瞭解,用個破計就把他們的關係給瓦解了。

劉邦在打敗項羽後,洋洋自得的說,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不能好好用,失敗就是必然的事。其實說歷史沒有如果,假如項羽能夠聽從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把劉邦殺了,不要說楚漢之爭不會發生,就連大漢王朝在歷史上也不會出現。


一本夏


人們注意到,范增有先見之明地指出:未來跟項羽爭天下的就是劉邦,但是沒看到項羽跟范增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范增的短板。實際上,項羽從來就沒有真正信任過范增,二人關係也遠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融洽。

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聽從范增的建議,劉邦也不會遇害,因為范增和項羽都做不到,對已經提前做好充足準備的劉邦下手!所以,楚漢爭霸跑不掉。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史記》記載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獻策項梁擁立楚懷王,第二件事建議項羽鴻門宴殺劉邦,第三件事滎陽與項羽分道揚鑣。通過這三件事,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 1.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

范增對事件的穿透能力,在當時絕對是一流的,他能通過表象,一眼看穿本質。比如,對陳勝失敗的原因,他認為義軍缺少一面旗幟,導致隊伍後勁不足,缺乏統一人心的標杆。所以他建議項梁,擁立楚王之後,讓天下人統一到一面旗幟之下。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建議確實起到了作用,項梁藉著楚懷王的名義,和先祖項燕的名望,隊伍迅速發展。雖然他的這個計策,也給項羽後期如何處理楚懷王這個累贅,帶來大麻煩,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獨到,頂多說范增看到了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劉邦的問題上,范增也表現出了他的敏銳。他能通過劉邦搶先入關,並在關中秋毫無犯的舉動,嗅覺到了劉邦不安分的氣息。所以,他直言項羽,未來對你威脅最大的就是這個劉邦,趕緊除掉。

這兩件事都說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強,七十年的生活歷練,沒有辜負他“好奇計”的大名。

  • 2.范增長於決斷殺伐果決

范增如果是單位一把手,絕對是個好的決策者,他所表現出來的決斷能力,和果決的殺伐,一點老人家的暮氣都看不到,而是充滿冷峻、剛毅和霸氣。

一般情況下,謀士之所以只能做謀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謀士往往看到問題所在,卻沒有貫徹執行方案的領導素質,我們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氣質。

比如對待劉邦,他堅決主張從肉體上消滅,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項羽動手,項羽猶豫不決時,他乾脆越俎代庖,佈置項莊上場,行刺失敗後,氣得大罵項羽。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謀士,喜歡越位行事。

  • 3.范增缺少仁愛和價值取向

項羽一生中,沒少留下違背道德的殺伐行為,比如坑殺二十萬秦軍、禍害關中、謀害楚懷王等,這些事件中,絲毫沒有看到范增站出來說半個不字。尤其是楚懷王之死,按理來說,楚懷王是范增力主擁立,他應該對這件事有所表態。沒有反對意見,就表明范增是項羽這些行為的支持者!

所以,後世不少史學家認為,范增有價值取向的問題。其實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現足見他就是一名縱橫家,一切為目標服務,善謀斷,不受道德約束,跟儒家就不是一類人。

  • 4.范增短於識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體現在識人和自省,這一點基本是史學家們的共識。

范增一邊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一邊還是充滿期待地輔佐他,一邊受著氣,一邊又忍氣吞聲為他出謀劃策,從根子上講,他還是不能看透項羽的本質。

同時,范增對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個謀士,偏要替項羽決斷,明明年事已高,偏偏執著於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東潘、蘇軾在內的史學家,都指責范增在這方面的“鄙陋”。

范增與項羽的關係到底如何?

表面上看,項羽對范增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和信賴,對他以“亞父”相稱,其實這都是表象,和後人的誤解。

  • 1.“亞父”的稱謂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賴

後人一看到“父”,就誤以為項羽以“父”稱之,就一定表示項羽拿范增當爹,其實是誤解。“亞父”直接翻譯過來應該是“老爹”,是指對年長者的尊稱,一種泛概念稱呼,而不是特指,就相當於今天,你稱呼身邊熟識的老人家為“某老爹”一樣,沒有特別含義。

大概是范增曾經輔佐項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項羽的這個稱呼,被附會了一些特別的親近,但是無論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遠,更與信賴沒有關係。

  • 2.項羽沒有把范增的建議當回事,也沒拿范增當重臣

都說鴻門宴上項羽糊塗,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實站在項羽的立場,恐怕未必如此。項羽真的一點看不出來劉邦的威脅嗎?如果是這樣,他為何在分封劉邦的時候,煞費苦心地將他封在偏僻的漢中?

項羽更關心的事其實是當下,而不是未來,當下是什麼?滅秦以後,讓所有的反王們,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爭端。雖然他手握大權,畢竟楚懷王才是名義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慮,不能因為自己的極端手段,導致諸侯王徹底倒向楚懷王。

所以,只要劉邦表現出順從,哪怕是表面的順從,眼下不生事,項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慮的是未來,完全不顧眼下,所以立場不一樣,處置方法就有差異。不過,作為決策者的項羽,他沒必要事事都對范增講那麼透,況且楚懷王是范增建議所立,項羽能說嗎?

  • 3.陳平的離間計得逞,表明項羽沒有真正信任過范增

陳平的離間計其實不算高明,為何就起了作用?離間計離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間沒有裂痕,再高明的離間計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間有裂痕,哪怕一點點風吹草動,也會被扯裂!

至於項羽為何不信任范增,歷史上多有猜測,大才子蘇東坡認為,他們之間的裂痕就在楚懷王身上。蘇東坡認為,項羽殺楚懷王一定遭到過范增的激烈反對,這件事給他們二人之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不過史書沒有記載,只能是猜測。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從來就不重要。後世人認為范增重要,是因為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是後人覺得范增重要,所以想當然認為項羽也一定認為范增重要。

正因為項羽不認為范增重要,所以,背離間就很容易。

項羽聽從范增,真的就能幹掉劉邦嗎?

講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與項羽的關係,就能回答一個問題了:假如項羽跟范增沒有嫌隙,對他言聽計從,還會不會有楚漢相爭?

換一個問法就是:假如項羽接受范增的建議,能殺得了劉邦嗎?我認為很難!

在出席鴻門宴之前,劉邦陣營是做了充足準備的,不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莽撞行為,第一個準備就是項伯的內應。要知道,項伯的份量遠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項羽的叔叔,又是項羽陣營最重要的實力派人物。

項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個項氏家族,包括項伯在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項伯是項羽集團的大股東之一,項羽做不到完全獨斷專行。

這就不難理解,項伯為何敢公然做出資敵行為,項羽明知道項伯已經提前洩露了他的計劃,不但沒追究,還接受了他的建議,原因就是項伯的份量太重,項羽不得不慎重考慮。

有項伯在,劉邦等於戴了一頂鋼盔,除非項羽為了接受范增的建議,跟項伯鬧內訌!

劉邦還有第二手準備:隨行有死士護衛,壩上有軍隊接應。

項伯這個護身符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劉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則劉邦不可能去。鴻門宴對劉邦陣營來說已經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對策的基礎上才能出牌。儘管後面的準備沒有發揮價值,但是零星的資料顯示,張良等人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或許還有沒有暴露的第三手準備:比如策動其他諸侯王集體反抗,或者啟動項羽陣營中預埋的釘子,等等。

這兩種情況會出現嗎?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很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把劉邦的危機包裝成項羽與所有諸侯王的矛盾,捏住項羽的軟肋,這一定是常規操作。項羽在劉邦那裡有釘子,劉邦就不能在項羽那裡有釘子?不可能的嘛。

總之,只要劉邦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還出席鴻門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慮到了項伯失敗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說服項羽,鴻門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綜上所述,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也有很強的決斷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顯的短板,從細節分析看,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地位並非想象中那麼重要,兩人的關係也並不那麼親密,這就是范增後來被項羽拋棄的原因。

即便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也達不成鴻門宴上殺害劉邦的目的,何況項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


尋根拜祖


項羽與范增關係前期來說是非常好的,後來范增離開項羽,不是兩個人的關係不好了,而是因為在計策上發生了分歧。如果項羽聽從范增計策,戰爭肯定還會發生,因為這是項羽所遵循的統治體制所決定的,但是劉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對於范增,太史公沒有給他一篇專門的記載,或許是不敢,或許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劃過。

我們先看下范增在項羽統一天下歷程中的作用

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已經70歲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正值起義精神領袖陳勝被殺,項梁剛和秦嘉內訌完,正在和章邯苦戰,可以說這個時候,整個起義軍正處於形勢最低谷。這個時候,能來投靠,那絕對是“鐵粉”。

范增來了之後,至少有三個正確的戰略

一是協助項梁建立了起義的正統性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以上是范增見了項梁所進之言,項梁於是採用了以楚國復國的名義,立熊心為楚懷王,開始了復國大業,取得了道義上的正統性。從此,項梁和項羽爭取到了長江流域最廣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協助項羽完成了軍事權力的統一

在章邯包圍趙國,準備將義軍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楚懷王也開始了對權力的收攏,準備將權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義、項羽、范增帶領人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項羽假傳命令,將宋義殺死,並且迅速穩定了軍心,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統治權,發動了鉅鹿之戰,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雖然,太史公吝嗇筆墨,為將范增的作用寫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沒有范增的支持,項羽個人是絕對不會穩定軍心。從後面的鉅鹿之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將士對項羽的領導是很忠心的。

三是為項羽策劃了“鴻門宴”

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范增對時事的分析應該是正確的,劉邦是一個最大的不穩定分子。雖然項羽並沒有執行范增的計劃,但是這個計謀肯定是正確的。

而且從當時的事件可以看出,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還是比較不錯的,不僅僅是亞父的尊稱,而且還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裡面。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想想一個臣子敢對君上說出這句話,肯定是午門外的伺候。

項羽的性格使得他對權力有著絕對的控制慾

項羽的性格可以從陳平的評價看出:恭敬愛人,至於行功爵邑,重之。項羽為人還算不錯的,一看也是出身貴族,有著貴族的禮儀風範。但是對權力、財物看的太重,可能與從小的經歷有關。

在後來發生的許多事中,估計也沒有聽范增的話,比如定都彭城,殺害義帝等,以范增的計謀,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所以說,關係好,並不代表權力的分享,也正是因為權力的紛爭,導致兩個人分開。如果兩個人關係破裂的話,義帝都能殺,何況一個老頭。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穩住項羽的大後方

我們看劉邦的軍事戰略,劉邦在中原地區與項羽反覆拉鋸,拖住了項羽的軍事主力;韓信從東線進攻,攻佔趙國、齊國,對楚國實施戰略包圍;王陵在西線,在側翼騷擾項羽,保證劉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國後方實施暴亂,破壞生產,打劫糧道,對項羽的後勤保障實施打擊。

如果范增跟隨項羽出征,劉邦絕對會死在成皋之戰的滎陽城裡。

如果范增留守楚國後方,彭越絕對沒有機會作亂,可以保證項羽的後勤供給。

所以說,范增在楚漢之戰中,絕對是蕭何或者張良一樣的存在。至於項羽會不會輸,我想一定會,但擊敗項羽的就不一定是劉邦了,歷史將會改寫到另一個人身上。

至於為什麼會輸,在回答“假如給項羽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的時候,進行了分析,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謝謝支持。

結論:項羽和范增兩個人關係很好,因為項羽對權力的慾望導致兩個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話,劉邦不會活到垓下之戰的。


傲虎樓主


范增是項羽起兵反秦的主要謀士,關係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范增出仕時就已經七十歲了,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稱他為“亞父”,可以看出項羽對他既尊重又親切,把他視作父親一樣。

1、范增一勸項羽

鉅鹿之戰後,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卻率先進入了咸陽,並且派人守住了函谷關不讓項羽進入關中地區。項羽聽說後非常生氣,帶人攻下函谷關,劉邦嚇得倉皇逃跑。這時項羽有兵馬四十萬,劉邦有兵馬十萬,范增跟項羽說,劉邦是個貪戀財務,喜好美女的人,這次進入咸陽城卻對百姓秋毫無犯,他的圖謀不小。現在趁他還不夠強大,消滅他,你就可以稱王。

項伯聽到范增的話,以為項羽要攻打劉邦了,連夜跑去和在劉邦的手下任職的好友張良送消息,讓他快跑。張良卻將消息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到後,非常害怕,給了項伯很多財務,並許諾和他聯姻。項伯回去勸項羽說劉邦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項羽便沒有攻打劉邦。

2、范增二勸項羽

劉邦赴鴻門宴時只帶了百餘名士兵,范增再次勸項羽殺了劉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項羽動手,項羽卻不理會,假裝沒看見。

范增就叫來項羽的弟弟項莊在宴席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被劉邦蠱惑的項伯破壞了這次計劃。劉邦看見情況不太對,逃跑了。范增大罵項羽,你這種人成不了大事,不值得我輔佐你,奪取你江山的人一定是劉邦。

總結

范增兩次提議項羽斬殺劉邦的時機都很好,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我不能說肯定能打敗劉邦的部隊,畢竟就算劉邦死了,還有韓信等人領導劉邦的部隊,但結果肯定要比烏江自刎要好很多。至少不會連東山再起的機會也沒有,結果肯定會和歷史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