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我的同事小麗最近遇到了一些帶孩子的問題,他說最近不知道孩子是怎麼了,只要我一走,孩子就立刻哭。無論你怎麼哄他就是一直哭鬧,現在搞得我幹什麼事情都要帶上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會繼續哭鬧。相信這樣的經歷。許多寶媽也都深刻的體會過,或者是自己正在經歷。

許多家長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走孩子就會哭鬧呢?其實這是孩子正處在分離焦慮期的時候,據研究表明,孩子在一歲的時候會對養育者產生異常的依戀感。

他們不希望自己與養育者分離,如果一旦分離,孩子就會感覺到危險或是急躁的情緒,孩子出現這種分離焦慮症是正常的現象,家長不必太過焦慮。因為孩子,還停留在母嬰童生的階段,他還認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的,如果一旦分割就會沒有安全感哭的稀里嘩啦撕心裂肺。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一、孩子分離時有較大的情緒波動,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恆性指的是,兒童對已經消失眼前的事物,依然相信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孩子看不見自己的父母時,依然知道父母存在這個世界上,而兒童認識到事物的客體永恆性也是有時間階段的。

第一階段是在孩子的0至四月,這時孩子未形成這種概念,只要是眼前消失的事物,就認為已經不存在,也不會去想他。

第二個階段是四至九月,這時候孩子對客體永恆性有了一小部分的認知,開始對眼前看不到的事物產生思考。

第三個階段為,九至十二月,孩子腦海中對客體永恆性的認知進一步加強,並開始探索隱藏的課題,比如家長把玩具用東西遮蓋住,孩子也會找到自己的玩具。

第四個階段是,十二至十八月,這時候孩子對移動後的客體感知加強,最後一階段是十八至二十四月份,這時候孩子已經可以看不見的移位尋找客體,例如繞過障礙物找到自己的玩具。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二,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分離焦慮症

兒童出現分離焦慮是一種情緒障礙,如何判斷呢?也是有一定的科學方法,想必家長送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時候,都經歷過孩子哭著鬧著不想分別這件事。

其實這種事比較正常的,基本所有孩子都曾在幼兒園中哭泣,盼望著早日與父母見面,但是分離焦慮症孩子,每當媽媽短暫的分別時,也會不停的哭鬧。

當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會哭泣或是經常做噩夢,出現頭疼噁心等身體不適應的狀況,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家長就應該留意了,孩子可能就已經出現了分離焦慮。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三、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是對養育者的依戀

依戀是我們正常的情緒,指的是人對生活中特定人物有很強烈的情感羈絆,當於這個在一起時,就會覺得安心和愉悅,面對困難時,也會從這個人身上獲取力量和安慰。

母親給孩子帶來的當然不僅僅只是餵養關係,而是一種愛的關係。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科學家向給猴子兩種母親,一種是用絨布做的假猴母親,另一種是用鐵絲做的假猴母親。

但是鐵絲做的假猴母親身上可以獲得奶吃,可以滿足小猴子對於食物的需求,但是小猴子更多的時間確是待在了絨布做的母親身邊。

小孩子這種心理也和小猴子一樣,對於餵養他的人產生濃厚的依戀情緒,也從中獲取安全感。所以當媽媽要和自己離開的時候,這種安全感就會消失,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就會不停的哭鬧。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四、對於孩子來說太過於依戀自己的父母,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

1.孩子不能獨立

孩子就沒有辦法形成獨立的性格,因為太過於依賴自己的父母,不願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到了陌生的環境後,根本無法獨立的面對生活。當處在陌生環境中會出現恐懼害怕的心理。

2.懦弱的性格

因為在家中孩子很少受到委屈,爸爸媽媽更不可能欺負孩子,但是當孩子自己一個人處在學校時,那就不一定了。

太過於依戀自己的父母的孩子,事事都想著讓自己的父母去辦,當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就會表現得懦弱。不能為自己的人生所負責。缺乏自己獨立解決事情的手段,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並且心裡脆弱,受不了三言兩語的刺激。

3.接受不了親人遠出的打擊,從而心態崩塌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要出遠門時,可能要幾天回不來,孩子就會產生想念的情緒,但是這種算是正常的,但是當孩子的媽媽走後,還是過於情緒化,大哭大鬧。不論怎麼哄都哄不好。那麼孩子就可能有了較嚴重的依賴心理。父母也沒辦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五、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度過分離焦慮症

1.讓孩子多去與外界溝通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在外面很危險,所以待在家裡是最安全的,所以很少讓孩子出門,只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孩子所能接受的環境也是一成不變的。

而對於外面的世界,一切都顯得很陌生,如果家長帶孩子出了一次門,還是看到外面的人和陌生的事情就會心生畏懼,人們往往對未知所恐懼。

當家長自己帶孩子的過程中,不妨讓孩子溝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或人產生聯繫,當產生一定的瞭解和認知,可以分散孩子對自己的依賴。

比如說帶孩子去同事家玩耍,或者是帶孩子一起去逛超市,遊樂園等。當孩子對周圍的事情不再那麼陌生,而是感到一種熟悉感,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對養育者的依賴性所降低,能夠達到從養育者身旁短暫的離開。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2.家長可以嘗試敏感的教育

明明的媽媽,覺得孩子已經一歲多了了,可以讓姥姥來帶孩子,自己可以重返職場,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在姥姥照料孩子的過程中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明明看到媽媽要去上班,就會哭的都非常厲害。不論姥姥怎麼哄孩子,但孩子總是哭鬧。媽媽又急著去上班,根本沒有心情去耐心哄孩子,媽媽敷衍的抱一下孩子或是簡單的安慰兩句就匆匆走開了。

明明媽媽這種行為就完全違背了敏感教育原則,這樣的做法會使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對於母親就會越來越依賴,就會更難度過分離焦慮期 。明智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可以先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耐心的告訴孩子,媽媽明天就要上班了,媽媽上了班就可以給寶寶買玩具買零食。不過明明你要在家安心的和姥姥在家裡玩不許哭鬧,要聽姥姥的話好嗎?

就算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是反對的,不願意接受這件事情,但是見過母親耐心反覆的去給孩子灌輸提醒後,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了這件事。媽媽給孩子溫柔的態度會是孩子的心情進松,但是當如果媽媽的態度變得暴躁,或是進行逃避孩子的哭鬧,就會增強孩子的依賴心理。

孩子有分離焦慮症,一分離就哭?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客體永恆性

3.家長可以嘗試陌生情景法

往往第一胎的媽媽當孩子出生後就會表現對孩子異常的疼愛,有的媽媽甚至為了孩子可以辭職,在家全心全意的培養自己的孩子。

所以說孩子吃喝拉撒等等一系列小事,都由母親一人操辦。當孩子與母親長時間接觸後,他們就會從母親身上獲取安全感,對母親產生深深的依戀。

當孩子一歲以後,這種現象就會表現得更加明顯,母親一旦離開孩子或是消失在孩子的視線內,孩子就會出現異常情緒。孩子也會通過哭鬧的形式呼喊自己的母親,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選擇陌生情境法,是使子逐漸適應分離。

比如說,當母親需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這種陌生情境法,對孩子進行訓練,培養出獨立的品質,讓孩子學會獨處。首先媽媽可以將孩子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裡,媽媽可以嘗試陪著孩子在那裡玩遊戲。

這時進來一個陌生人,可以是媽媽的好朋友,但是孩子不要見過。這時媽媽就要現離開這個房間,讓孩子與這個陌生人待在這個房間裡。如果孩子出現哭泣的情況,陌生人就要對孩子進行安慰,等過了一陣子媽媽就要重新回到這個房間裡,擁抱孩子,對孩子進行安撫。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適應母親不在身邊的情況。讓他懂得自己去適應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讓孩子明白,家長不可能完全一直待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適應短暫的分別。

讓孩子早日形成獨立的性格,不要太過於依戀自己的父母,孩子最終會長大成人,自己去社會上闖蕩,父母也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所以早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最終的最終父母成為了孩子的一個在家的背影,孩子留給父母的也是個遠去的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