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分離,影響孩子一生

暗中觀察

「科普」分离,影响孩子一生

默默關注

「科普」分离,影响孩子一生

安全的依戀關係

很重要

「科普」分离,影响孩子一生

依戀是指個體對某一特定個體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繫,是對此人的一種追隨、依附和親密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這裡談及的依戀關係主要指0~3歲的孩子與父母的穩定關係。孩子出生時,媽媽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傳統認為0~3歲的孩子不懂事,負責好吃穿,別生病就可以了,

往往滿足了孩子的生理需要,卻忽略了心理需要。

0~3歲的孩子有強烈的跟媽媽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在此期間不要和孩子有太多的分離。一些國家,媽媽在孩子3歲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家帶孩子。這其實很科學,有利於孩子和媽媽建立穩定而安全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內心感到安全,對孩子今後的人際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響。

挪威心理學家因孩子住院父母陪住問題,最終改變了兒童醫院制度。起初,一些孩子住院時不得不離開母親。曾有一部紀錄片,媽媽把孩子送到醫院,在離開的瞬間,孩子的眼神中有絕望、恐懼。挪威的兒童心理學家發現了這樣的情景,積極建議讓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須要有母親陪伴。

一些事業成功、心理健康的成人談及幼時,都說到媽媽在廚房做飯沒關係,只要媽媽在,就會安心地玩,心裡特別高興,哪怕只是自己玩也沒關係,這是心理安全依戀的力量。但有孩子回憶,父母不在家,就會感到非常害怕和孤獨,似乎整個世界都不要自己了。大人覺得一會兒就回來了,孩子的感覺卻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記憶和理解是他自己的,那個年齡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拋棄了!”

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出現人際關係問題。

他很難信任別人,甚至無法信任這個世界,總在懷疑的狀態下,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與別人交往中總留有戒心,不願意向別人流露內心真實感受。雖然他很想交朋友,但很難融入圈子,對別人說的話很敏感,不相信別人喜歡自己。早年媽媽離開給他留下的印象是,自己不好,媽媽才會離開。長此以往,與人交往成了負擔,缺少朋友,性格孤僻、悲觀,甚至會影響將來的人際與婚戀關係。

此外,突然離開肯定是不好的。孩子突然被送到姥姥或奶奶家,孩子會覺得爸媽不見了,形成一種被拋棄感。這對孩子來說是生與死的恐懼,非常可怕!在孩子小的時候最好不要送去他處,如果不得不這樣做的話,仍然要儘量給孩子穩定的感覺。等孩子與姥姥熟悉後父母再離開,讓孩子覺得“媽媽還在,只是暫時的離開”。可以給孩子帶上他在家用的奶瓶、小被子,毛毛熊,或是媽媽的一件衣服,上面有媽媽的味道,這樣會減少孩子對媽媽不在的恐懼。定期去看孩子,每天或每個星期,最好在同一時間出現,走的時候跟孩子說好下次來的時間,這樣對孩子就會好很多,分離焦慮會有所減少。孩子被接回家後還需要重新彌合關係,這樣能大大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

「科普」分离,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

怎麼辦?

不建議對2歲~3歲的孩子進行全託,最好每天接回家,而且固定在一個幼兒園,不輕易轉園。穩定的幼兒園是一個客體,孩子作為主體,在他與父母分離後,需要有新的客體替代。如果新的客體是穩定的,他會慢慢習慣在幼兒園裡的美好感覺。所以說,凡事都有兩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創傷。

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哭鬧的很厲害,媽媽覺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趕快跑、躲開後就沒事了。孩子會覺得“呦,她怎麼就沒了?”雖然媽媽躲開了,看不到孩子哭鬧的場景,心裡不用那麼糾結,但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小。媽媽應事先告訴孩子:“媽媽把你送到幼兒園,有其他和你一樣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們玩,我們只是暫時分開,媽媽下班後就來接你。”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去上班了,上完班後就會回來,不是不要他,這個過程也是與孩子建立互信的過程。

還有孩子無論怎麼哄、怎麼說都不聽,就是不願意去幼兒園,每次送每次哭,這可能是在0~2歲期間沒能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分離對孩子來說是恐懼的、不能忍受的。這就要考慮推遲送幼兒園的時間,硬送的話無疑是對孩子的又一次傷害。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以溫和的態度多和孩子交流,重新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微信號:bjhlgyy62715511

勿須獨自承受

讓我為您分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