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假成真”的異體字

異體字好像人體上的盲腸和腫瘤,對人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有些字的寫法開始是異體字,但是長期當作國名、姓氏或地名就將錯就錯地變成正體字了。“隋朝”的“隋”,本字是“隨”。因為隋朝的創建者楊堅在南北朝時,曾封為隨王。後來統一全國,建立了隋朝,開始還寫作“隨朝”。傳說,楊堅因為隨的走之旁,含有“不安定”的意思,就去掉走之旁改為“隋”,開始這是異體字,沿用下來就成為朝代名和姓氏的正體字。


“弄假成真”的異體字

原來隋朝隋是這麼來的

“邱”原始“丘”的異體字,開始只用作地名。到了清朝,雍正皇帝為了避諱孔子名“丘”,下命令讓姓丘的人一律改成“邱”,現在也看作正體字。隨著“邱”字的通行,引出一個析字斷案的故事。

一天,某縣令正在大堂上辦公,從外邊進來兩個人打官司。這兩個人一個姓王,一個姓邱。姓王的說:十年前他買了姓邱的兩間廂房。因為那時姓邱的女孩多,暫時借住他買的那兩間廂房。現在姓邱的你柴豆長大出嫁了,姓王的要把買的廂房收回來自己住。但是姓邱的不承認自己賣過房子。縣官問:有沒有證人?王答:證人死了。問:有沒有證據?王拿出買房的證明。

證明前邊寫著邱家賣房的原因,後邊寫著邱某某,王某某和證人的簽名。最後寫著證明的時間是“康熙五十五年”。

縣官知道康熙是雍正皇帝父親的年號,又看了看帶耳朵旁的“邱”字,就斷案說:這個證明是假的,房子應該是邱家。

“弄假成真”的異體字

康熙盛世,雍正勤奮,乾隆遊玩

有些字同音同義,單有幾種不同的寫法。如“窗戶”的“窗”字,除了常寫的“窗”外還有“窓”“窻”“牕”“牎”等幾種寫法。常用的“窗”字我們叫正體字,其他的都叫異體字。異體字好像人體上的盲腸和腫瘤,對人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魯迅先生的《孔乙已》上邊就寫了孔乙已用異體字賣弄學問的故事:

“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的?”

“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茴字麼?”

“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

小說上沒有把三種異體字“囬、囘、第四種是沒有的”寫出來,因為這些寫法早已經不用了,孔乙已還在炫耀自己的學識。


“弄假成真”的異體字

請看圖片,這是在炫耀什麼嗎?

有些異體字和正體字的字素都相同,只是安排的位置不一樣。異體字在整理的過程,一般廢除了上下結構,採用了左右結構,因為現在書寫和印刷都是橫排,左右結構比較適合橫排和橫讀。

有個笑話:從前有個姓蘇的人請一個同姓的朋友來家做客。他讓客人坐在桌子的北邊,自己坐在對面。一會兒,他妻子端來三盤菜:一盤素炒韭菜,一盤紅燒魚,一盤紅燒羊肉。

主人把素炒韭菜放在客人面前,把紅燒魚和紅燒羊肉放在自己面前。兩人開始喝酒吃菜。桌子很大,筷子很短。客人夠不著葷菜,只能吃素炒韭菜,韭菜又老又硬,咬不動。客人在著急中想出一個辦法。

對主人說:“老朋友,我們都姓“蘇”,蘇字還有一種寫法是把魚字放在右邊。你看,應該放在哪邊對?”

主人說:“這是異體字,放在哪邊都可以!”

客人又說:“群眾的群字,也有人把“羊”放在“君”字的下邊,你看放在哪一邊對?”

主人說:“這也是異體字嘛!放在哪邊都可以!”

於是,客人站起來說:“那麼,現在我把紅燒魚和紅燒羊肉都挪到我這邊來吧!”

漢字的文化,有時候在很多的場合可以化解你的尷尬,讓對方通過你的表述更加欣賞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