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这是人们对于南长街古运河的评价。诗情画意,颇具气息,简单十字将南长街古运河的烟火气凸显无疑。如果说无锡的其他地方都在诉说这座城市的韵味和气质,那么南长街和运河古邑,就是在彰显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底蕴。南长街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那时的南长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与运河齐步的驿道,来往车马络绎不绝,一条古运河横穿锡城,这条驿道也伴其左右。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地方的繁华离不开人流量和交通,时至明朝,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街道,陆续开始出现烧窑,店铺等等。古运河在古代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陆是古人重要的交通方式,所以运河上的船只一向层层叠叠,随着街道发展的繁华兴旺后,人流量也越来越大,而且来往的人不再像之前驿道上那样都是为了赶工或者忙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是为了逛街赏景,运河两岸的人也开始沟通交流的越来越多,船只摆渡已经满足不了来往人群的需求,于是在运河上出现了四座桥,现如今得以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最后一道,也就是明朝修筑的清明桥。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关于清明桥的故事其实是颇有渊源的,最早的时候清明桥名为清宁桥,桥名取自于出资修筑者的名字,就是寄畅园主秦燿的两个儿子,太清和太宁。后因道光皇帝名为旻宁,古人对此颇有忌讳,所以清宁桥得以改名清明桥。清明桥几经波折,曾因太平起义运动被摧毁,而后又重新修筑,到如今,它依旧是现存无锡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成为了南长街乃至无锡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那时的南长街虽为街,但也同样是很多老无锡人居住的地方,从现在很多得以保存的老式无锡建筑就能看出,无锡的建筑风格具有十足的江南风韵,温婉,典雅,与世无争。那时的房屋远没有现在的好看,但是更有烟火气息。后来古运河改道,南长街也修整,里面的居民大部分都搬离了南长街,这里逐渐成为了一条步行街,变成了赏景购物旅游的好去处,原来的老牌锡式建筑保存了大概的模样,但更加精致,江南画墨,烟雨袅袅。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现如今的南长街成了为锡城旅游打卡地之一,前来观赏南长街古运河风景的人摩肩接踵,越来越繁华的南长似乎逐渐淹没在人潮中沦为众多古街之一。虽然南长街现在依旧有人居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被越来越商业化的街区吸引,忘记了当初的南长街运河道是什么样的风景。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一场疫情让所有人赋闲家中,众多旅游胜地也被迫推迟营业,所好的是祖国强盛,疫情逐渐被压制下去,前段时间南长街重新开放,我选了一个不冷不热的晚上决定来南长街看看,疫情后的南长街,是不是另外一番风景。和我预想的景象类似,疫情过后即使现在南长街已经开放,但相比于之前,人少了远不止一半。虽然我看到不少过来赏景的情侣,遛狗散心的伙伴,以及抱着单反拍照的摄影爱好者,但此时的南长街和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相对稀少的人群让南长街略显冷清,却反而让我们能静下心更多的去关注到南长街区的味道和运河两岸的风情。南长街我来过好多次,但以往总是“随大流”的去逛,去吃,去拍照。这一次一个人故地重游,没有了那么多的喧嚣,街道上的门店营业三三两两,反倒让我有心思关注到南长街的一些细节,门头竟如此漂亮,店门口的猫也这样温和,角落中发现的门脸也安静优雅,无锡的美感,南长街的韵味,古运河的景色,这一次在我心里有了全新的定义。


疫情后的南长街——静谧的江南雨墨,褪去商业华服亦尽显底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