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如水,澄明自在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炷,看達摩面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濛濛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小窗幽記》給人們闡述了這樣一個幽靜的美妙意境: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淨,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彷彿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知名學者李安綱曾在文中這樣評論此句:“古人在紛亂的社會生活中感到不安,所以便閉上眼睛去養神。養著養著,外在的喧囂和熱鬧都消失了,隨即便發現了心靈內在更為美好的境界。於是,他們便朝更深入的心靈境界走去,瑜伽或者禪定的方法和功夫就產生了。所有厭世或者相信還有另外世界的人,都會採取這種方法。通過反觀內照,來審視自己的心靈,從而走進神秘的禪定境界。我們睜著眼是在向外看,目力畢竟是有限的;閉著眼是向內看的,神光所照,無邊無際。波浪迭起的時候,我們無法看到水底的情況;只有當水平波靜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也就是說,靜止的水才能照形鑑影。同樣,人只有心靜下來的時候,才能夠觀照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禪定、靜坐、止觀、坐忘等方法,也就成了宗教修持所採取的手段了。人們放下心外一切,進入禪定境界,瀟灑人生也就會自在了。”

心靜如水,澄明自在


當人們萬分疲憊的時候,只需靜坐下來,閉上眼睛,打開心眼去看你內心存在的那個世界,疲勞也就漸漸消退,祥和空靈的境界隨之而來。靜坐面壁九年,達摩祖師正是要告訴人們不執著外在虛妄的現象,而重視自家心性本來的了悟。

什麼是我們心性呢?達摩祖師這樣解釋:“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這就是他的禪法,教人尋覓自己的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見佛。

一天,一個文物商從老街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緻,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裡,一件在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裡,是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1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一時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來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現在,老鐵匠還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2歲了。

身處喧囂塵世,我們也要獨自靜處在禪房之中,清靜無為,擺脫了塵世的喧擾,烹煮上一壺清茶,慢慢地品味著美妙的清香。然後靜坐閉目,心自澄明,朦朧中和達摩祖師相會,共話禪意,哪裡還記得這俗世的煩惱呢?

心靜如水,澄明自在


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