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歷史上的韓國特別忠心於明朝?

阿誠的vlog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憶皇恩,憶皇恩,受命朝鮮是皇恩;

憶皇恩,憶皇恩,九章八音是皇恩;

憶皇恩,憶皇恩,特定宗系是皇恩;

憶皇恩,憶皇恩,再造藩邦是皇恩;

憶皇恩,憶皇恩,命將東援是皇恩。

-朝鮮《御製憶皇恩》

明朝時期朝鮮半島的國家政權是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朝鮮王朝自與明朝往來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幾百年都有“思明”的情結。甚至出現了崇禎三百七十九年諸如之類的年號,一個君主王朝的皇帝在本國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而在鄰國卻仍然有人思念,這無疑是個獨特的現象。

崇禎三百七十九年↑

那麼為什麼朝鮮對明朝會如此的忠心呢?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原因。

朝鮮王朝骨子裡的慕華心理

中國周邊的國家如日本、越南、朝鮮等自古以來都與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有著緊密的聯繫,在長期的交流之中,文化制度受到中國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融入骨子裡的崇拜、仰慕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心理。

而朝鮮對中華仰慕的心理,來源於周朝時期的箕子。

雖然朝鮮歷史上有檀君朝鮮的傳說存在,但傳說始終是傳說,沒有任何的史料記載。但箕子朝鮮卻是有史實依據的歷史。

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而往焉。-《東國通鑑》

也就是箕子為朝鮮帶去了最早的文化發展基礎,是朝鮮文化的源頭。

《高麗史》中也有相關記載:

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

此後自高麗王朝開始,多有立祠為箕子祭祀。箕子成為韓國文化的象徵,文明的源頭。

到明朝時期的朝鮮各代帝王亦是對箕子表示了崇拜。朝鮮世宗認為:“吾東方文物禮樂侔擬中國,迨今兩千餘禩,惟箕子之教是賴。”朝鮮英祖亦曾言:“東方能免左衽之俗者,賴箕子之教。”

崇拜箕子正是朝鮮的慕華觀念的表現。

而明朝建立是明太祖朱元璋曾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最終元朝趕回漠北,確立了大明王朝的中華正統帝位。

箕子↑

明朝對朝鮮國號的確定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覆滅,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王朝。立國後的李成桂,由於一早就定下了對明朝的事大政策,認同了明朝的中華正統地位。以“權知國事”的名義,上“和寧”“朝鮮”兩個國號請求明朝賜名。

朱元璋雖是文盲出身,但自紅巾軍起義以來多有學習,多中國歷史上的事情也有所瞭解,知道箕子朝鮮的故事,認為: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考事撮要》

此事令朝鮮君臣上下尤為感恩,明朝滅亡後,朝鮮認為這是對朝鮮的“大造之恩”,於大報壇立廟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恩德。

而朝鮮對明朝的賜國號之事,甚為看重,認為這是代表中華的明朝宗主國對其政權的合法性認同,使得朝鮮王朝獲得了正統性。

於是朝鮮確立了“願言修職責,萬世風皇明。”這正是朝鮮對明朝忠心的最初的來源。

朝鮮大統廟祭祀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牌位↑

萬曆皇帝再造藩邦之恩

公元1588年,豐成秀吉統一日本後,成為“天下人”後,以因日本國土太小,為獲取更多的國土,決定對外擴張,妄圖侵略明朝佔領都城京師,而朝鮮正是第一塊跳板。

自公元1592年開始,到公元1598年,發動15萬人馬,前後歷經兩大階段時戰時談。

朝鮮這方承平日久,武備鬆弛,面對日本剛剛經歷戰爭洗禮的15萬人馬毫無招架之力,以至於一個月就攻陷了朝鮮的都城,國王李昖都被驅逐。

明朝方面明白“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的道理,於是萬曆皇帝出兵援助朝鮮。

史書記載:

前後二十三萬人,出白金五百八十三萬,運響費三百餘萬以給軍,凡七年,然後乃定。

最後於公元1599年,明軍凱旋班師回朝,日本俘虜六十一人被正法。

萬曆皇帝於平定朝鮮倭亂後下詔書:

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明神宗實錄》

對於明朝而言是去打了一場戰而已,而對於朝鮮明朝的出兵可謂是“再造之恩”。朝鮮國王李昖在戰爭勝利後對群臣曾言:

以則曰皇恩罔極,而則曰皇恩罔極,一念對越如在左右。-《小華外史》

李昖把在朝鮮陣亡的明朝將士們亦是同樣感恩,因為正是他們帶著萬曆皇帝的旨意來到朝鮮,趕走了日本,使他得以復國。

於是朝鮮自李昖而下,對明朝將士多有感激之情,頻繁的建造各種各樣的廟宇,如“宣武祠”、“武烈廟”、“愍忠壇”等。

尤其是明朝的兵部尚書石星因力主救援受到牽連導致處死,心有歉意,朝鮮對其進行立廟祭祀。


明朝滅亡後,歷代朝鮮之主都對明朝的“再造之恩”念念不忘,以各種方式懷念明朝,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建造大報壇祭祀萬曆皇帝。這也是朝鮮祭祀的第一位明朝皇帝。

此後南明小朝廷轉瞬即逝,朝鮮國王甚至還對此事非常內疚,認為是朝鮮之役導致明朝損耗國力。

朝鮮宣祖大王手書之“再造藩邦”、“萬折必東”↑


崇禎皇帝救援朝鮮計劃

公元1637年,明朝崇禎十年,皇太極以朝鮮援助明朝之罪名,對朝鮮興兵。17世紀時,清朝騎兵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強勁的隊伍,朝鮮歷來以宋朝為榜樣“重文輕武”,根本抵擋不住清朝的進攻,很快就數城被破。

於是崇禎皇帝以爺爺萬曆皇帝為榜樣,想要出兵救援朝鮮。

朝鮮告急,名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大明朝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已無力折騰。陳洪範認為應當堅守皮島,未來得及出兵朝鮮,朝鮮就淪陷了。“世子被擒,國王出降。”

為此,崇禎帝還責罵山東巡撫顏繼祖沒有盡力去救。

但這事朝鮮起初並不知曉,知道清朝歷經康雍乾三朝百餘年時間修訂完稿《明史》後,刊行於朝鮮,朝鮮這才知道此事,“感激涕零。”

朝鮮君臣認為當時如果朝鮮能堅守幾個月,陳洪範的兵馬肯定能趕往救援。崇禎帝對此 不責備朝鮮,反而責備陳洪範,令朝鮮君臣上下很是感動,認為必須祭祀崇禎帝。

甚至朝鮮國內,官方(非對清朝)、民間等書寫年號時,多繼續使用崇禎帝年號。

朝鮮孝宗大王之“大明天地,崇禎日月”↑

不徵之國首為朝鮮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掃清境內各方割據勢力並趕走元朝殘餘勢力後,無意再對外擴張。

他在《皇明祖訓》中說道: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於是他制定了不征討四方諸夷的政策,而在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中,朝鮮為第一。

朝鮮對明朝的不徵感恩戴德。但於清朝而言,朝鮮被揍多次,其中以“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最為嚴重。

首先是丁卯之役,此事發生於公元1627年,明朝天啟七年。因朝鮮仁祖即位後拒絕與後金互市,斷絕了後金貿易收入來源,而且還縱容明軍以朝鮮為據點對後金進行打擊。後金以此為由進攻朝鮮,但朝鮮實在不堪一擊,《明史》

義州及郭山、凌漢、山城俱破,平壤、黃州不戰自潰,敵兵直抵中和,遊騎出入黃、鳳之間,又分向雲從,攻掠毛帥,國王及士民遷於江華以避難。

朝鮮各城池望風而潰,最終朝鮮屈服於後金的武力之下,結為

“兄弟之盟”,並互市。

此役於朝鮮而言是極大的屈辱,因為朝鮮此前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把女真人視為蠻夷。丁卯之役後朝鮮對女真人的態度更加的敵視。

但敵視只能是敵視,朝鮮無力對抗後金。

公元1636年,清兵再次來襲,這一次是朝鮮更大的屈辱。

朝鮮仁祖於此役之中被清兵圍困在南漢山城,數月之後,仁祖前往清朝軍營向皇太極投降,史稱“丁丑下城”。2017年以此歷史為背景的韓國電影《南漢山城》上映。

經歷兩次戰爭,朝鮮王朝對清朝產生了很深的仇恨,由此更加的懷念明朝的恩情,甚至以“反清復明”為目的。曾在丙子之役中被清軍俘虜的鳳林大君,日後的朝鮮王朝孝宗李淏有北伐清朝的打算,但計劃以流產而告終。

《南漢山城》電影畫面

結語:

朝鮮對明朝的感情出了數次的造就恩情,是本身骨子裡的慕華觀念和“小中華”自居的心理所決定的。其中所代表的的內涵我認為則是華夏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的原因。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小華外史》《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等


南嶺說史


歷史上,朝鮮確實忠心於大明王朝的,尤其是明亡以後表現出強烈的思明情結。朝鮮不僅不認同清朝為中華正統,反而定期祭祀崇禎皇帝,繼續使用崇禎年號達二百年之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請看小牛從三方面所做的分析。

一、政治上,朝鮮王朝的合法性來自於明朝的認可,歷代朝鮮君臣都心存感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廢除王氏高麗幼主,自立為王。身為高麗舊臣,李成桂此舉有謀反篡逆之嫌,因此,他唯恐天下不服。李成桂深諳中國文化傳統,知道自己此舉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非常渴望有人為自己正名,渴望來自中央王朝的認同。李成桂把目光投向了立國不久的大明王朝,後者剛剛推翻元朝不久,也需要四鄰來確認自己的中央王朝地位和藩屬朝貢體系的核心地位。

明確了這一點,李成桂擺正自己的位置,尊奉大明王朝為中華正統。李成桂請求太祖朱元璋在“和寧”“朝鮮”之間為自己選一個新國號,朱元璋所賜為“朝鮮”,明確了“朝日鮮明”的寓意,對李成桂寄予了殷切希望,也算是投桃報李之舉。有了大明王朝的認可,李成桂就完成了國家由高麗向朝鮮的轉變,確立了自己合法國王的地位,保證了朝鮮王朝的長治久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宣佈了15個“不徵之國”,對周邊鄰國實施德化政策,進而建立起新型的藩屬朝貢體系和明朝的核心地位,朝鮮位列其中。對明朝的上述舉措,朝鮮君臣感恩戴德,銘記在心,也因此世代忠心於大明王朝。

二、國務上,明朝總是出手相助以解朝鮮國難,朝鮮感激大明的“再造藩邦”之恩。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面對小西行長的20萬大軍,朝鮮軍隊寡不敵眾,還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王京漢城很快失守,朝鮮王朝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在此緊要關頭,朝鮮君臣將唯一的希望寄託於大明王朝。

雖然明朝此時也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嚴峻時刻,但是明神宗朱翊鈞對朝鮮國難感同身受,撥出5000兵馬,緊急赴朝。不料,這支部隊慘遭不測,主將史儒殉國。當年十二月,明神宗又派出4萬大軍,渡過鴨綠江。在明將李如松指揮下,中朝聯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擊潰日軍,取得平壤大捷。萬曆二十二(1594年),日本人不得不在和議上簽字。

豐臣秀吉賊心不死,三年後又捲土重來。明朝也再派重兵,由名將邢玠、陳璘和鄧子龍等率領,支援朝鮮。中朝聯軍水陸並行,向南反攻,直指釜山。鄧子龍與朝鮮老將李舜臣密切配合,指揮水軍,炮攻火燒,擊沉敵軍一艘艘戰艦,最終一舉全殲日本水軍。日本人又遭受了慘敗,吞併朝鮮之夢破滅!

朝鮮宣祖國王深感明朝“皇恩罔極”,舉國上下感激大明王朝的拯救再造之恩,建造了許多碑碣、祠廟來紀念大明東征援朝的將士,祭祀大明英烈。比較有名的紀念場所有,宣武祠、武烈祠、慜忠壇和大報壇等,明亡之後,依然香火不斷。

三、文化上,朝鮮一向奉明朝為中華正統,採取事大主義的政策。

朝鮮王朝一開始就樹立起慕華親華思想,奉行事大主義政策,對大明王朝心悅誠服,尊崇大明王朝在尊王攘夷的體系中主導地位、核心地位,給自己準確定位——小邦、小國、小中華,自覺地以小事大,自覺地在朝鮮全境推行落實儒家的教化禮治思想。大明與朝鮮不僅山水相連,情感相通,而且建立起強烈的文化認同,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李氏朝鮮王朝還把自己的歷史上溯到箕子朝鮮,不僅以箕子為榮,而且把箕子時代視為朝鮮小中華身份地位的開端。箕子是中朝歷史中共有的文化符號,崇拜箕子更拉近了李氏朝鮮與大明王朝的心理距離。朝鮮還把這種箕子崇拜發展為思周理念,尊崇孔子等周朝聖賢。他們設立太學,建設文廟,大力推廣儒學,宣揚尊奉大明的正統觀、夷夏觀,非常自豪地認定,朝鮮在天下體系中有著僅次於大明的小中華地位,因此,朝鮮有義務自覺維護明朝的天朝形象。


懿頭牛


明朝對朝鮮的建立有兩次大功。

首先,高麗將領李成桂,率高麗12萬軍隊出征明朝,卻從“威化島回軍”,從此逐步取得高麗軍政的支持,最終為最終的奪權奠定基礎。

然而,李成桂最大的問題是,在誅殺高麗王氏以後,各地高麗勢力依舊強勁,如果明朝趁機攻打,對新建立的朝鮮政權將是致命的。

因此,李成桂極力嚮明朝示好,繼任者李永芳更是在明朝為質子,見識到明朝的興盛,對明朝更加倚重,最終被明太祖朱元璋定為“永世不徵之國”,朝鮮從此發展內政,再無兵禍之憂!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壬辰朝鮮倭亂,朝鮮昇平已久,面對百年戰亂歷練的日本,二十餘萬軍隊全面潰敗,三個月國家政權就已經崩潰,朝鮮只能求助明王朝。

而明王朝其實也處於內憂外患,先是寧夏之變,又有蒙古寇邊,而朝廷府庫空虛,但再多的困難,明神宗毅然派兵助朝鮮抵禦日軍,明朝面對日軍付出巨大的傷亡。

兩次援助朝鮮,雖重新確立明王朝的地位,幫助朝鮮復國,所耗費的軍力物力,極大的消耗了明王朝在遼東的威懾力,最終為女真部努爾哈赤崛起提供了機遇。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助朝鮮李氏王朝取代高麗王朝統治,明神宗萬曆帝助朝鮮抗擊日寇復國,兩點功勞被朝鮮君臣永世銘記!


多臻貴


特別忠心明朝的“歷史上的韓國”就是朝鮮半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朝鮮王朝,簡稱李朝。朝鮮王朝上下為何對大明如此死忠?無外乎三點即:大明對朝鮮社會形成全方位的影響;大明作為天朝上國幫助其抵禦外侵;滿清異軍突起後對朝鮮王朝的橫刀奪愛。

首先是大明作為天朝上國對朝鮮王朝的建立和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朝鮮王朝開國之君李成桂本是高麗王朝的大將,高麗自不量力,竟然要李成桂率軍北伐去進攻大明。李將軍可是明白人,大軍半路殺了回馬槍,直接將國君給廢了,造反也比去進攻大明好,要知道此時的大明君主正是太祖朱元璋,連兇悍無比的蒙古人都被他打到沙漠深處裡,五鬼不見煙的不敢出來了,何況你幾個大棒子。

李成桂會來事,搶了王位,還給朱元璋打報告請求予以批准(請上國冊封)。朱元璋一高興,大筆一揮:“朝日鮮明之國”,你就叫朝鮮吧,使臣趕緊跑回去稟報,這就是朝鮮的由來。

連名字都是大明爸爸給取得,朝鮮王朝為了示好,乾脆咱們就學習上國的制度吧,全方位保持一致,於是朝鮮王國進行了改革,全面確定了儒學的國學地位,同時比照大明制定官服、重農抑商、事大交鄰等國策都是此時確定,開始影響朝鮮社會至今,現在我們有時也會驚歎韓國人將我們的傳統文化保留的這麼好,有的甚至還繼承發揚光大了。

大明在日本侵入朝鮮王朝危難之時伸出援手,與朝鮮並肩作戰,建立鮮血凝成的友誼。

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心比天高,在島內所向無敵後便想到撿個朝鮮王朝練練手,於是日軍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渡海打了過來,此時安逸了上百年的朝軍不堪一擊,聞風而逃,入侵20日,日本人就拿下了國都漢城,朝鮮國君慌忙躲到北邊鴨綠江畔,向大明緊急求援,朝鮮人稱此為壬辰倭亂。

明朝得到消息後,這還得了,即刻派大軍入朝,很快就幫助收復了漢城等城池,將日軍趕到了南方的海邊,這仗打的慘烈,據朝鮮人記載,日軍善用火繩槍,彈如雨下,明軍則是火炮佔優,大炮一響,地崩山裂。朝鮮的明將李舜臣也是在這次戰爭中脫穎而出並壯烈殉國的。直到豐臣秀吉突然病死,日軍才算徹底不再襲擾朝鮮。

對於天朝的再造之恩,朝鮮王朝上下自然感激涕零,對這位大哥佩服的五體投地,更加堅定了大明的宗主國地位。

後金女真崛起後對朝鮮進行了多次入侵,滿清問鼎中原後,朝鮮上下情感更加同情大明。

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女真憑藉著八旗軍隊在東北各部落所向披靡,並很快向明朝發起挑戰。雙方都向朝鮮發出了協助自己一方的命令,朝鮮王朝兩個都不敢得罪,結果兩個都得罪了。憤怒的努爾哈赤在第二次入侵朝鮮時選擇了親征,朝鮮君主被迫對他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保證脫離明朝,效忠清朝。

明朝因為滿清的進攻和國內猛烈的農民起義而很快走向滅亡,自顧不暇,再也無力對朝鮮施以援手。看著骨子裡奉為正溯的明朝慘烈的覆滅,朝鮮肅宗為了以示紀念,專門還修建了大報壇,用來祭祀明朝皇帝。朝鮮百官的官服依然採用了明朝樣式,在往來公文中雖採用大清年號,但私下還用著“後崇禎紀元”。這些都可以看出朝鮮上下對於明朝的眷戀和依賴。

雖然大明亡了,但朝鮮上下依然沉浸在對大明崇拜模仿的影子裡,絲毫沒有關注到外界變化,日益衰落的朝鮮最終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控制下的李氏王朝成員結局萬分悲慘,但是這個國度對於明朝的忠心讓人敬佩!


巷陌觀史


歷史上的可沒有韓國,韓國和北朝鮮歷史上統稱朝鮮。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並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歷史上的朝鮮半島

自商朝滅亡,箕子入朝,朝鮮半島與中原王朝的愛恨情仇不斷上演,隋唐時期更是直接佔領的朝鮮半島。

當然每一次的戰爭伴隨災難的同時,同樣也會帶來經濟文化的傳播,到了明朝時期朝鮮基本與中國文化,制度別無他樣。

朝鮮為何感謝大明

萬曆初年,日本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為了解決國內矛盾開始大舉侵略朝鮮,朝鮮當時腐敗不堪,軍無鬥志結果可想而知,朝鮮八道迅速被佔,朝鮮王哭著向大明求救!

當時的大明其實也在逐漸衰弱,但依然耗費鉅額軍費入朝參戰,經過打打停停六年的時間,最終打敗日本,迫使日本三百年再未踏出日本半步!

戰後朝鮮王感恩戴德,差點直接併入中國,當然我們不是那樣的國。

大明軍隊,大顯國威分次退出朝鮮,並未向朝鮮要一分銀兩,如此大恩朝鮮沒齒難忘。

大明滅亡朝鮮有點自責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清軍乘機入關侵佔中原,朝鮮覺得大明的滅亡一定是幫自己所以引發內部財政危機才使得後金崛起,大明內部農民起義而深感抱歉!所以朝鮮王曾在吳三桂雲南起兵時招兵十萬,從朝鮮進攻東北聯合南方勢力欲回覆大明江山奈何吳三桂稱帝臺灣跑路最後作罷!

朝鮮王朝本身並沒有年號,一直沿用明朝年號,明朝滅亡後,為了紀念大明的再造之恩一直沿用明朝崇禎年號即崇禎後多少年一直到近代日本侵吞朝鮮之後才停止。

朝鮮忠於大明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其次大明對朝鮮的再造之恩更是千古傳誦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把題目稍微改一下,改為為啥歷史上的朝鮮王朝特別忠心於明朝?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名詞概念-“藩屬國”。

藩屬國,是指名義上保有主權,實際上在內政、外交、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或受制於他國的國家。

連朝鮮王朝的國號,都是明朝選定的。

朝鮮王朝自建國開始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就連“朝鮮”這個國號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選。1392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王李桂成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王朝,在選擇國號時,李桂成擬定了兩個備選名稱,“朝鮮”以及“和寧”。並將兩個備選國號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注意了是“上奏”。

朱元璋認為“朝鮮”這個國號適用,因為這個國號在之前的歷史上就出現過。殷商末期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和比干、微子並稱“殷末三仁”。武王伐紂,商朝覆滅,箕子拒絕武王的邀請,帶領一幫舊人乘著木筏前往東方,最後登上一島,遂命名為“朝鮮”。

所以朱元璋選用“朝鮮”作為李桂成新王朝的國號,是有深意的。大概是說你李桂成不要忘了本,你的新王朝,是有著我們中國的基因的。

明王朝與朝鮮王朝的宗屬關係

如果這世界上要選定一個宗主國與藩屬國關係的優良範本,那麼明王朝和朝鮮王朝必將當選。明王朝對於這個新建立的朝鮮王朝可謂是關懷備至。

同樣,朝鮮王朝自建立始,便是明王朝北方最忠實的藩屬國。

可以這樣形容,朝鮮王朝除了有一位國王和使用一種跟明王朝大同小異的文字外,事實上可以說是明王朝的一個省。

明王朝是他們的保護者和宗主國,但和世界上其它宗主國不同的是,明王朝基本上從不過問他們的內政。這種只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國家關係,只有明王朝對朝鮮王朝的宗屬關係。

明王朝應請求發動朝鮮王朝保衛戰

時間來到了十六世紀,在明王朝和朝鮮王朝的東面日本,產生了一個著名人物,他就是平民出身的大將豐成秀吉,他統一了全國後,成為了日本最高執政官。

豐臣秀吉統一了面積不大的日本三島後,野心逐漸膨脹,他決定征服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得到消息後,一開始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認為日本一定是被狂熱衝昏了腦袋,難道日本不知道朝鮮王朝的背後宗主國是那個巨大的明王朝嗎?

朝鮮王朝慎重起見,向日本派出訪問團,想真切瞭解一下日本的想法。這個舉動在我們現在看來也是愚蠢之極,向一個強盜打探消息,怎麼樣看上去都不可靠。

更加不可靠的是朝鮮王朝派出的訪問團團長,他回到朝鮮王朝後報告說,日本絕對不可能發動戰爭,他形容豐臣秀吉“雙眼像老鼠一樣毫無威嚴”。

第二年(1592年),長著“老鼠眼”的豐臣秀吉發動海陸軍十五萬人,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的釜山城登陸。朝鮮王朝不堪一擊,日軍長驅直入,直抵首都王京(現首爾市),王京陷落,朝鮮王朝國王李昖先是逃到開京,再逃到平壤,平壤繼續陷落後,李昖於是逃到和明王朝一水之隔的鴨綠江畔,義州。

日本兵團自四月在釜山登陸,到六月奪取平壤,只不過三個月時間,朝鮮王朝全國八個道(省)全部失守,只剩下義州一個孤城。

李昖嚮明王朝告急,說明即將亡國的現狀,並請求舉族遷往明王朝境內。明王朝正式開始進行朝鮮藩屬國的保衛戰。

保衛戰前的談判

明王朝此時並不太平,王朝主力軍隊正在寧夏平叛,要從西面將軍隊調遣到朝鮮王朝。當時兵部尚書石星,便先派遣懂得日本語的沈惟敬,作為明朝使節前往平壤,瞭解情況。

沈惟敬到了平壤後,日本大將小西行長表示,日本無意與明朝為敵,並且提出來和明朝共同瓜分朝鮮王朝,以大同江為界。如果明朝同意,日本就退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沈惟敬回報明王朝,明王朝拒絕,認為必須維持朝鮮王朝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的獨立。這一年的九月,明王朝在西部平叛完成,大將李如松率領軍隊援朝。

朝鮮王朝保衛戰過程

李如松十二月渡過鴨綠江,和朝鮮王朝國王李昖會合。1593年正月,開始向日本進攻,日軍大敗。援朝軍隊追擊日軍三百公里,克復平壤。再繼續追擊一百五十公里,克復開京。

日軍節節敗退,在王京北十五公里碧蹄館,佈置埋伏,由間諜向李如松報告,說日本人已經放棄王京,向南逃竄。

李如松於是率軍急追,在碧蹄館陷入重圍,戰馬跌倒,李如松頭部受傷,幸好援軍到達,擊退日軍,但這一戰損失不小,失了銳氣。

日本同樣也無力反攻,而且隨時要擔心後防線被明軍切斷,不久就放棄王京,撤退到朝鮮半島南端最初登陸的釜山。到此為止,除了釜山以外,朝鮮王朝全境光復。

明王朝並沒有乘次機會將朝鮮王朝一口吞併,這個連朝鮮王朝國王李昖都表示意外,他不敢想象除了保住他一家人的性命外,居然連王朝也同樣保住了,於是大喜過望,再次發誓只要他李氏王族存在,朝鮮王朝將永遠效忠明王朝。

日本退守釜山後,明王朝軍隊在外圍佈防。明朝兵部尚書石星主張好日本進行談判,朝鮮國王李昖也向明朝請求如此。於是開始進行和日本的談判。

戰役中的談判

這次談判依然由沈惟敬負責,最後明王朝允許加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同意與日本進行貿易,日本則撤出朝鮮王朝全境。

1596年,明王朝派遣使節團前往大阪舉行豐臣秀吉的冊封大典,朝鮮王朝也派了一個使節團陪同觀禮。

然而,兩國都沒有想到,日本之前的和平談判完全就是一個騙局。豐臣秀吉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同意明王朝的冊封,因為日本本身就存在一個國王。這一點明王朝似乎並不知道,奇怪的是就連朝鮮王朝似乎在之前也不知道日本原本就已經存在一個國王。

於是等到明王朝和朝鮮王朝的使節團到達大阪後,豐臣秀吉指責兩國代表團的代表官職太低,禮物太薄,像是有意看不起日本。更是要求明王朝懲罰朝鮮王朝,同時卻集結兵力在釜山發動第二次攻擊。

朝鮮王朝第二次保衛戰

豐臣秀吉的突然背信,讓明朝皇帝朱翊鈞大為光火,首先倒黴的是兵部尚書石星和談判代表沈惟敬,這兩位被下獄處決。

朱翊鈞再命令楊鎬、邢玠兩位大將對日本軍隊圍堵。楊鎬在釜山北部被日本軍隊擊敗,明王朝軍隊死傷慘重,楊鎬隻身逃脫。幸好邢玠率領軍隊堵住日軍,並用海軍騷擾日軍的海上補給線,日軍不久便岌岌可危。

1598年,豐成秀吉在大阪去世,遺令撤軍,留在釜山的日本軍隊於是撤退。其實在當時即便豐臣秀吉不死,日軍因為海上補給線被切換,也必將撤退。

後記

面對日本赤裸裸的侵略,朝鮮王朝在短時間內就全部淪陷,連國王都要捨棄國家逃到大明王朝的保護傘下,眼看著亡國已成必然。

但大明王朝在自身困難的情況下,依然不惜派出軍隊迎戰,是對藩屬國朝鮮王朝宗主義務的標準實施。

這次日本對朝鮮王朝的侵略,自1592年到1598年,歷時七年。日本軍隊撤退後,大明王朝軍隊也跟著撤退。這是世界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最完美的無私援助。中國大明王朝戰士的鮮血,灑遍朝鮮半島。


這就是朝鮮王朝為什麼特別忠心於大明王朝的原因。


叄牛不讀書


朝鮮在明朝時候是藩屬國,朝鮮的國號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予的,朝鮮的國王要得到明朝的冊封才算是合法。作為宗主國明朝對朝鮮也給予了各方面的優待,甚至在萬曆帝時代還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朝鮮的統一和獨立。

朝鮮統一後主動向大明朝示好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自立為帝。為了取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示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朝鮮”,由於歷史上朝鮮和中國就有封建宗主國關係,因此朝鮮在明朝時期還是藩屬國。

歷史上從漢朝開始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此次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再次明確了朝鮮與中國的藩屬地位。由於得到了大明朝的支持李氏朝鮮一直延續數百年是朝鮮的正統王朝對朝鮮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萬曆年間的抗日戰爭讓朝鮮得以繼續獨立生存

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將國家統一,但是他並不滿足在日本稱王。萬曆年間他發動了兩次入侵朝鮮的戰爭,朝鮮無力對抗日本只得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在萬曆帝的支持下兩次派兵進入朝鮮,並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朝鮮的獨立得益於明朝的出兵援助,因此朝鮮和明朝的關係就更加的緊密了,這種親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明朝末期。由於關外形勢的變化導致了朝鮮失去了明朝的庇護也最終脫離了明朝。

皇太極統一關外並將朝鮮打敗,朝鮮變為清朝藩屬國

後金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逐步的發展壯大,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都並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此後後金在關外取得了驕人的戰果,並最終佔領了關外的大部分土地,朝鮮作為是明朝的藩屬國當然是支持明朝的,這引起了後金的不滿。

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為了剪除後方的威脅,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出征朝鮮,李氏朝鮮自然不是清軍的對手,都城漢城被清軍攻破。朝鮮國王迫於無奈只能接受了清軍的條件,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

由此可見明朝和朝鮮的親密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這與明朝的強大和明朝開放的外交政策有關。朝鮮和明朝的關係雖然親密,但在明朝衰敗後還是斷絕了任何關係,這隻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實力。


秋雨魯北說歷史


導語:

歷史上的朝鮮對明朝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僅國名需要朱元璋欽定,而且要對明朝稱臣納貢。那麼為什麼朝鮮對於明朝如此依賴呢?因為當時的朝鮮政權的建立者在建立政權之後,在政治上,急需要得到明朝的承認,以維持自己的合法地位。在軍事上,身處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經常遭到日本倭寇還有北方女真族的騷擾,朝鮮政權需要依靠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朝鮮在文化上,對於中國的依賴性特別大,戰國時期漢字就已經傳入朝鮮,並在朝鮮廣泛應用,朝鮮文化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支撐作用。在經濟上,朝鮮寄希望通過與大明王朝的藩屬關係,來是自己的經濟得到發展。


古朝鮮原名為高句麗(李成桂建立政權之後成為朝鮮),是活躍在今天朝鮮半島的一支政權力量。元末明初,高句麗國王企圖趁著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政局未穩之機,出兵明朝東北地區。高句麗國王派遣大將李成桂,傾盡朝鮮全國的兵力五萬餘人,出兵明朝東北。但是,大將軍李成桂卻是心知肚明,如此出兵,相當於以卵擊石。李成桂率軍行至鴨綠江邊,發現河水暴漲,渡江過程中糧草供應不足,大軍中人心動搖。李成桂心想,如此攻打明朝,怕是沒有見到明軍就已經葬身江底。大軍之中士氣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很多士兵哭喊著要回家,李成桂卻覺得自己的良機到來了。

此時的朝鮮已經是無兵可用,無險可守,因為李成桂帶的五萬士兵是朝鮮全部的兵力。李成桂此時已經打好了倒戈相向的準備,只差一個士兵的士氣。李成桂派人在軍中散播明軍強大的消息,不斷的動搖軍心,最後許多士兵們都提出來乾脆反了算了。李成桂一看時機到來了,於是宣佈起兵造反。李成桂大軍回京一路,完全沒有遭遇任何阻攔。李成桂回京之後,逼迫高句麗國王退位,另外擁立高句麗國王的兒子王昌即位。高句麗王位在李成桂手中幾番更易,當李成桂解決掉自己的政敵之後,便將傀儡國王一塊葬送了。


李成桂登基之後,因為自己謀權篡位的原因,國內一直人心不穩。李成桂對高句麗王室成員進行了殘酷的清洗,許多王姓氏族紛紛被李成桂誅滅,留存下來的王姓紛紛改姓。頓時間,高句麗國內人心惶惶,人們都懼怕於李成桂的殘忍,民間反對的言論四起。在在政治上,李成桂急需尋求大明的承認。


李成桂篡位登基之後,如果北方的女真人部落以及日本倭寇,想要進犯高句麗的話就有了很大的藉口。因此,在軍事上,李成桂很希望得到明朝強大軍事力量作為後盾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希望成為大明的附庸,通過大明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國家不被侵犯。

另外,此時的高句麗,經濟上仍舊十分落後。高句麗百姓生活主要靠農業和打漁為生。商業很不發達,一些來自中國的普通絲綢玉器,在高句麗都被視為珍寶。而一些高句麗的人參貂皮等東西卻賣不到大明。李成桂希望能夠通過大明的強大經濟力量,使自身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希望能夠得到大明的承認,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文化上,在戰國時期,中國漢字就已經傳入高句麗。高句麗文化上的發展一直依靠中國,隋唐時期,高句麗派遣大量使節學習中國文化。直到元朝時期,在元朝的窮兵黷武下,高句麗的文化也一直得不到發展。



李成桂鑑於以上等原因,希望能夠成為大明的附庸,自己的江山能夠坐穩。於是,他通過特使向大明皇帝朱元璋上表:

“及今四年。瑤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暱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勳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無知,縱於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其臣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勳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誾等譖於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鹹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於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臣等鹹願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聖裁。”

李成桂的這封表文,首先對高句麗原統治者的行為進行痛斥,再寫美化了李成桂的謀權篡位的行為,將他的行為美化成順天應人之舉。並祈求朱元璋向高句麗起名。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接到這份表文之後,立即明白了李成桂希望歸附的用心。於是,朱元璋批准了李成桂建國的主張,並且還為高句麗選定古已有之的新名“朝鮮”。於是,朝鮮這個國名沿用至今。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朝鮮歸附大明之後,朝鮮得到大明軍事上的保護,文化上、經濟上的幫助。另一方面,朝鮮為表示對大明的忠心,每年都向大明國稱臣納貢。直到清朝,中國與朝鮮也一直維持著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朝鮮對大明的忠心耿耿,皆出於以上利益的考量。


一觀瀾


對明朝忠心的王朝叫朝鮮,而不是韓國。明朝時,有十多個藩屬國,朝鮮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終於大明王朝的。

清朝滅亡之後,這個藩屬國的國王居然傾盡國力策劃反清復明,並且私下使用崇禎年號超過兩百年。可見它對大明王朝的忠心簡直不一般。

為什麼這個朝鮮王朝,會對大明王朝這麼忠心呢,原因有下面幾點:

首先,這個忠於大明王朝的朝鮮王朝,它的建立,受到明朝的幫助。朝鮮這個名字,就是朱元璋給賞賜的。

朝鮮王朝之前,是高句麗王朝。

當時,高句麗王朝的大將軍李成桂,掌握了高句麗的實權。掌權的李成桂,在朝廷內部排除了異己,在1392年,篡位稱王,高句麗王朝滅亡,朝鮮王朝建立。

這個時候,剛好是朱元璋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篡位的李成桂,知道自己得國不正,很需要在外部給自己找一個大靠山。

朝鮮半島上的王朝,很早以來就是中國各個王朝的附屬國。

篡位後的李成桂,他主動對明朝報備,得到明朝朱元璋的認可。

李成桂給朱元璋報備了兩個名字,一個是“朝鮮”,一個是“寧和”,結果朱元璋就給他賜了一個國號“朝鮮”。並附會上了“朝日鮮明之國”的內涵。

其次,明朝萬曆年間,大明王朝幫助朝鮮復國。

朝鮮王朝初期在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遠、世宗李祹、世祖李瑈等幾位有為之君的統治下發展到極盛。

到了朝鮮第十一代君主中宗李懌繼位,朝鮮王朝開始衰落。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王朝隔海相望的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向朝鮮王朝發動侵略戰爭,朝鮮王朝國土淪陷、國都城破,幾近亡國。

當時明朝在位的萬曆皇帝,本著宗主國的義務,派大軍支援朝鮮王朝,幾經艱辛終於把日本軍隊趕出朝鮮王朝,朝鮮王朝成功復國。

正是因為明朝對朝鮮王朝有再造之恩,所以朝鮮王朝對明朝感恩戴德,對明朝忠心耿耿。

再者,由於文化原因,朝鮮並不認同清朝

到了明朝末期,滿清崛起併入侵明朝。

皇太極又進軍神速,率先征服了朝鮮王朝,朝鮮王朝第十六代君主李倧被迫斷絕與明朝宗藩關係,停用明朝年號,改用清朝年號。

但是他們私下仍然在用崇禎皇帝的年號崇禎。在一些朝鮮王朝的史書或者文書,居然出現了崇禎幾十年、崇禎一百多年、崇禎兩百多年等等的紀年。

而且朝鮮的君主,竟然也有反清復明的計劃,雖然各種原因,計劃沒有實施,但是朝鮮對大明王朝的忠心可見一般。

這個裡面,除了對大明王朝對他的再造之恩的感激,還有長期受漢文化影響,對滿清異族文化的蔑視的原因。


煙花三月09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需要更正的是朝鮮忠於明朝,並非韓國,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后才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明朝初期,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所到之處紛紛派使者來華朝貢,一時風光無限。來華朝貢者中,朝鮮最為特別,同明朝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明朝滅亡後朝鮮在特定場合仍使用崇禎年號,稱之為“崇禎後紀元”。



我認為朝鮮忠於明朝有以下原因:

朝鮮向華夏稱臣是為傳統

我們所說的朝鮮指的是朝鮮王朝,在此之前是高麗王朝,由王建於918年創建,歷經數百年,掌握政權的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自立為王,改國號朝鮮,李氏朝鮮正式拉開序幕。

李成桂對明朝俯首稱臣,是從高麗手中接過衣缽。王建在創建高麗之初就向華夏政權朝貢,923年高麗向五代中的後唐朝貢,932年高麗太祖王建正式受到後唐明宗的冊封。

而後,高麗分別向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遼、金、元、明朝稱臣。到了明太祖時,李成桂創建朝鮮,對於向華夏政權稱臣已經是為傳統,李成桂也只是效仿前朝的做法來維護外交關係。



朝鮮外交關係的政治需要

華夏文明是東亞文明的起源,在以農業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農業、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領先發展,是決定周邊國家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一直領先周邊國家,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維護非常重要,要麼被征服,要麼稱臣成為宗藩關係。實力較弱的小國在面對大國強大威懾力時,稱臣的做法是維護政權存在的必要性。

背靠大樹好乘涼,朝鮮出於政治考量,忠於明朝是維護自己政權的重要因素。

明朝對朝鮮有再造之恩

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擬定國號“朝鮮”、“和寧”,還專程上奏朱元璋裁定,朱元璋最後選定“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

明嘉靖“大禮議之爭”,朝鮮新任君主中宗李懌專程派使者向嘉靖皇帝表示祝賀,以加強宗藩之間的外交關係。



朝鮮同明朝加強宗藩關係的各種努力沒有白費,萬曆年間日本勢力擴張入侵朝鮮,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明朝本著唇亡齒寒的原則,派重兵入朝作戰,終將豐臣秀吉侵吞朝鮮進而滅亡明朝的夢想擊碎。

後金政權建立後,皇太極派兵欲征服朝鮮,以瓦解朝鮮對明朝的宗藩關係,意圖與朝鮮建立新的宗藩關係,爆發了“丁卯之役”,明將毛文龍也參與其中。

明朝對於朝鮮而言,有再造之恩。

結語

朝鮮政權忠於宗主國明朝,既有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又有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還因明朝有恩於己。幾種因素相互疊加,造就了明朝和朝鮮的特殊情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