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內蒙古》——內蒙古民族樂器之魂“馬頭琴”

《魅力內蒙古》——蒙族藝術之魂“馬頭琴”

蒙古族是分佈在我國北部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之一,作為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化,這片廣闊的草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能歌善舞的赤誠兒女,每逢宴會、祭祀,不論男女、老少都競相一展歌喉、輕舒舞姿。蒙古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舒展,猶如傾訴古老的民間傳說、讚頌草原的美麗富饒、憧憬美好的未來生活。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舞出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每種形態的藝術都有它的靈魂,對於蒙古族藝術來說,馬頭琴就是它的靈魂。

《魅力內蒙古》——內蒙古民族樂器之魂“馬頭琴”

馬頭琴,在琴桿上端雕有馬頭,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由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是牧民們最喜歡的樂器,亦是享譽世界的民族樂器。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這句話十分貼切。

《魅力內蒙古》——內蒙古民族樂器之魂“馬頭琴”

馬頭琴被人形容是“草原的鋼琴”。馬頭琴不同於其他絃樂,既有小提琴的高亢明亮,又有二胡的柔美流暢。馬頭琴的琴聲蒼涼遼闊、浩瀚深邃、深沉、粗獷、激昂,它的琴聲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馬頭琴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徵,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風土人情和草原風格,反映遊牧生活的歷史,表達著蒙古人對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對蒼天的敬仰和寄託。

《魅力內蒙古》——內蒙古民族樂器之魂“馬頭琴”

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能將蒙古長調演繹的淋漓盡致,當一首悠揚的馬頭琴曲在人們耳邊奏響時,你應該做的就是認真傾聽,在音調的起伏中,隨著那旋律閉目冥想,在它的琴聲中你能夠感受到蒙古人真實的草原生活,伴隨著馬頭琴的琴聲猶如策馬飛馳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眼望去盡是悠然自得的牛羊,奔騰的群馬在身邊駛過追趕著遠處的夕陽,蹄聲、嘶鳴聲如雷鳴一般,忽高忽低的琴音像是傾訴著牧民們或悲或喜的心情,遠處山坡下,小夥在蒙古包前唱著歡樂的牧歌、姑娘展現著她曼妙的舞姿。

《魅力內蒙古》——內蒙古民族樂器之魂“馬頭琴”

經過一代一代蒙古人的傳承和發揚,他們在繼承、發展馬頭琴藝術上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使得馬頭琴的流傳更為廣泛,更是讓馬頭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馬頭琴專場音樂會。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4月,蒙古族馬頭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