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兒子吳王李恪是個怎樣的王爺,為什麼千百年後還人為他惋惜、嗟嘆?

陳一逛


放眼歷史,有很多人替李恪惋惜,說他是個英才,是塊佳木,而李治是個庸才,是塊朽木,可是最終,李世民選擇了朽木,拋卻了佳木。

就連咱們的領袖讀了這段歷史時,也大發了一通感慨,既替李恪鳴不平,又替李世民惋惜,二選一的選擇題,怎麼就選錯了呢!領袖如此評價: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李世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試想,假如李恪繼位,那麼就不會有武則天什麼事了,更不會有武則天篡唐立周,倒行逆施了,李唐王朝會必定更加安穩。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一氣之下廢黜了太子,接著李承乾又指控魏王李泰謀儲,太宗又幽禁了李泰。

本來李治和李恪,一個是晉王,一個是吳王,兄弟倆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相安無事,但太子之位出現空缺之時,他們便坐不住了,即使他們坐的住,他們手底下那些政治投機分子坐不住了,紛紛異動,暗中較勁。

李治仁弱、忠厚、優柔寡斷,李恪果敢、英明、雷厲風行,二人相較,李世民更喜歡李恪,他還曾評價說“吳王恪更類我”。


李世民諮詢了徐茂公的建議,但徐茂公摸了摸山羊鬍子,圓滑地說道:“此乃陛下家事也!”,徐茂公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外人,不管他選擇哪一個,都會得罪另一個皇子,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後來,李世民又找來了長孫無忌,不過,與左右逢源的徐茂公不同,長孫無忌旗幟鮮明地支持李治為太子。

長孫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李世民是他的大舅哥,李治是他的親外甥,從親情上開說,長孫無忌理所當然地支持李治。

從常理上來說,李治是嫡子,母親是長孫皇后,而李恪是庶子,母親是楊妃,她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立李治為太子,常理上更說得通。


李世民權衡再三,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其實,李世民還考慮過李恪畢竟有隋朝血統,立李恪一定程度上等於恢復了隋朝,這或許是李世民的最大擔憂。

李治當了皇帝之後,長孫無忌專權,後來,房遺直案發,長孫無忌找到了房遺直,讓他一口咬定李恪也參與了謀反,長孫無忌藉機殺掉了李恪,此案成了初唐時期第一起政治冤案。

李恪本來有機會成為太子,但在長孫無忌的弄權之下,喪失了機會,後來又被其陷害致死,由此令無數人大為惋惜。


一半秋色


中國古代對一個人的祖上和出身非常重視,官府設有專門的機構,來考察確定父祖官爵、門第,特別是隋唐時期。你說你再有錢,家有良田千頃,奴僕成群,或者說做的官再大,統領的軍隊再多,但是你的爸爸、爺爺、祖爺爺都是一般老百姓,那麼你在社交場合抬不了頭。舉個例子,隋末,有兩個著名的人物,瓦崗寨主人李密,門第高貴,是北周八柱國之後,而另一員大將宇文化及,隨姓氏高貴,其實祖上是匈奴小頭目,後為了改變家庭面貌,改姓主人姓氏。所以兩人一照面,李密就大罵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還不上嘴。所以,門第的高低在那時是相當的重要。

唐太宗兒子吳王李恪出身高貴,且不說他的爸爸是李世民,爺爺是李淵,祖爺爺是李昞,家族世代都仕於北朝,老祖爺爺李虎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稱隴西郡公。咱們就說說李恪的外家,也就是母親一族,他的母親是楊妃,外公是隋煬帝楊廣,祖外公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老祖外公是楊忠,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家室及其顯貴。雖然說隋朝滅亡,但是家室是亡不了的,而且隋朝滅亡,但是遺留下來的隋朝官員,有一些及其有名望的,例如,裴寂、王珪、高士廉、封德彝,這些人在唐朝也是李世民所倚重的名臣,有名望、有實力,有心思隋,所以對吳王李恪格外看重,都有意讓吳王李恪繼承皇位。

還有一個原因是吳王李恪有一個好母親,由於楊妃出身高貴,世面開闊,知書達理,所以培養出來的孩子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吳王李恪從小喜好騎馬射箭,所以文武全才,特別是個性敢作敢當,深受李世民的喜愛。但是由於在廢立太子的過程中,由於受到李世民的重視,想立他為太子,受到長孫無忌的激烈反對。因為一旦吳王李恪繼位,長孫無忌的家族獲得的榮耀將付東流,所以長孫無忌極力堅持立折損皇后的第三子李治為太子。那時,由於長孫無忌實力龐大,根基甚穩,朝中官員十之八九出自他門下,所以太宗無法,只有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繼承皇位。自此,吳王李恪與長孫無忌結下大仇,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中,授意房遺愛誣陷吳王李恪,最終高宗李治與長孫無忌聯手將吳王李恪置於死地。

所以,吳王李恪死後千百年還有人為他惋惜、嗟嘆,不但是他的出身實在高貴,更因為他死得實在冤屈,在而立之年,本該幹一番功績的時候,被自己的皇帝弟弟陷害而死,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歷史是個這玩意


李恪本應是唐太宗時期太子謀逆案後最佳的儲君人選,但由於李世民的失誤,導致了後來的武氏篡唐,令後人惋惜,反之中國又會失去一位唯一的女皇帝。

李世民謀劃玄武門之變登基後,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並立嫡子越王李泰為“備份”,沒想到李泰和李承乾明戰暗鬥的爭奪儲君之位,導致了這兩人都想學他爹的非法手段上位。

李世民忍痛廢了太子李承乾,流放了越王李泰後,就面臨了重立太子之位,此時的選擇其實還是很多的,畢竟李世民的兒子多。

所有帝皇的第一選擇肯定是從嫡子中選,從這個角度來看,嫡三子李治最為適合,李治性格溫和,待人坦誠,沒有心機,是個好人,但是沒有做皇帝的強勢性格和鐵血手腕,李世民是很猶豫的。

李世民猶豫的根源其實就是有庶子李恪的存在,李恪在當時是李世民最為年長的王子,成熟而且多智,勇猛多謀,頗有當年秦王之風。

唐太宗李世民就詢問當時的重臣李勣,李勣的回答非常的模稜兩可,此為陛下家事,臣下不好建議,其實從這句話來看,李勣是希望李恪為太子的;李世民又詢問了宰相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哥哥,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回答很明確,誰都想當國舅爺,說大唐現在需要的是李治這樣的文人皇帝,且李治為嫡子,傳位於他合符法統。

於是李世民就確定了李治為太子,雖然他很喜歡李恪,其中還有一個血統的原因讓李世民比較猶豫,那就是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楊氏,大唐自李淵起兵造反建朝開國,奪的就是隋朝楊氏的江山,如果立李恪為太子,這江山變相的又回到了楊氏的手中,這讓李世民有點不能接受。

李恪後來牽連於房遺愛一案,被長孫無忌陷害至死,從此李治高枕無憂,後登基是為唐高宗,同時又接手了李世民的才人武氏,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沉墨I方之城


吳王李格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據說他是文武雙才,很受李世民器重,一度有立太子的可能。最少李世民是有立他為太子的衝動,在李承乾被廢,李泰被貶後,最有希望當太子的就是李治和李格。

當時,李治年幼懦弱,而李格年長,且頗有太宗之風,所以李世民想傳位於吳王。可大臣們一致反對,主要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樣的老臣。他們反對的理由是立子以嫡不立長,李治懦弱是善良的變現,吳王李格非嫡子不能立為太子。這樣看似合理,其實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位子,長孫和褚遂良是既得利益者,不希望有個難以駕馭雄主,更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損,所以堅持支持李治這個大尾巴羊。更何況,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支持他可以永保自己的利益。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長孫無忌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李治後面還有個武媚娘。

更可惡的長孫無忌還無辜誣陷李格謀反,導致李格被害。李格死的時候,咒罵長孫不得好死,斷子絕孫,後來還真的驗證了這句話,長孫無忌被武則天整的七葷八素的,最終被害死。長孫無忌也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

歷史不能重演,假如李格當上了皇帝,恐怕以他的處世風格,可能沒武則天什麼事了,可治理國家方面趕上趕不上武則天,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歷史不能假設。


夢迴長安g


吳王李恪毫無疑問是一個文武雙全,能力出眾的王爺,至於後人惋惜嗟嘆一方面是因為他英年早逝,另外一方面是武則天奪權使李唐衰敗沒落。


一、李恪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三兒子,其母親是隋朝皇室公主楊妃。李恪一生封爵不計其數,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復吳王爵。


由上邊他的頭銜可知,李恪絕對是一個文武雙全,才華橫溢的人才,再加上深得李世民喜愛,性格與李世民相似。

不過李恪並非從小就那麼聽話,作為李世民喜愛的兒子,他小時候還是十分調皮,從歷史記載來看,李恪曾因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李世民將其罷職,並且削減農戶兩百。

此次罷免讓李世民十分不愉快,他偏袒自己兒子,怪罪柳範,鬧出一段護犢佳話,由此更能看出李世民對李恪的喜愛。

經過這次罷免之後,李恪就在父親李世民教誨下變乖許多,後來沒有再出過岔子,以至於李世民想立他為太子。只是最終被長孫無忌勸說,才放棄立他為太子的想法,也因為立太子一事,讓長孫無忌懷恨在心,最終將其陷害致死。

雖然最後得到平反,可那已經顯得蒼白無力了!


二、為何後人惋惜嗟嘆?

至於後人對李恪惋惜,主要原因我認為就以下幾點。

1、英年早逝

李恪文武雙全,最終不僅沒能成為太子,還落得一個被陷害致死的下場,實在讓人為其不公平的命運感到惋惜。

而且當時李恪還正直年輕有為,要是他活著,一定能為李唐江山社稷奉獻自己力量,也許後來的大唐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李恪子孫後代關係圖

2、尷尬生世

李恪的母親是隋朝公主楊妃,他身上流淌著前朝皇室與大唐皇室的血液,在那個封建社會里,總讓人們對他有所猜忌顧慮,生怕亂黨藉此機會拉攏他復辟前朝。

我想李世民在決定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一定也是考慮過這個問題,血統不純正,很難說服朝中大臣接受他的統治!

3、唐高宗李治寵愛武則天讓其篡位

說到大唐,總繞不開武則天這個女人,李治因為對武則天太過於寵溺,才導致武則天權勢過大,最後篡位封帝。

因為武則天的稱帝,讓唐朝迅速走向衰敗,最終滅亡,所以很多人將這個黑鍋扣給李治。

要是李恪登基成為皇上,就可以避免與武則天糾纏,對於大唐的命運,也自然會截然不同。



李恪夫人蕭氏墓誌銘


結語

歷史與現實總是相似,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人或事,總要存在缺陷與遺憾,才更加讓人記憶深刻!



嗔痴歷史觀


人們為吳王李恪惋惜,主要因素有兩點,一是在認為唐高宗李治是個比較差的皇帝,更信任武則天幾乎讓大唐王朝滅亡,想象如果是吳王李恪做皇帝迴避李治好的多。其實這是一種很錯誤的偏見,唐高宗李治無疑算得上很出色的皇帝了。二是惋惜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等人冤殺的悲劇命運。這點是李恪的確是非常冤屈的。

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論血脈高貴的話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身負隋唐兩朝皇室血脈。李恪的母親是,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一位隋朝公主。可能是李淵反叛隋朝攻入長安後,李恪的母親隋朝公主楊氏作為戰利品被李世民納為妾室,後來為李世民生下了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兩個兒子。

(楊妃)

李恪善騎射,也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可以算得上文武雙全。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李恪英武不凡,有點類似年輕時的自己,對其在庶子中比較寵愛。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爆發,李承乾被廢除太子之位。李承乾案發過程中,李世民也明白了李承乾的謀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魏王李泰的壓力,從而放棄了讓寵愛的兒子李泰繼承太子位置。最終李世民選擇了李承乾、李泰之外唯一的長孫皇后所生嫡子晉王李治繼承太子位置。

但李世民認為晉王李治比較柔弱,擔心李治難以掌握權力,曾經考慮過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但李恪母親是隋朝公主,身份尷尬,庶子天然競爭力也不如嫡子,加上長孫無忌等人的強烈反對,李世民也放棄了這個想法。

客觀說,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一時衝動的因素更大些,李恪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很小。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繼承皇位。

永徽四年(653年)年,李治做皇帝的第四年,房遺愛謀反案爆發,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柴紹的兒子柴令武、名將薛萬徹等人企圖發動政變廢掉唐高宗李治,擁立李淵第六子荊王李元景即位,政變沒有發動就洩露了。權臣長孫無忌在處置房遺愛謀反案期間,進行了擴大化,株連了不少自己看不順眼的人。李恪曾經被考慮立為太子,長孫無忌視為是對自己外甥唐高宗李治的威脅,誣陷李恪介入了房遺愛謀反案。李恪含冤被殺,家人被流放。除了李恪,宗室名將李道宗由於和長孫無忌不和,也被長孫無忌誣陷流放。

(李恪)

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參與房遺愛謀反案,含冤而死,的確是很值得惋惜的事情。但認為李恪做皇帝就比李治好則是錯誤的看法。

首先李恪做皇帝的幾率很小,還有嫡子的情況下選擇庶子可能不大,何況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凌煙閣第一功臣和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李世民真要選擇李恪做太子必須要清洗長孫無忌和其黨羽,這點可能性很小。

其次李治是很被低估的皇帝。因為武則天的因素,李治常常被誤認為是懦弱無能的皇帝。但事實上李治在位期間,是唐朝的巔峰時期,唐朝滅西突厥、高句麗、百濟等國,威勢無與倫比。尤其滅高句麗,實現了楊堅、楊廣、李世民等隋唐多代皇帝一直以來的夢想。李治在位期間,整體政治也比較清明,經濟人口都有了極大恢復和發展。

即使一直被詬病的武則天問題,在李治在位期間也不是大問題。武則天比李治年齡還大,正常的情況下武則天頂多在李治去世後作為太后實際掌握幾年大權,在中國古代史上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李恪即使做皇帝,做的比李治好的幾率也不大,沒有必要為李恪不能做皇帝惋惜。


仁勇校尉


吳王李恪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有關李恪的文字大體相似,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李恪很有才幹。《唐會要》、《舊唐書》本傳、《新唐書》本傳、《資治通鑑》等著作眾口一詞,都指出了李恪“有文武才”。

第二、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女,這實際上一定程度給李恪帶來了正面影響,各個著作在介紹李恪的時候,都不曾遺漏他母親的身世,證明大家都認可這一點。《新唐書》本傳乾脆說:“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第三、太宗對李恪的珍愛和推獎,最常見的說法是唐太宗說李恪於自己相似,稱其類己,《唐會要》、《舊唐書》本傳和《資治通鑑》都這麼說。而《新唐書》更是直接引述唐太宗的話叫做“英武類我”。《大唐新語》的表述方法稍有不同,稱作“太宗尤愛之”。

這三方面,都使得吳王李恪的聲望很高,逐漸累積成為了一種政治威信。比如《唐會要》就說其“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新唐書》更誇張地說“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而這些能夠給他帶來聲望的因素,卻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

能文能武,而且出身還不錯,還得老爹喜愛,朝野風評極好,這麼完美的人設是否真的那麼完美呢?

關於李恪的生平,比如在政治上的展現,史料中記載得是相當得少,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大家不愛提及李恪,而是因為李恪在兩朝的任職經歷十分簡單,一點都不復雜。唐朝的皇子,雖然可以進封親王,但不代表他就能夠參與政治,掌握權力,這要看他皇帝老爹怎麼安排。

李恪在貞觀二年時,封為蜀王,五年時,授秦州都督、七年,授齊州都督、十年、改封吳王,授潭州都督。十一年,代襲安州都督。哇看起來,能夠做地方軍政長官都督從政經驗必定十分不錯,但實際上,貞觀十一年做安州都督的李恪才19歲呀。

而在所有歷史文獻中,李恪的記錄也是從他19歲這年做安州都督才開始出現的。而出現的內容,主要講了這麼一件事:

貞觀十一年十月,李恪因為經常打獵過度了,損害居民的利益受到御史彈劾,太宗因此處分了他,削去了封戶三百。《資治通鑑》中說這次事件李恪被“免官”,《新唐書》中說是被“罷都督”,大概都指的同一件事。

而這一件事情後,歷史文獻中再也見不到李恪擔任任何官職的記載,直到高宗即位。由此可見,此後的十餘年間,李恪不過享受親王待遇而已。

所以,說道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一點,李恪的政治才能,在歷史記載中,是沒有什麼突出表現的,他在整個貞觀朝雖然名聲好,但是能夠拿得出手的事情幾乎沒有。

在李承乾造反,以及腹黑李泰的奪嫡過程中,他是個小透明,徹底的邊緣人物,雖然他的母親是隋煬帝女,但是這個身份其實也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何況從血脈上講,嫡子繼承製在唐代無可撼動,除非嫡子死光了,遺憾的是,李治活奔亂跳的。所以在李承乾和李泰先後喪失繼承權之後,李治毫無意外毫無阻力地成為了太子。

儘管《貞觀政要》中記載李世民有點不喜歡李治懦弱的性格,提及李恪像己,有改立太子的心思,但這種心思很快就被長孫無忌勸阻了。實際上李世民自己也是清楚的,昨天才立的太子,今天就廢掉,這不是兒戲麼,何況李恪庶子身份,天然缺乏繼承法理。

我不知道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為他李恪惋惜,但就歷史資料所展示出來的李恪,他的形象是比較模糊的,幾乎沒有任何具體事例來證明李恪其人的才幹,都是用一些溢美之詞來讚揚,毫無實錘。僅僅記錄的一件事情,還是因為打獵擾民被罷官的,說明李恪同學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又政治頭腦。

其後在唐高宗永徽四年,捲入房遺愛謀反案,被賜死。而這其實就真的很冤枉,他雖然在永徽二年授太子太師,拜安州都督。但實際上唐高宗早期朝堂誰說了算,還不是長孫無忌。把閒散王爺李恪重新授官,其實就是要對他動手的信號了。不然沒官沒職沒權力,以謀反定罪,說出去也沒人相信啊。

而大部分人惋惜,大概是受影視劇,以及一些史料影響,覺得李治是個窩囊廢,被女人騎在頭上,所以李世民的大唐江山或許交到李恪手中,就不會出現後面的一系列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大唐將會走向更加強盛。

可問題是,李治真就是個窩囊廢?唐高宗可是個被“黑”得很慘的人呀,人家明明很個狠人,連親舅舅說趕下臺就趕下臺,殺兄弟吳王李恪毫不在意的人,他才真的是隱藏在長孫無忌背後的權謀家啊。只是李治這個人,身體不好,病多,後來才會被武則天鑽了空子哎。


江畔初見月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李恪並非嫡子,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李治最終能夠上位,也並不是本人有什麼過人的才智,而是兩個兄長兩敗俱傷的結果。不過李世民對於李治始終都是不放心的,他覺得李治過於仁厚,害怕他難當大任,所以唐太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過一句話:“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新唐書·濮王泰傳》,雉奴就是李治的小名,可見李治當時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形象不好。

【陳寶國飾演李治】


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出身非常高貴,加上李恪本人文武雙全,所以太宗“常稱其類己”(《舊唐書·吳王恪傳》),在李承乾和李泰失寵之後,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太宗又對李治不滿,因此“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一度有改立太子的念頭,是長孫無忌反對才作罷,“密爭之,其事遂輟”(《舊唐書·長孫無忌傳》),這自然為日後李恪不得善終埋下了隱患。

【《大唐情史》中的吳王恪】

但李恪真如電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受寵嗎?我看未必。

首先,以李恪生母的地位而言,這位楊妃雖然生育了兩個子女,但並不在正一品的四夫人序列,當時四夫人為貴德賢淑四妃,貞觀年間這四位妃子都是很明確的:韋貴妃,楊淑妃(不是吳王恪的母親),陰德妃(陰德妃受兒子叛亂牽連後由燕賢妃升為德妃),鄭賢妃。

其中根本沒有楊妃,所以當時楊妃應該在四夫人之下,這種情況不能稱為受寵。

【傅藝偉飾演楊吉兒】

不僅如此,李恪的封地安州也不如四妃的三個兒子,因為安州這個地方並不重要。而吳王李恪在安州都督任上多次出去打獵,損害百姓的莊稼,被御史彈劾之後,太宗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他的官職,削減他的俸祿,李恪被召回京城之後,還被太宗當面訓斥,不敢相信這樣的李恪在當時能有什麼好名聲,又拿什麼獲取太宗的寵愛。

反觀紀王李慎,他在管理襄州的時候,由於政績突出,當地的百姓為他立碑(《舊唐書·紀王慎傳》),太宗對他非常滿意,還特地地下詔進行褒獎。

太宗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性情中人,經常也喜歡說些過頭話,動不動就淚流滿面,偶爾鬧鬧自殺,所以發牢騷說要讓李恪做太子,說完了就算了也是很正常的,更何況又是和長孫無忌私下談起,可信度也不高。

【英明神武唐太宗】

總而言之,李恪沒有出身,沒有功績,並不受到太宗的特別寵愛,只是高陽公主房遺愛謀反一事,他應該並沒有參與,被長孫無忌構陷而被處死,比較冤枉,但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也沒有特別值得惋惜、嗟嘆的地方。

不過,《大唐情史》什麼的還是挺好看的。


潯陽鹹魚


這是因為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最具宿命感的一個皇子。

1. 出生高貴。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生母,是隋煬帝的公主,李恪身兼李唐和隋朝楊氏兩個皇族的血脈,在血統上無疑非常高貴。這在整個中華史上也非常罕見。

2. 敗也血統。吳王李恪的母親雖然是前朝公主,但在新王朝看來前朝的人和血脈無疑是需要防範的對象。李恪身為李世民最出色的兒子之一,當王儲有變動,李世民把目光放在李恪上,他的殺身之禍就不遠了。長孫皇后正室所出的皇子還在,無論從嫡庶尊卑再到前朝血脈,李恪都是必死無疑。

3. 身後反轉。就因為李世民曾經把李恪放在皇太子的候選隊伍中,引來了長孫無忌的猜忌和不滿。為了扶持外甥李治坐穩皇位,在高陽公主謀反案中,長孫無忌刻意把李恪牽連進來,無緣無故要了這位皇子的命。李恪被殺前,詛咒長孫無忌全家覆滅。果然,武則天上臺後,依葫蘆畫瓢汙衊長孫無忌謀反,長孫一族的下場比李恪還慘。

4. 福禍相依。李恪死在長孫無忌手裡,這倒能博得武則天的不少同情和憐憫。武則天登基後,屠戮李唐宗室。李唐皇族普遍活得戰戰兢兢。但李恪一脈,在武皇時間相對比較安全。李恪一脈,傳承時間也比較長久。


熊沾沾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沒有選好接班人,終於造成武則天之亂,在唐宮攪出一番腥風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該選“逆反青年”李承乾,不該選“陰毒後生”李泰,但是最終選擇柔弱不明的李治作為接班人,顯然也不是一個好選擇。於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選擇第三子李恪為接班人,是不是會更好一點呢?

(李世民劇照)

之所以大家覺得選李恪為接班人更好,是因為李世民曾評價過李恪“英果類我”,也就是說,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樣英武果敢。因為這一點,李世民打算廢了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因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只得打消了這個念頭。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實可以發現,他在當藩王期間,並沒有什麼突出的作為。反而是因為耽於遊獵,不顧及老百姓的莊稼,被罷官。後來雖然李世民派權萬紀給他當長史,權萬紀相當厲害,他才有所收斂,但這主要是權萬紀的功勞。從這些地方,實在看不出來李世民說李恪“英果類我”表現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麼喜歡李恪,大約有兩點: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犢情深,只要是他的兒子,他就喜歡。兒子犯了錯誤,往往責怪在別人身上。比如李恪犯了錯誤,李世民不說李恪不對,說李恪當時的長史柳範不對。二是李恪相對於李承乾、李泰來說,知錯能改。

那麼,李恪如果真的當了皇帝后,就一定是個好皇帝嗎?我看未必。就說他知錯能改這一點,也是因為權萬紀很嚴厲,壓住了,同時他已經吃過一次虧,害怕李世民再次責罰他,才不敢這樣。原先給他當長史的人,也多次勸說過他,但他並不以為然。如果將來他當了皇帝,沒有了約束,他還會這樣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李恪劇照)

李恪一生並沒有多麼突出,後世卻對他充滿懷念。

後世對李恪很懷念,至少有兩個證明:

一是《新唐書》在寫李恪的時候,有意地隱藏李恪所犯的錯誤。《舊唐書》說李恪當初被罷官,是因為“遊獵”。同時因為遊獵破壞了老百姓的莊稼,才遭致罷官。但是《新唐書》在寫這一段的時候,說的卻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兒子玩“博簺”的遊戲。“博簺”是什麼?《舊唐書》上並沒有解釋。但僅僅是玩一種遊戲而已,其罪錯,顯然是比遊獵破壞莊稼輕了很多。

但實際上,《新唐書》這樣記載,不過是有意掩飾李恪的罪錯而已。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憲實先生考證,“簺”其實是一種打獵捕獸的設置。那麼,李恪實際上也是在“遊獵”,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二是南唐為了讓國家顯得正統,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個人來作為他們的“義祖”。他們找的人,就是曾當過吳王的李恪。要知道,李恪最終是被殺掉了,而南唐還要將他作為“義祖”,顯然就是因為懷念,對他的一種認可。

(長孫無忌劇照)

那麼,後世為什麼這麼懷念李恪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說他“英果類我”外,還在於他確實死得很慘。

不得不說,李恪最後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負責任的。當初他決定不選擇李承乾和李泰為接班人的時候,就不該冒然選擇李治。選擇了李治後,又對他不滿意,想要選擇李恪。而他想換成李恪,不找別人,偏偏找長孫無忌商量。找長孫無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嗎?長孫無忌怎麼會同時把自己外甥廢黜,選一個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當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當時就對長孫無忌說,你一定要堅持不廢李治,無非他是你外甥而已。李世民錯誤就在於,你既然已經認識到這點,你就應該防範,而不是僅僅說說而已。

可以說,李世民想換李治最後又沒換這一點,給了長孫無忌很大的刺激,讓他如坐針氈。最後才利用房遺愛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殺。

也正是因為他被冤殺,大家又都覺得他能力“不錯”,所以千百年來,才那麼懷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