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极少数


一,我们这一代,总的来说是自由奔放的一代,相对上一代来说,不但是苦难少了很多.


上一辈的人经历过自然灾害,文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丧失了话语权,也可以说是思想迷失了方向,即使内心有许多疑问也只能关在家里叨咕.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父母常常说,你们这一代是最幸福的一代,看,现在多好.... 这话我也准备着以后跟我孩子说.如果说上一代的沉默多少是无可奈何的表现,那我们这一代的沉默也许就是战略上的考虑了.

跟潮流,追时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比比皆是,喇叭裤的流行,遍街的男女青年都在扫地,牛仔裤的风靡,大家的腿都成了棒棒,记得我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早上上学突然发现,全世界都穿着军大衣,这种很老式的,一直是老人家冬天取暖的厚重的衣服也时尚起来了.还有很多.等等.类似这种所谓的时尚前卫有个强烈的共同特点,一但这股风吹过了,这种时尚就只能抛弃或者只能在家里展现了,走出去就有老土,落伍的嫌疑.这也是另一种时尚的表现.如果你有远见,珍藏起来,也许过几十年又轮回一次.所以如果你要紧跟时尚,也就得不断的抛弃,不断的增加.而总有那么少数年轻人是不赶潮流的,所以他们好象也就无所谓落伍,反而显得平实,恒定,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姿态面对.

沉默的极少数


二, 差不多十年前,我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曾经投身过股市,

虽然本钱不多,却是抱着成为富豪的决心,因为听到过太多股市传奇.刚开始,我还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很相信自己,很少被报纸,电视及身边股友的意见左右,虽然没有赚过大钱,但几乎没亏过.渐渐的,外在的意见太多,加上自己总觉得没有发到大财,不知不觉被外界牵着走了,大家都知道,当时很多散户都是集中在交易所门口交流,很多被称为"老师"的经常来发表高见,引诱大家去某某礼堂听他的股市讲座,是要买票的那种.很多人喜欢围着这些"老师",请他们给点意见,哪只股票有潜力,哪只股票该抛了,老师们总是很深沉的指点,然后大家都一窝蜂的去买这买那,当时我是非常佩服这些"老师".现在知道了,全是一群骗子,自己都在股市上亏得一塌糊涂.还有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经常有专家出来推荐哪只股票有潜力,哪些是垃圾.我都信以为真.结果可想而知,我是血本无归的爬出股市的.现在想来,当时有一个办法可以赚钱,就是跟"老师""专家"们的意见反着来,那就一定赚了.

在当时我看来,大多数人都是跟风的,头脑发热的,喜欢随大流,感觉是一窝风的去抢钱,而且钱好象就在那里放着等我们.但也有少数人不随大流,比较冷静,按着自己的计划行事,大家抢的时候他们卖,大家卖的时候他们买.记得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老和尚,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一次无意中来到股票交易所门前,看见门里冷冷清清,就问这里为何如此清净,旁人说,现在是熊市,股票没人买.老和尚想,没人买我就买吧,算做好事情,就买 了.回到庙里修行去了.一段时间后,老和尚又路过交易厅,看见这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就问是怎么回事情.旁人说,现在是牛市,股票涨得厉害,天天涨停,想买还没不到.老和尚想,既然大家都想买,那我就把我的卖了吧.就把股票卖了.结果就是,这个老和尚钱赚得最多.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但说出了一些道理.

沉默的极少数


三, 一窝风似的追来逐去,是现在人的一大特点.

急功近利,什么好做,就全都做什么,前几年耳机利润高,广东一下新冒出几百家耳机工厂,中间炒家就不计其数了,竞争的结果就是利润越来越薄,最后没利润.现在市场一饱和,死了一大半.道理很简单,这个社会是穷人多还是富人多,有没有可能这个社会大部分都是富豪?不可能.那随大流也就跟发财致富背道而驰了.

人潮的煽动性是具有魔力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免疫,随波逐流,但也有极少数人能沉静思考,坚定信念,他们成功的几率应该更大.

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打麻将,四个人中其中两个是我很熟的朋友,另一个是他们的朋友.我很熟的两个中,有一个跟我有点相互看不惯,我看不惯他的言行,经常教训他,而他很不服气(换了我也不服气),另 一个相处较好.有一把,我"包了",就是多了张牌,按规定该给每家赔钱,我想赖过去,不想赔钱,朋友的朋友很激动,说一定要我赔,按他当时的话说:就是不赔走不掉.在我跟他争执的时候,平时不服气我的朋友一声没说,默默的,到是相处好的那个朋友站在对方一面说我该赔.我知道我理亏,最后还是赔了.我想说,没出声的朋友表现得比较厚道,用沉默来表示.而不是急于要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另一个朋友就显得太急了.很巧的是,现在,沉默的朋友做了老板,虽然企业不大.而我还在苦苦的打工,另一个朋友,混得比我还惨.我这样说好象有点小气,应该说跟我一样惨.这也许是巧合吧.

沉默的极少数

四, 沉默的老板

最近才听老同学说,高中有个同学(严格的说是我同学的同学),现在跟我一个城市,是一家民营IT企业的老板,这家企业年销售额10亿左右.我是做IT的,我一问就知道了,确实是,这个人我还见过.当年在他班上很不起眼一个人,据说还经常被我同学欺负,但他都保持沉默,很能吃得亏.老同学跟我说,要不你去找找他,看有没有能帮助的.我说算了,我这半辈子都没主动给人家打过招呼,现在去算什么,要不你去,同学说他也不好意思去.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挺威风的,因为社会经验多,在单位属于唧唧喳喳一类,身边还有一群唧唧喳喳的同类,经常不懂装懂,指点江山,,看上去像是年轻有为,其实是狗屁不懂,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开公司,对于开公司的程序比谁都熟悉,但从来没想过开了公司干吗,怎么赚钱,好象开个公司就是老板,就坐着收钱了.在单位小事情不愿意干,干多了有吃亏的感觉.我们发了工资不是喝酒就是跳舞泡妞,好象工作就是为了等发工资.穿着也光鲜.公司里除了我们这些好高骛远的以外,总有一两个不显眼的年轻人,默默无闻的做着事情,话很少也不跟我们怎么往来.用我们当时的话来说,他们的钱都存着不知道干吗去了.不用我说了,最后当我们离开公司的时候,这一两个人已经是公司的领导了,已经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了。

沉默的极少数


大家应该都知道,领导或者老板,越是大的越明显,都很少言,肚子里能装下事情,少有夸夸其谈的,其中有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职位,说出的话更有分量,也具有责任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一个普通人也是这样的方式说话,那在领导看来,这个人就更适合委于责任.

学生时代的班干部,学生会积极分子,在当时的校园是很受青睐的,也受女生的好感.当他们牵着校花班花们在校园林荫道上漫步的时候,说的都是些类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万丈的话,未来的七彩蓝图都在他们设计中,旁边的花们都幸福得不知所以.但遗憾的是,离开学校后他们中大多就永远的沉默了.偶尔的同学聚会,听到了某某发财了,某某当了什么级别的领导.一说名字.他是谁呀?啊?哦?就是那个?你不说我都想不起学校还有这个人.

沉默的极少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