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和孫思邈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強調醫德,內容有何不同?

李伯禺


中醫是國粹。孫思邈是醫聖,主張救治天下蒼生,醫德是根本,否則是竊賊。聖賢之道,惠普百姓。精醫術,德性高。才是醫生之責,民族之魂。此新冠肺炎看穿了卑賤之人。公立醫院不能減少,而因全面恢復。國外私立醫院與國內的私立醫院都是一丘之貉,唯利是圖,貪生怕死。因此,國家引起高度重視,確保國計民生,人民群眾享受的幸福生活。


萬衛國


我的觀點如下:

張仲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張仲景以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懷的事業準則。他以戰國名醫扁鵲為榜樣,主張繼承發揚古代醫學家德高藝精的優良傳統。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鵲,他制定了醫家"驕恣不論於理"、"信巫不信醫"等六不治行為準則,並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的技術要求。在"舉世昏迷"的社會里,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張揚著仁術濟世的主張。"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對於病人,他一視同仁。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他給皇帝和達官看病,也給凍壞耳朵的窮苦百姓治病。他看病態度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力求保證醫療質量,反對"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的草率態度。

孫思邈:患者如至親,同行勿相輕

唐代名醫藥王孫思邈不但熱愛中醫,而且喜好經史佛老之學。他認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冤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是何等高尚的醫德,何等景仰的修為。在孫思邈所言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他視患者如至親的接診態度。我想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醫學是一門救人的學問,醫生是一個救人的職業,如果你不把患者視為至親,那麼你何以會竭盡全力地去進行救治而心底無私呢?其二,我們的收入來源於患者,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患者無疑堪稱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與至親又有多少差別呢?試想,如果我們的醫患關係昇華為“至親”關係,那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還是件難事嗎?雖然造成如今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醫務人員的一些作風確實亟需轉變,要樹立“服務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拉遠了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在對待同行之間關係的問題上,孫思邈認為:“夫為醫之法,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詆譭諸醫。”由此不難看出,他雖然在他所處的時代是首屈一指的名醫,但是他在同行面前仍然是謙恭的典範。與其相比,我們的一些醫務工作者是否感到汗顏呢?正因為孫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醫學,不斷到達一個又一個醫學高峰。而我們如果取得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動輒道同行之短長,同室操戈,如何潛心醫學,又何談造福於患者呢?所以,我們在搞好醫患關係之前把“醫醫關係”處理好是很有必要的!


唐明國亮


醫德,是一個醫療系統的標準配置之一;每一個醫務工作者,在入學時都會拿到一本關於學校的簡介,其中就有醫學生的“道德思修”的內容。

醫聖張仲景和醫神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外在的表現方式上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最初的本心是“醫者仁心”。在我的理解認為:也就是說“思想要端正,態度要誠懇”。




水晶之戀G


他們醫德相同,書裡內容目的相同,真實讓病人健康,沒錢人和有錢人一樣治病,古人都是醫德醫術讓當代人遵敬。救病人首要責任,病人都心裡知道他們是救命善人。今天西醫從西方學習醫術醫德,倪海廈在美國住幾十年,他全明白,他講西醫是破壞,西華中醫迷失方向,病人呼救吶喊心願都不明白。病人和醫生的目的是療效病好。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治好病。醫院開頭二百不斷交費化驗檢查,變來變去幾十萬錢沒了,病人死了藥還留下多少萬的沒用了。牛頭不對馬嘴,白鼠的藥用人身上,張冠李戴,治療濫竽充數現在癌才多。我幾十年把治病希望放在醫生身上治不好。六年前多個要死病在身上了。家窮沒錢去醫院自己學中醫了。這不都沒死還越來越好。漢朝張仲景孫思邀他們醫術醫德,永遠流傳世界,他們思想指引醫生走入正確軌道。西醫破壞當然沒醫術醫德,但是崇洋西醫的人不明白。有權有錢出名利。中醫張仲景是太守,孫思邈李世民給他總理他不幹,心甘情願做布衣。沒德之人別學醫害人。


董芳142365933


知而為知知

不知為知

我是個業餘求學中醫中草藥學的

同一個病人

下藥

藥量不同

就現實看按舊方的藥量

只能多吃幾天

藥性退化

人的病毒比從前人強大

醫德傷失

不只是醫療

一切失衡嘍

一切向錢看

誰之過?

十個人難說有一個

而且他們的方法理論很高的吸引患者

的出發點

治病救人

於現實都不符合

一面提倡製造有病

一面大喊救死扶傷

把醫療當做產業支持

天理何在

良心何在

也就傷失了人道

人道主義


獨一無二123375106


張仲景和孫思邈在他們的著作當中都強調醫德,內容有何不同?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下觀點,他們兩個,都是我國古代的明醫聖手,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我基本上沒有讀他們兩個的著作。張仲景醫德高尚散盡家財,救治病人於水火。孫思邈,醫德高尚,他就知道都是病人,在他眼中沒有高低貴賤。這是我的個人理解!





易知354


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代表中華民族繁衍強勝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綱,本綱草木精湛又生成了萬物生靈,生靈萬物生成了最高端人類,因此人類的生生息息與萬事萬物的聯繫,與草木本綱的聯繫,這是感應,人與自然的感應。多災多難中華民族的古代繁衍發展到如今,離不開中醫中藥的救治與貢獻。本民間美術雕塑畫家創作的雕塑畫《好藥藏深山,國醫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開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計再化半個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新文藝復興oK


張仲景和孫思邈在醫德醫風方面都有一個共同行醫原則,那就是“”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為之德,精湛醫術為其名(醫),也稱呼為醫道。古代對於民間中醫(郎中)的醫術是用口碑來認定的,當然,也有國家選撥任命的御醫專為朝迋服務。在醫德醫風的內容上有所不同的是,張仲景多為舍藥治病,救死扶傷,濟世救人。孫思邈的醫德高尚之處在於醫者仁心,患者沒有髙低貴賤之分,普醫救治,醫者不僅要有醫德,而且要有精湛的醫術,術亦為之德,否則,學醫不精就會草菅人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現在我們學習中醫,首先要繼承和發揚的就是古代醫聖這種髙尚的醫德醫風。


中醫太白


本人認為張仲景側重於對強調於病人身份,他認為一視同仁。主張仁術濟世。上至君王下至貧民,他看病的態度 認真負責,力求保證醫療質量是他眼中的醫德。不分身份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這就是他認為的醫德。

而孫思邈,從“患者如至親,同行勿相輕”中可以看出,他側重於醫生本身對於病人的態度,有醫德,認真負責來自於自身對病人的看法。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並非醫生所為,救人才是目的。這是他的醫德,

不管是怎樣,醫德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身為醫生,救死扶傷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不良的行為改變自己的德行,畢竟行為不良的人是少數,他們不能代表社會大部分人的行為,尊重醫生 是我們應該值得做的。


殘局之象棋人生


醫聖張仲景以《傷寒雜病論》著稱於世,主要在於其醫理暢明,醫術精湛,立法用方,堪為典範。而對其高尚的醫德思想,後世則率多忽略,惟孫思邈對張仲景的醫德思想頗為敬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孫思邈的醫德思想,是在繼承和發展張仲景醫德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完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