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有個菲律賓國王墓,有人瞭解這段歷史嗎?

圖文繪歷史


導語:

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王率領眷屬陪臣340餘人沿海上絲路航線,不遠萬里來華訪問,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歸國途經德州時,蘇祿東王不幸病故,明成祖遣官諭祭,命以王禮將其厚葬於德州城北二里處(現德州北營村),並建墓修祠。東王長子回國繼承王位,王妃、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剌等人留居中國守墓。從此以後,蘇祿王的後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王子安都魯、溫哈剌之後分別取“安”、“溫”為姓,逐步形成了德州蘇祿王后裔——安、溫家族,成為中菲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海上絲路的友好使者——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剌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絲綢之路,加強與南洋、西洋各國友好往來。古蘇祿國地處南洋海上絲路的樞紐,所以鄭和特派使節訪問了蘇祿國。蘇祿王心悅誠服,決定入華朝貢。1417年,古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率領西王、峒王一行340餘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來華訪問,開啟了中菲兩國元首外交的先河。


明成祖朱棣分封三王為東王、西王、峒王,以東王為尊,並對東王一行分別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等不同層次的物品。單從賞賜的物品來看,明朝的禮物價值遠遠高於古蘇祿使團進貢之物,這充分顯示了明朝君萬邦、撫四海、“厚往薄來”的外交成例,得到蘇祿使團的高度讚賞。


蘇祿王一行在京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皇太子朱高熾、在北京的親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政府高官空前的禮遇。他們的中國之行為蘇祿在經濟上帶來了豐厚的利益,在政治上得到大明王朝的冊封與保護,增強了自己的國力,鞏固了其在菲律賓群島的國際地位,外交成效顯著。


使團在北京逗留27天后,啟程回國。九月從北京出發,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在東北季風來臨之時,從泉州乘風起航回國。九月十三日,當一行人到達德州北30公里的安陵驛(今河北吳橋縣安陵鎮)時,蘇祿東王突染疾病,不治歸真。訃聞傳到北京,永樂帝不勝悼痛,遣官諭祭,賜諡恭定,以王禮厚葬。20日後,在德州城北就多了一座以親王規格修建的外國國王墓。第二年,又豎起永樂帝親自撰文的《御製蘇祿國東王碑》,碑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蘇祿東王傾全國之力,“梯山航海、誠貫金石”壯舉的欽佩與敬重,高度評價東王使華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留於後人,名聲昭於史冊,永世而不磨”。

中菲友好的橋樑——蘇祿王后裔

蘇祿東王去世後,其長子都馬含繼承東王封號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兩位王子安都魯、溫哈剌以及10名侍從留居中國守墓。明成祖特地賜給東王墓238畝祭田,且免除地稅錢糧,並對東王后裔每人每月發給俸糧,以保證生活之需,因東王家人篤信伊斯蘭教,便由從濟南歷城遷來的夏、馬、陳三戶回民照顧東王后裔的生活起居。三年以後,喪期已滿,王妃和兩位王子卻未回國,他們愛上了這裡勤勞善良的人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逐步的“中國化”了。


明朝永樂之後的海禁政策,使蘇祿對中國的朝貢定格在4次。直到300年後,才再次恢復了交往。雍正四年(1726),蘇祿國王母漢末母拉律林派使團出使中國,使團專程到德州拜謁東王墓。而此時,由於天災、戰亂等原因,東王墓及宮殿倒塌,俸糧在明萬曆年間也已停發,東王后裔生活出現困難。清朝雍正帝在得知實際情況後,重修了東王墓,並從溫、安二姓中各挑選一名後裔,充當奉祀生,主持每年的祭祀事宜。雍正九年(1731)在東王第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的申請下,東王后裔193人,在客居中國300年後正式加入中國籍,成為帝制時代的“編戶齊民”。從此,蘇祿東王在華後裔,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身體裡流淌著古蘇祿國王族基因的特殊家族—德州安、溫家族。


2005年,中菲建交30週年。中國的蘇祿東王后裔第十七代孫安金田,第十八代孫安硯春、溫海軍應菲華後裔聯合會之邀前往菲律賓,踏上尋根之旅。東王后裔588年來第一次回到故土菲律賓。2017年9月13日是蘇祿東王歸真600週年的紀念日。這一天德州北營迎來了東王后裔2000餘人,其中包括遠在菲律賓的家人蘇祿蘇丹扶格達爾•基拉姆一行21人,舉辦了“超越時空600年”大型紀念活動,一起重溫了當年蘇祿東王“航漲海,泛鯨波,不憚數萬裡之遙”的情景。


蘇祿東王墓不只是一座墳塋,在華蘇祿東王后裔也不僅是唯一的具有外國王室血統的守墓人,他們給歷朝歷代的人們講述著一段因海上絲綢之路而發生的精彩感人的故事,書寫著一段因元首外交而產生的歷史,傳承著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續的情誼。

海絲文化的結晶——溫、安家族

溫、安家族的始祖蘇祿東王雖然不是明代唯一病逝於中國的外國君王(浡泥國王病逝於南京,麻剌朗國王病逝於福建),但明王朝對蘇祿東王生前、故後的極高禮遇與評價,在中外交流史上卻是絕無僅有的。從明初至今的6個世紀以來,溫、安家族已傳承22代,3700餘口,其淵源脈絡、發展融合、社會交往、家學門風、家族結構、婚姻關係、婚喪禮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縮影。


第一,獨特的守陵文化。溫、安後裔經過與當地回族數百年的通婚繁衍,逐步形成以蘇祿東王家族為主體的穆斯林守陵聚落——北營。清朝雍正年間,蘇祿王后裔以溫、安二姓正式入籍德州,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延續和傳承著其獨特的守靈文化。從明代開始,對蘇祿王的緬懷與祭奠,世代傳承,從未間斷。

第二,獨特的家學門風。溫、安家族繼承了菲律賓傳統的伊斯蘭文化,又逐漸接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從而形成了以伊斯蘭為基本信仰、以傳統儒學家法為門風、具有南洋穆斯林血統的獨特家族,成為中菲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明末清初,安、溫家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全面轉型,逐步接受了儒家文化,以耕讀傳家。

第三、獨特的家族結構。從總體上看,溫、安家族是有一個共同始祖的統一大家族,然而這個統一家族內部卻有兩個姓氏—溫、安二姓,這在中國家族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溫氏與安氏互不通婚,但也嚴格按照輩分定“稱謂”,任何場合都不得亂了輩分。溫、安家族實行族長制與長教制雙重管理體制。族長一般由溫、安二姓中德高望重者擔任,是家族中的“行政首腦”。長教一般由溫、安二姓中具有高深的伊斯蘭教經學修養的人擔任,是家族中的“精神領袖”。

第四,獨特的風俗習慣。溫、安家族是具有南洋血統的中國穆斯林,這就決定了其習俗文化的獨特性,即深受中國回族習俗文化的影響,又打上了南洋穆斯林文化及魯西北地域文化的雙重烙印。如在衣食住行方面,深受魯北迴俗的影響。

結語:

自中菲建交30多年以來,菲律賓駐華使節、蘇祿王室成員、菲律賓蘇祿省官員及菲律賓遊客多次來德州,瞻仰蘇祿王墓,拜望蘇祿王后裔。同時溫、安家族的主要成員也前往菲律賓進行尋根之旅,受到了菲律賓總統、外長的接見,也得到了蘇祿王室成員和菲律賓人民的熱情接待。這些互訪,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菲律賓及德州與菲律賓蘇祿省的友好往來。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小武說史


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同時,這個墓葬還埋葬著東王的王妃葛木寧,還有東王的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以及他們的後人。

說起這個墓葬,就不得不說大明鄭和七下西洋,而對於下西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弘揚明朝國威,一種是尋找建文帝(個人偏向於尋找建文帝,畢竟永樂大帝是通過兵變奪來的皇位,不是傳位於此)。鄭和七下西洋,大體採訪了30多個國家,《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下西洋讓一些異域小國瞭解到明帝國的繁榮富強,有的國家派使節來朝拜,而有的國王乾脆攜家帶口來一睹風采其中就有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同時期還有西王,桐王,他們皆是菲律賓群島上的一些小國家蘇祿國的王,來訪的大概有5.6十個王,來了以後朱棣好吃好待,臨走還送珍寶,有的人來了乾脆就不走了,而有的人眷戀故土就回去了。

蘇祿國的三個王臨走的時候,由於長途跋涉,東王就生病了。雖然也盡力醫治,但是走到了德州,東王病逝了。想來想去,西王和桐王怕消息傳回去後,國內大亂,於是急忙帶著東王的大兒子回去繼位。而留下東王妃和東王的其他兩個兒子給東王處理後事,而王逝世後準的有人守墓吧,所以留下來的就和當地人結婚,融為一體了,這也就造就了這個景區周圍好幾個回民村。

如若有幫助,謝謝採納。




戈渣


山東德州真的有“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周圍是幾個回民村。同時,這個墓葬還埋葬著東王的王妃葛木寧,還有東王的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以及他們的後人。

說到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就繞不開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在朱棣時期,明永樂年間到宣德年間的,共計七次的海上遠航活動。首航開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第七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前後時間長達28年。

鄭和和他的船隊到達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諸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大體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

鄭和下西洋的起因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宣揚明朝的國威,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歷史漫談君覺得或者是兼而有之。此時,明朝航海技術日益成熟,且明朝國力漸盛,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發展貿易,把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帶到國外,而帶回當時中國自己不能生產的香料等。

因為鄭和下西洋,讓一些國家瞭解了明朝的繁盛,並且有的國王攜家帶口想來一睹大明的風采。而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當時生活在距今五百多年前,是菲律賓群島上的一個小國家。與東王同時存在的,還有西王和桐王。

於是,東王、西王和桐王都帶著家眷來大明朝長見識了。而在朱棣時期據統計有五六十多個國王來參拜。因為他們來了之後,朱棣都是好吃好喝的待承著,臨走還送一些珍寶。所以,一傳十,十傳百,誰也喜歡來了。而且,有的人來了,還長久地住下了,不想走了。但絕大多數還是戀著故鄉,回去了。

蘇祿國的三個王臨走的時候,由於長途跋涉,東王就生病了。雖然也盡力醫治,但是走到了德州,東王病逝了。想來想去,西王和桐王怕消息傳回去後,國內大亂,於是急忙帶著東王的大兒子回去繼位。而留下東王妃和東王的其他兩個兒子給東王處理後事。

處理完東王的後事後,還得守墓,所以這些人就不回去了,就與當地人融合在一起,繁衍生息。慢慢的,就形成了幾個回民的村子,因為他們是信奉蘭教的。而後來東王的次子溫哈剌和三子安都魯的後人就各自取了他們名字中的第一個字“溫”和“安”當作自己的姓氏。所以,當地很多溫姓和安姓的人都是東王的兩個兒子的後裔。

近代,曾經東王管轄的地方——菲律賓蘇祿省,還派人去山東德州參拜過東王墓。菲律賓總統倒是沒有來參拜過,估計是級別還不到吧,但菲律賓總統認為東王墓是中菲傳統友誼的象徵。菲律賓大使訪華的時候,曾經多次來到此地。

1986年,菲律賓和中國合拍了一個電影——《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展現的正是數百年來兩國的友誼與感人的故事,成就了佳話。

2017年,在德州還舉辦了“東王訪明六百週年”慶典活動,這次祭拜活動參加的人中,有很多都是東王的後裔,還有一些人是專門從菲律賓趕過來的呢!

總之,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就是明朝與當時的蘇祿國友誼的象徵,是一座兩國之間交流的見證與豐碑。


福子說歷史


元朝時中華混一,疆域空前龐大。由於元朝統治者的重商主義,草原絲綢之路、海洋絲綢之路方便之門大開,成為中國歷史上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時期之一。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人往返於海上,泉州、福州、廣州等地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城市。中國人也由此瞭解到了化外之地的眾多國家和生民,忽必烈還曾經想遠征爪哇國(這可能是忽必烈想消耗掉南宋的大量降軍所想出來的主意),後來因為征討越南不利而沒有成行。

(元朝泉州港)

元朝滅亡後,中華對外貿易之門已經打開,中國人的視野開始走向國際,其中代表性的動作即是鄭和下西洋。由於元朝是異族統治,到明朝開國時,中華傳統的朝貢秩序已經支離破碎,明成祖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他自然希望能夠萬國來朝,成就他的一番盛世。所以鄭和下西洋也就不惜血本,到處撒金和布武。如此恩威相濟,那些東南亞的小國自然視鄭和船隊為天國上使,紛紛遣使來華。

據統計,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間,來自亞洲、非洲的國家使節來華絡繹不絕,共有318次之多,平均每年15次。這其中,東南亞的國家最頻繁、最熱心,浡泥、滿剌加、蘇祿、麻剌國等先後有十多位國王親自率家屬和大臣來華朝見。自視甚高的明成祖,興致勃勃地在京郊舉行了盛大的軍事演習,赫赫軍威嚇的各地使者不敢心生怠慢之心。朱棣又厚往薄來,使得海外諸國或為抱大腿,或為貿易求利紛紛來華朝貢。朱棣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自然也是樂此不疲。

菲律賓蘇祿國王就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來到的中國。在此之前,蘇祿國的鄰居渤泥國的國王在1408年攜王后、王子一行150多人,泛海來訪,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渤泥國王在南京遊覽月餘,終因不幸染病,雖經御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南京。明成祖遵其遺囑"希望體魄託葬中華",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群主。

到了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東王和西王、峒王妻率家屬、隨從三百多人來到北京,呆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由於這次來訪是難得的三王一起來朝,朱棣很熱情地接見、賜封和接待,從福建泉州上岸開始,就著有司部門沿途接待,在南京還有禮部侍郎親自迎接。然後從京杭運河由鄭和親自護送到北京,面見皇帝。這規格相當之高!

(蘇祿東王像)

這一路到了北京來,蘇祿國東王謙遜有禮(那自然不過,這一路所看到的可都是中華勝景,他哪裡敢心生怠慢?),朱棣也是熱情滿滿。當蘇祿東王請求賜予章服時,朱棣也很豪氣,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還贈送了三國“各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這就是皇帝敕封蘇祿國是明朝屬國了。

27天之後,這一行人開始了返程。車隊到了山東德州,蘇祿東王竟然一病不起,病逝了。飛馬快報給北京,朱棣大為哀痛,著有司厚葬這位慕華來朝的國王,並且下了詔命給蘇祿國東王長子,令他回國繼承王位,其次子、三子及東王妃可以留下守墓。有明一朝,東王的後裔一直都居住在東王墓邊上,生齒日繁,聚落成村。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法統,也延續了對蘇祿國東王墓的保護政策。到了雍正時,東王后裔向朝廷打報告,希望能夠入籍中華。雍正皇帝同意了這個申請,以安、溫兩姓入籍。回國繼承王位的長子一脈,則一直傳承王位至乾隆時,西班牙人開始入侵。國難思強援,他們就開始想起來祖上曾經攀上過中國這個強鄰,因此派遣使者前來會見東王后裔,並且順勢來到北京,進行朝貢,並且提出申請,希望能夠納入中國版圖。當時的乾隆皇帝只要點頭同意,這個在菲律賓西南部的群島國家就成了中國固定國土了。

可是乾隆皇帝的批覆意見是這樣的,“蘇祿國傾心向化,其國之土地人民即在統御照臨之內,毋庸復行齎送圖冊。”意思是,你們既然已經光榮地成為我大中華的屬國了,就不需要再搞這些虛文縟節了!於是,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被委婉地否決了。蘇祿國此後同西方殖民者進行了不屈的鬥爭,最終敗下陣來,在1915年與美國簽訂了協議,放棄了世俗權力,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併入了美國的菲律賓殖民地的摩洛省。

在中國的蘇祿國東王后裔,至今則傳承了21代,在山東、天津都有東王后裔生活。在2018年,菲律賓的東王長支後裔還曾來到中華祭祖,在國內的東王兩支後裔有60多人參加的祭祖儀式,現場還仿照中國祖制,修了譜牒。自此,東王墓就成為中菲友好交往的見證,也成為中華禮儀文化傳播的象徵之一,被列入國務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我看過一部電影,名叫《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蘇祿國就是明代時的菲律賓,電影描寫的跟600多年前中國和菲律賓兩國之間一段歷史有關,而從這段歷史裡,其實也可以折射出菲律賓這個地區在最近這600多年所經歷過的滄海桑田式的變化。蘇祿東王為何死在了中國?

鄭和七下西洋始於永樂三年(1405),駐錨之地有一蘇祿國,位於今菲律賓西南部的蘇祿群島之上。見識了鄭和的強大艦隊之後,決意與明王朝建立朝貢關係。

永樂十五年(1417),由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率領,組成了東王、西王、峒王為首的340多人的友好使團,遠渡重洋,從福建泉州上岸,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此時的北京,稱為皇上的“行在”,遷都是四年以後的事)。三王此行,攜帶了許多珍奇特產,向大明皇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朱棣見東王“恭順特達,聰明溫厚”,以國賓禮隆重接待,並封東王為蘇祿國國王,“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明史》卷三二五)蘇祿使團在華逗留27天,三王辭歸時,朱棣又慷慨賞賜,蘇祿國王十分感動,決心與中國世代友好。

當年9月13日,蘇祿使團從大運河乘舟南歸,船隊到達德州以北,東王突患急症,不幸殞歿。訃告到京,明成祖當即“遣官賜祭、命有司營墳、葬以王禮”,並以東道國皇帝身份,對東王家屬表示慰問,封東王長子都馬含為蘇祿國東王,隨西王、峒王一起回國繼位,並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中國,居喪3年。第二年,明政府按親王規格在德州北郊為東王修建陵墓。明成祖併為之親撰碑文,讚賞東王“邈居海嶠,心慕朝廷”,“聰明特達,超出等倫”;肯定東王“航漲海,汛鯨波,不憚數萬裡之遙”的訪華行程;高度評價其訪華成果,“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於後人,名聲昭於史冊,永世而不磨”;並對東王的逝世表達“不勝悼痛”。

而留在中國守護巴都葛王陵的蘇祿王族後裔在中國一直生活到了今天,而在公元1731年,巴都葛的八代孫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雍正皇帝批准,其後人分別改姓溫和安,成為了中國人。不過他們與蘇祿群島地區蘇祿王室的聯繫卻一直保持著,而蘇祿王室後來也曾專門派一些要員來到德州朝拜其祖先的陵墓。

這也是古代中國邦交歷史的見證。


火炎焱燚鑫鑫鑫


古蘇祿國位於今菲律賓西南部的蘇祿群島,與北婆羅洲(沙巴)東海岸相隔。史料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的中國就與菲律賓人有來往,到唐、宋、元時期在經貿文化方面的交往已經很頻繁。

明朝建立後,積極推行“宣德化而柔遠人”的睦鄰政策,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進行友好往來和文化貿易。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船隊到達蘇祿,大明船隊的威武、貿易物資的豐富給蘇祿統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產生了強烈與明朝通好的願望。尤其是與蘇祿接壤的周遍島國呂宋、爪哇、勃泥等與明交好帶來的強大國勢強烈的震撼了蘇祿。

公元1417年,蘇祿國的東王叭都葛·巴達剌率領該國幾乎所有貴族一同來中國朝拜,其中包括當時在蘇祿國地位同樣非常重要的西王和峒王。

這個使團規模高達340人,是整個明朝所接待過的規模最大的外國使團之一,這讓當時有志成為四海共主的永樂大帝朱棣龍顏大悅,對其也給予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朱棣本人及太子分別設國宴宴請,並請他們在北京周邊進行了27天的參訪,甚至請他們登上了長城。朱棣還加封領頭來華的東王巴都葛為蘇祿國王,為其在蘇祿國的領導地位進行了加持。

但不幸的是,船隊沿金杭大運河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染病,於1417年9月13日去世。同時因為其去世地點離蘇祿國距離遙遠,很難將其遺體遠回,消息傳回明廷後,朱棣異常悲痛,派禮部郎中陳世啟攜祭文赴德州,下旨“擇地以王禮厚葬”,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賜諡號“恭定”。因此其遺體就近在德州進行了安葬,之後巴都葛的長子回國繼承王位,其次子和三子家族則留在了中國,為其守陵。第二年,朱棣親自為東王墓題寫了碑文,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御製蘇祿國東王碑”

而留在中國守護巴都葛王陵的蘇祿王族後裔在中國一直生活到了今天,而在公元1731年,巴都葛的八代孫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雍正皇帝批准,其後人分別改姓溫和安,成為了中國人。不過他們與蘇祿群島地區蘇祿王室的聯繫卻一直保持著,而蘇祿王室後來也曾專門派一些要員來到德州朝拜其祖先的陵墓。








古今次位面


山東德州有座菲律賓國王墓,它坐落於德州城區西北部,北陵橋正北的北營村。這是我國境內僅有的兩座外國君主陵墓之一,墓中埋葬的是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另一座是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的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墓(浡泥國就是現在的文萊)。蘇祿國王墓是中國唯一的駐有外國王室後裔守陵村落的異邦王陵,安葬著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兩位王子。

那麼作為一個外國國王怎麼就埋葬在了中國的地盤上了呢?這得從明朝永樂年間說起。古蘇祿國位於現在菲律賓群島南部的蘇祿群島,信奉伊斯蘭教。

“國王有三,日東王、西王、桐王,惟東王為尊”。

遠在唐宋時期,蘇祿國就已經和我國素有貿易往來。到明朝永樂年間,對外開放盛極一時,和蘇祿國的交往就更加頻繁密切了,永樂七年,鄭和率領的船隊到達了蘇祿,極力宣揚大明朝的國威,邀請蘇祿國王使臣到中國來訪問。

堂堂大明王朝既然盛情相邀,蘇祿國必然禮尚往來,永樂十五年,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率領由340人組成的大型代表團回訪明朝。這次訪問盛況空前,

“空國來歸,鱗次闕下”。使團沿著京杭大運河,歷經兩個月的時間,在當年八月抵達明朝首都北京,嚮明廷進獻了金縷表文、梅花腦、蘇木、珍珠寶石、胡椒玳瑁等物品。永樂皇帝朱棣一看外邦前來朝貢,自然非常高興,親自設宴款待蘇祿三王,並賜“印浩、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這蘇祿國就成了大明王朝的藩屬國了。

在朱棣的盛情相邀之下,使團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天才啟程回國。臨行前,朱棣又一次御賜金銀珠寶、絲綢錦緞無數,並派遣司禮太監一路護送。

當使團滿載大明御賜寶物沿著京杭運河走到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突患急病,不幸病逝。

朱棣聞訊後,異常悲痛,派禮部郎中陳世啟攜祭文赴德州,下旨“擇地以王禮厚葬”,賜諡號“恭定”,所以這座墓稱為蘇祿恭定王墓。次年,朱棣親自為東王墓題寫碑文 “御製蘇祿國東王碑”。

葬禮結束後,其東王長子都馬含遵照朱棣的諭旨,“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用綏蕃服,今特封爾為蘇祿東王,以繼爾父之志”,隨同西王、哃王回國繼承了王位。其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及王妃葛木寧等10 人則留下來守墓。守孝期滿後,這些人並未回到蘇祿國內,朱棣對他們也是照顧有加,“恩賜十二連城,祭田三頃三十八畝,永不起科”,每月發放白銀糧米。為尊重和照顧東王后裔的習俗,專門遷來3戶回民以供他們役使和通婚。明宣德以後在陵墓西南墓道西側建清真寺。東王妃葛木寧和兩位王子去世後,也分被別葬在東王墓地兩側。

蘇祿國東王的後裔主要有溫姓和安姓兩支,到清雍正年間,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向朝廷提出加入中國國籍,不久清廷允許批准東王后裔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蘇祿東王墓經歷了幾次水災、戰亂後受到一些毀壞,新中國建立後對其進行了修繕。自蘇祿東王去世至今,其後裔在中國守陵定居已經傳到20多代,他們至今他們仍以溫、安二字為姓,因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他們被劃歸為回族。現在大部分聚居北營村,世代守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