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新疆伊犁, 這裡有著"塞外江南""中亞溼島"的美稱,擁有最美草原榜中的伊犁草原,

全國電影觀眾熟悉的霍爾果斯也在這裡。此外,伊犁河谷還是世界薰衣草三大種植基地之一。晚清時期,伊犁曾經被沙俄吞併,險些成為域外之地。如果沒有了伊犁,想必我們今天將看不到讓人流連忘返的果子溝,還有熟悉牛奶品牌。

乾隆年間,清政府消滅了蒙古準噶爾部,將伊犁納入中國版圖,遠離中國千年之久的伊犁重新回到祖國。但是1864年,新疆出現了動亂,中亞的浩罕汗國勢力趁虛而出,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偽政權。同時沙俄出兵伊犁,足足將伊犁佔領了11年之久。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清政府將浩罕汗國勢力剿滅後,在新疆設立行省。沙俄侵佔伊犁,原本是“代管”之名, 俄國公使聲稱:“俄國並無久佔之,意,只以中國回亂未靖,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後,即當交還” 。當清政府收復了新疆,但是沙俄卻耍無賴,武力恫嚇清政府。之前清政府因為《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44萬平方公里的外西北土地,其中包括伊犁河谷下游地區,但是此刻卻不在伊犁再次讓步。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晚清時期,清政府對沙俄的邊界談判中屢次失地,但這次卻決定要熊口奪地,寧願開戰也不放棄伊犁,可見其重要性。

一、伊犁地理位置關鍵。

咸豐年間之前,伊犁位於新疆中間的位置。這裡東、南、北三面環山,南有哈克他烏山和那拉提山,北面有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中部還有烏孫山、阿吾拉勒山等橫亙,總體構成了“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伊犁府志》評價伊犁:往代烏孫據此,以雄長於西域;突厥得此,以縱橫於王庭;唐置都護府,回鶻朝貢;準噶爾得主此地,恃其木草之盛,昌其牛馬之牲,天山南北,瀚海東西,直至任其橫行暴掠而無敵;豈非得地利之形勝哉。.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從伊犁出發,可北援新疆北部、蒙古,確保內地安穩;南可把控整個南疆,確保萬無一失;向西居高臨下,可以扼守邊疆,防止沙俄勢力進一步滲透新疆、內地。假如伊犁一旦有失,整個新疆南北將無法相互策應,徹底失去依託,沙俄可以長驅直入,分而佔之。新疆出現危機,那麼當時的外蒙、甘肅、陝西將永無寧日。


二、伊犁政治地位重要。

乾隆年間,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這裡建了惠遠、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塔爾奇九個城,統稱為"伊犁九城"。而且伊犁在清朝時期一直是新疆的行政中心,伊犁將軍在此管轄著新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為了強化控制伊犁,清王朝還遷徙了大量東北少數民族在這裡屯田守邊,其中有滿族、蒙古 、索倫等。如果失去了伊犁,他們將沒有了土地和家園,無處可去。這裡東北少數民族和滿族同為一脈,這也是清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三、伊犁資源豐富

提到新疆,大多印象是茫茫的沙漠。伊犁卻是水資源非常豐富,有著中亞溼島的美稱。這裡雖然遠離海洋,但是大西洋水汽能達到於此形成降水。主要是因為中亞、東歐多是平原和丘陵,阻力很小,加之大西洋水汽經過黑海和裡海的補充,到新疆天山的迎風坡形成了充足的降水,山地年降水量高500~1000毫米。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同時伊犁地區半封閉的地形,北可抵禦來自西伯利亞的乾冷氣流,東可抗拒來自哈密、吐魯番等盆地的乾熱,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風沙的入侵,整個伊犁氣候溫和溼潤。這裡降水豐富,伊犁河徑流量達到228億立方米,竟接近黃河的一半。河谷的平原地帶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伊犁河谷一直有糧倉之稱。嘉慶年間,伊犁不僅僅可以實現守邊自足,還能囤積餘糧,以備災荒。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伊犁河谷


因此,伊犁對清政府來說,是絕對不可以割讓的。此時沙俄剛結束土耳其戰爭,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在左宗棠的軍事力量支持下,清政府先派大臣崇厚,結果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中國割讓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伊犁城三面被圍。後來清政府又派曾紀澤出使沙俄,經過半年多的外交拉鋸戰,終於達成《中俄改訂條約》:其中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面積達2萬餘平方公里,但是賠款增至8百萬盧布。

晚清高光時刻:迫使俄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曾紀澤

當時英國駐俄國公使稱讚:“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最終沙俄還是藉口條約中涉及中俄塔城邊界,所謂“不合宜”和“現管之界”,迫使清政府又割去塔城、喀什以西六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共計7萬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