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圍困時,被圍軍隊個別人有沒有鑽出包圍圈的可能?

小行星童星交流會


當一支人數佔據優勢的軍隊,包圍實力較弱的一支軍隊的時候,被包圍的一方往往無法突圍逃走,只能選擇向敵人投降,或者被敵人就地消滅。雖然被包圍一方的主力部隊無法突圍逃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被包圍的部隊中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包圍圈。不管是再嚴密的包圍圈,也都有防禦鬆懈的地方,一萬個人一千個人無法突圍出去,不代表一兩個人不能突圍出去。

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有過很多經典的突圍戰例。在楚漢之爭時期,劉邦被項羽包圍在了滎陽城,眼看滎陽的糧草已經用盡,援兵卻還沒有到達。為了能夠逃出滎陽,劉邦讓紀信扮作自己的模樣假裝投降,同時讓數千名婦女扮成軍人從東門跑出去,將楚軍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東門。隨後劉邦在幾名心腹的掩護下,從西門鑽出了楚軍的包圍圈,等到項羽知道真相後,劉邦已經逃出了滎陽。

蘇德戰爭前期,德國發動了基輔戰役,將數十萬蘇聯軍隊包圍在了基輔。赫魯曉夫和鐵木辛哥負責指揮基輔地區的蘇軍作戰,由於二戰前期德軍的準備更加充分,作戰能力更加強悍,蘇聯軍隊很快便在基輔一敗塗地。在蘇聯軍隊戰敗之前,赫魯曉夫和鐵木辛哥帶領著少數軍隊鑽出了包圍圈,整個基輔戰役有六十多萬蘇聯軍隊被俘虜,只有15000人逃出了包圍圈。

從劉邦和赫魯曉夫突圍的事例不難看出,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即使一方已經完全被敵人包圍,一些高級人員仍然能夠帶著少量部隊突圍逃走。畢竟包圍圈不是鐵板一塊,其中總會有一定的疏漏,而被包圍一方往往都熟悉交戰地點的地形條件。只要他們能夠摸清敵人的大致佈防,再帶著少量部隊偷偷的突圍,就有很大的幾率能夠逃出包圍圈。


軍武小咖


黃維第12兵團在淮海戰場的雙堆集被全殲後,該兵團很快於1949年5月在江西重建,甚至連第18軍和第10軍的番號也得以恢復,重建的基礎是什麼呢?還不就是因為兵團副司令胡璉在從包圍圈逃了出去,不僅如此,其實漏網之魚還包括第18軍第18師師長尹俊,以及第12兵團的3000多官兵,所以這不僅僅是“個別人”的問題。

(劉峙劇照)

不妨細算一下,第12兵團從安徽蒙城向淮海戰場開進時,共有官兵12萬餘人(欠一個師,也被殲滅),但是我中原野戰軍的戰報顯示,雙堆集戰役共俘虜第12兵團官兵46000餘人、斃傷46000餘人,起義5500餘人、投誠3300餘人,粗略計算消滅敵人的總數只有105000人。因此去掉失蹤人員和存在的空額,確實有幾千人漏網,這也是大兵團大地域作戰中難免出現的情況。

1948年12月15日的夜裡,中野和華野對雙堆集的最後總攻已經開始,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副司令兼第85軍軍長吳紹周分乘三輛坦克突圍,最終黃維和吳紹周的坦克拋錨,被我軍生俘,而胡璉則一路狂奔逃了出去,一直跑到仍然在蔣軍控制下的河南信陽,轉武漢回南京。在深夜裡的黃淮大地上,再嚴密的包圍圈也會有漏洞,何況要消滅的是整整10萬大軍。



至於第12兵團的幾千漏網士兵,一部分是真的逃出去了,一部分是被俘後因為種種原因被我軍釋放的,因為參加解放軍是自願的,不願意的基本發放路費回老家,其中少數思想頑固者,拿著路費仍然跑到江南,最後被蔣軍收容。胡璉就是以這批官兵為基幹,去江西南城組建了“第二編練司令部”,強徵和補充大批新兵後,又拉起了兩個軍的建制,隨後改編為新的第12兵團,這一回,狐狸倒是真當上了兵團司令。

我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胡璉率部經贛南逃入廣東潮汕地區,在此地再次大肆抓丁,使第12兵團擴充到40000餘人,最終由海上撤出。期間第三野戰軍發起金廈戰役,胡璉奉命率12兵團增援金門,才釀成了大禍,否則單憑金門島上原有的李良榮第22兵團那點兵力,早就被三野28軍全殲了。其中土木系老本的第18軍建制恢復的非常徹底,連11師第31團、33團的這樣的老番號都恢復了。

(黃維兵團劇照)

除此之外,在碾莊包圍圈中,第七兵團第25軍副軍長楊廷宴也逃了出去,正是他埋的黃百韜屍體,也帶出了黃百韜死前的“三不解”,至於怎麼逃出去的到現在也沒弄清楚。而在最後的陳官莊包圍圈中,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第二兵團邱清泉斃命,但是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第十六兵團司令孫元良都逃出去了,從過程看,他們倆都是先被俘,然後在俘虜押送過程中趁亂溜掉,因為身份沒有暴露。

孫元良後來去四川又重建第十六兵團,我軍挺進大西南時該兵團在副司令的率領下起義,孫元良坐飛機逃掉了。李彌則奉命去雲南重建第8軍,這支部隊還曾經反撲過昆明起義,最後在二野部隊的追擊下出逃境外。所以這都說明,在廣袤的戰場上,個別人和部分人溜出包圍圈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胡璉的脫逃,讓三野指戰員殊為遺憾。

(杜聿明劇照)

乃至於陳官莊包圍圈裡已經是重建過後的第74軍,儘管軍長邱維達被俘,但仍然有部分官兵逃脫,並於不久以後在浙江重建該軍(第二次重建了),最後一任軍長是抗日時期第74軍第58師的步兵指揮官勞冠英(黃埔五期)。他後來因為作戰不力遭到扣押審判,在其報告中可窺第74軍重建情況的一二:

“原七十四軍徐蚌會戰後,職在元月二十日奉命恢復,於四月二十九日僅發到步槍二千三百一十枝,美式自動步槍二百一十枝,連原有步槍不足三千枝,步槍每枝配彈一百發,自動步槍一百六十發,以當時官兵人數配攜,尚有徒手兵甚多,何有多餘武器拋棄”?注意看:尚有徒手兵甚多,說明第74軍在淮海戰場上也是溜掉一批人的。

(胡璉劇照)


度度狼gg


「原創首發」機動野戰中,絕少發生真正被全殲的戰例。

孟良崮戰役結束,華野統計斃、俘74師官兵19000人,與編制不符。於是重新打掃戰場,發現彈盡糧絕坐在山坳裡的一個旅7000人,如果當時粗心,這個旅就會逃出生天。

在當時戰場環境下,國共雙方在幾十、幾百平方公里範圍的大會戰,中小型部隊要跑掉並非難事,屢屢發生。
圖為濟南戰役時北上


徐州的國軍主力。

下面我們來看看解放戰爭中的幾個真實戰例: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黃百韜第7兵團共10萬餘人從新安鎮撤往碾莊,碾莊有既設國防工事,方圓10餘里,與徐州直線距離為100裡,華野在徐州與碾莊之間建立了阻援陣地。

上圖表明,自徐州郊區至大許家已經成為巨大戰場,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大許家至碾莊為10裡)雙方犬牙交錯,約有70餘萬部隊在此作戰。

碾莊作戰是典型的村落爭奪戰,雙方重兵都圍繞在一個個村落內外,村與村之間的區域存在很多無人關注的盲點。危急時刻,黃百韜與楊宴庭等率衛隊從村落間盲點區域往外跑。

後來負傷的黃百韜不願再走,拔槍自盡。楊宴庭與衛士埋了黃百韜後逃了出來,遇到徐州救援部隊而脫險。

戰後華野戰報統計,共斃、傷、俘第7兵團官兵近10萬人,比編制少了數千人。這些人多為乘夜色和混亂中脫離戰場的。

雙堆集戰役最後階段,司令官黃維決定突圍,與副司令胡鏈分乘兩輛坦克南逃。黃維因坦克熄火而被俘;胡鏈一路狂奔,坦克油盡後繼續步行,遇到了包圍圈外的兵團獨立騎兵旅而獲救。

更絕的是陳官莊戰役中,國軍13兵團司令官李彌反向而逃,從華野包圍圈北面逃往青島。一路上幾乎沒有受到盤查,誰也想不到他會選擇經解放區逃跑。
解放軍押解國軍俘虜,雙方軍服幾乎沒有明顯區別。

為何在大型合圍戰中,不能做到全殲對方?

普通人對合圍戰的理解:攻方將守方團團圍住、水洩不通,這種戰術只能發生在小型戰鬥裡。對於戰役規模的合圍戰,是切斷對方主要退路、補給及援軍聯繫。

蘇德戰場的基輔合圍戰,中央集團軍群先遣戰鬥群與南方集團軍群在蘇軍後方會師,即宣告基輔合圍圈形成。雙方的突圍與反突圍作戰,僅發生在幾個關鍵點,其餘為分割殲滅戰。

當蘇軍不能有效突破德軍防禦,打通補給與救援道路,就註定了被圍殲結局。同時在數千平方公里的戰場上,有不少蘇軍在包圍圈薄弱環節突了出去。

同樣,解放戰爭的大型野戰中,交戰雙方都有廣泛的穿越對方陣地、脫離戰場的案例,箇中原因如下:

一是戰場面積過大,雙方部隊呈環形接觸或縱列行進,沒有分佈在四處,會出現大量盲點與空隙。一方容易從田野、樹林、溪澗和戰鬥縫隙逃脫。

二是雙方衣服、武器、語言相同,尤其軍服只相差有無帽徽和領章,很難識別,夜晚尤甚。逃離戰場遇到關卡、對方後續部隊時,比較容易矇混過關。

三是大型作戰時對戰鬥目的非常清晰,如攻佔陣地、圍殲主力等,對於小股部隊逃脫並不會很在意。有時候適當放鬆缺口,使敵方放棄抵抗意志,以免困獸尤鬥。

國軍處於進攻和堅守時,是有相當戰鬥力的。很多部隊是崩潰在撤退之時:大家爭先恐後逃命,幾乎完全失去戰鬥力。如黃百韜西渡運河,強大的7兵團損失了近一半兵力。

第四,機動野戰中,戰場變化很快,沒有時間從容打掃戰場,就要轉進或者投入下一場戰鬥。在執行作戰任務的部隊,看見小股逃散敵軍,常常會視而不見。

第五,由於大多數士兵都是農民,當兵只是為了吃糧或者是被抓丁,一旦戰事激烈,很多人就會藉機逃跑(開小差),離家鄉越近逃跑概率越高。這種借夜色、地形逃跑,難以抓捕。

即使古今中外的圍城戰,也做不到圍死,要跑出去不難。

小說中的古代圍城戰,經常描述派一員猛將夜晚突出敵營,跑去搬救兵的故事,其實這大可不必,派個普通信使就能實現,因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攻方即使數倍、十倍於守方,夜晚也不敢在城下紮營,至少要十里開外。萬一守軍反攻、夜襲,攻方因沒有預警時間,會導致大潰。

二是攻方不可能將兵力分散,將城市完全包圍,這樣攻方就完全失去戰鬥和機動能力。如同三國時夷陵之戰,“連營七十里,安能拒敵焉”。

攻方只能結成幾個大營作為出發陣地,至於大營間的空曠地帶,只能派出斥候、巡路部隊遊動。守方信使憑藉對地形、道路的熟悉,很容易跑出去。

戰場後方,交戰雙方都會設置收容所,用以收集打散的官兵。

大型作戰中,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如果通訊不暢、交通切斷,小型部隊經常得不到最新的作戰指令,以及迷失道路。這種時候容易失散,只能依靠自己判斷方向,與主力匯合。

所以交戰雙方都會在卡點、路口設置收容所,幫助失散、撤離的部隊聯絡主力,指出行進方向和最新集結點。

淮海戰役後,由於國軍已無力堅守江淮,徐州序列各兵團在長江以南設置收容所,收攏、集結敗退官兵,並以這些敗退官兵為基礎重建部隊。


菸酒閣大學士


在歷史上,陷入多層重圍,還能奇蹟般的突圍和鑽出包圍圈的例子有很多,有的將領在突圍過程中甚至差點拿下包圍軍團的主將。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基輔會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蘇軍損失二十萬精銳,被俘虜六十萬人。當時蘇軍將領庫茲涅佐夫也在包圍圈內,當時他帶領部隊突圍,連續攻克了德國三四道防線。等德軍士兵把消息告知德軍主將古德里安時,庫茲涅佐夫的突圍部隊已經衝到了距離古德里安指揮部500米的位置。古德里安得知後十分震驚,但當時蘇軍並不知道古德里安在這附近。德軍派更多兵力圍堵,庫茲涅佐夫還是衝了出去。

太平天國時期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圍困南京,太平軍突圍。曾國藩當時把指揮部安排在山谷裡,用意就是隱蔽不被敵人發現,出其不意。結果沒想到李秀成的太平軍突圍部隊正朝這個區域快速突破,恰巧清軍發現得早,否則曾國藩必被太平軍所擒。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曾在鐵桶陣中找到了突圍機會,總的來說,戰場範圍越大,參與的兵團越多,往往漏洞也越多。只要突圍的部隊運氣足夠好,在迂迴穿插之中,就神奇般的衝出了重火力密佈的多道防線。

還有一種情況,包圍軍團已經嚴密佈置了各種防線和口袋,幾乎可以說是“一隻鳥都飛不出去”,然而還是讓敵人給跑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炮兵和步兵協同不夠默契,炮兵完成了火力壓制,需要步兵踩著步點上去縮小包圍圈了。結果衝上去遲了,步兵上去的太慢,反而給了對手反擊突圍的空間。上去太早,又容易誤傷自己人。

尤其是在多個兵種,多個師級單位互相配合的情況下,一旦哪個位置反應遲鈍,或者對形勢判斷不清晰,就可能被對手突圍。相反,針對小區域的小規模人數作戰,有時候反而還能包圍得比較緊,所以說戰場形勢千變萬化,突圍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多的。


兵說


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咋們不論是看電視,還是看歷史。自古至今從敵人的包圍圈中逃出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盛舉。這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總不會趕盡殺絕的。為了說明這個事實,我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優酷上看過的一部記錄片《悲壯的梯子溝突圍戰》。之所以要舉這個例子。是有幾個原因。1.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日本鬼子的殘暴。2.就是我個人覺得很感動,很悲壯。3.就是讓大家覺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描述的可能不夠生動。望大家原諒。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部前蘇聯的電影,講述的是蘇聯5位漂亮的女戰士,壯烈犧牲的故事。也許大家很少知道中國也有,而且不只是5個,而是150個。這就是白求恩學校的150多名女學生,她們都是些十六,七歲的小姑娘。

  • 百團大戰以後 ,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了七萬兵力,分三路向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空前的大掃蕩,企圖一舉殲滅我抗日主力。
  • 1941年10月4日,白求恩學校接到晉察冀軍區總部聶榮臻司令的指示,白求恩學校第二天全體轉移。同時命令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部隊於10月5日趕到花塔山,掩護白求恩學生轉移。在轉移的前一天晚上,白求恩學校殺了一頭豬,為了給整天吃南瓜湯,水煮白菜的學生們增加營養補充體力。為了第二天能夠很好的突圍。晚上這些天真活潑的女孩子們,唱起了歌,開了一個聯歡晚會。
  • 1945年10月5日,白求恩學校分成兩隊突圍。第一隊由校長江一禎往南突圍。第二隊由政委喻忠良帶著向西北方向轉移。
  • 下午,白求恩學校師生已經到達了花塔山,當得知白求恩學校師生已經到達了花塔山,楊成武讓三連長帶著偵查連,二連,三連掩護師生。他則帶領部隊接應狼牙山的戰士們。
花塔山山路崎嶇,上山的路很窄,有的地方只能通過一個人。經過兩三天的急行軍,戰士們到達花塔山時,以是精疲力盡。還沒顧下休息一會 ,花塔山四面就想起了槍聲,他們被包圍了。北面從銀坊過的敵人已經佔領了玉皇廟,南面的馬爾山一帶也發現了敵人,西南的川裡也冒出了敵人,東北的大良崮方向也有了敵人。敵人都向石家莊子合圍。
  • 花塔山四面都有了敵人,現在只有花塔山後涯坡的梯子溝敵人還沒有被敵人發現。可是花塔山後涯坡,高聳峭壁,都是很陡的山坡,梯子溝又非常危險,都是齊腰深的水,非常難走。
  • 在這緊急關頭,胡連長和喻政委再三考慮,只有走梯子溝一條路了。胡連長命令二連戰士留在花塔山大狙擊,掩護其他人。
  • 白求恩學校的師生和戰們從花塔山後涯坡下梯子溝,由於剛下過雨,坡又陡,時不時的聽到有人掉下山涯,花塔山上二連的戰士們正和小鬼子激戰,經過一夜激戰二連戰士們全部犧牲了。隊伍沿著梯子溝走著,突然有人報告說石家莊子,還有很多傷員還沒撤出來。胡連長只好從白求恩學校裡挑了些身體素質好些的學生去救傷員。為了掩護白求恩學校師生和傷員,胡連長命令偵查連,和三連快速搶佔梯子溝進口兩側山地。一定要頂住從玉皇廟過來的敵人,壓住梯子口,接應救援隊。
  • 石家莊子裡到處是傷員,一班,二班和白求恩學校的一些學生,忙這轉運傷員,村外響起了急促的槍聲,敵人來了,胡連長和戰士們在村口和敵人奮力拼殺,把敵人擋在村外。就在這非常緊急的時刻,後方醫院的秦護士難產,人們只好抬著她走,此時鬼子以越來越近,眼看鬼子就要追上了,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王蘊花突然從另一個方向跑了,是她把鬼子暫時引開了。秦護士也順利生產了。可只有十六歲的王蘊花確被十幾個鬼子用刺刀穿透了她的胸膛。她就這樣犧牲了。剛剛生產完的秦護士,行動極為不便,這時鬼子又追了上來,為了不連累大家,她把剛出生的孩子,交給學生們。她對學生們說:“請你們把孩子,交給他父親,我在這裡拜託你們了。”說完就跳河自盡了。
  • 梯子溝的槍聲此起彼伏,火光把黑夜照成了白晝,此時阻擊敵人的三連和偵查連在頑強的抵抗著多出他們十幾倍的敵人。白求恩學校的師生艱難的行走在梯子溝裡。張哲把王蘊花,犧牲前塞到她懷裡的小瓷缸,高高的舉過頭頂,缸子裡還有剩下的豬肉,怕沾上水。黎明時分,白求恩學校的女生和傷員走出了梯子溝,負責阻擊任務的兩個連傷亡達70%,胡連長也壯烈犧牲了。幸從下來的戰士也追了上來。此時,日軍堵住了東撤的道路。
  • 總部命令王參謀速去前沿指揮突圍,王參謀率領部隊接應和指揮狼牙山附近的部隊,他命令偵察連周隊長掩護傷員學生撤退。他們走了一天一夜,到了道士觀附近,大家又累又餓,一坐下就什麼也顧不上了,就睡著了。可是狡猾的日軍,見攻不進梯子溝便洋裝撤退,實際聯繫大隊在梯子溝東面道士觀一帶設伏。大家還渾然不知死神以向他們靠近。遠處山坡上黑洞洞的槍口以對中了這片窪地。天快亮了,同學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日軍就發動了攻擊。喻政委帶著十幾個體質好的學生衝在前面,他們靠著僅有的十幾支步槍反擊強敵,掩護著傷員和其他學生撤退。王院長,王爾鳴和左克指揮著醫務人員,救護傷員突圍,可是敵人實在是太多了,大片大片的衝了過來。這根本是擋不住的。最後200多名學生在道士觀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50名壯烈犧牲,只有50名成功突圍。

水70928


這個絕對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不光是個別人,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講究“圍城必闕”,圍城將領不光做不到不讓一個人逃出包圍圈,甚至會有意給敵軍留一條生路,用以瓦解敵軍的戰鬥意志。

所謂圍的像鐵桶一樣,連只蒼蠅都飛不出去,都是不懂軍事的軍事小說作者們自己臆想的情節。“孫子兵法”裡就有“圍師遺闕”的說法,在古代攻城的傷亡是很大的,給城裡的敵人留一條生路,也會有效減少己方的傷亡。

圍城必闕是“孫子兵法”裡記載的帶兵打仗的八原則之一: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翻譯過來就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

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這一原則歷來被古代將領所遵循,圍師必闕既是一種戰法,更是一種思維方法。其核心是:

要求人們處理事情時要掌握分寸,留有餘地,話不要說得太滿,事不要做得太絕,給對方或矛盾產生變化的空間和時間,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例如官渡之戰時,河北既定,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當時曹操下令:「城陷之後,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說道:「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為了替其開闢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那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于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曹操聽從其言,果然城池立降。於是收錄曹仁前後軍功,封都亭侯。

即使因為己方佔盡優勢,主將不遵循圍城必闕的原則,想把敵軍趕盡殺絕,這也是很難做到了,一是被圍一方不會坐以待斃,二是百密一疏,想把城圍的像鐵桶一樣永遠只是理想化的說法。

漢高祖劉邦則更是鑽空子的好手,彭城之戰,劉邦狼狽逃竄,情急之下連兒子女兒都想踹下車。滎陽之戰,劉邦被項羽大軍團團圍住,萬般無奈之下,陳平讓宮女婦人假裝士兵,找別人偽裝劉邦,劉邦則從別的地方逃跑了。

白登之戰,劉邦被冒頓單于四十萬騎兵包圍,後來又是陳平用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劉邦則在士兵的保護下逃跑。劉邦這樣的大人物在包圍之中都能逃走,更別說一般士兵要渾水摸魚逃出去了。


醉美木瀆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光是個別人能夠逃脫,還有較大規模的部隊成功突圍的範例。

1941年1月,國民黨以絕對優勢的兵力(7個師8萬餘人)包圍了正在北進途中的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發動了皖南事變。新四軍經過七天七夜的激戰,軍長葉挺被扣留,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犧牲,7000餘人被俘,仍有2000餘人突圍。第一縱隊司令員傅秋濤最終帶領11人突出重圍。

1946年6月,我中原野戰軍6萬餘人被蔣軍30餘萬人重重圍困在湖北宣化店地區。一縱一旅在皮定鈞統率下,擔負著冒充主力向東突圍的任務,實際上是準備丟卒保車,掩護主力部隊向西突圍。經過24天22場激戰,皮旅奇蹟般的成功突圍,戰前6000餘人,突圍後仍然有5000人,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愛咩咩的老羊


1、一切都有可能。

2、一是看是不是小股部隊,被包圍突圍的可能性較少。

3、若是大部隊,突圍的可能性較大,掛一漏萬,機會也是多。

4、突圍的時候,也要看地形,平原部隊被包圍,突圍的機會較少。山地部隊被包圍,突圍的可能性較大,一是居高臨下,二是地勢複雜,漏洞較多。

5、突圍的時候,也要看防禦的面積,面積越小,機會越少。面積越大,機會越大。

6、突圍的時候,也要看時機,夜晚突圍比白天相對容易一些。

7、突圍的時候,也要掌握包圍者弱點,比如部隊之間的結合部,容易穿插出去。

8、當然掩護重要人物或者主力部隊突圍,可以聲東擊西。

9、突圍的時候,小股部隊也可以喬裝打扮,混水摸魚。

10、在水面被圍,也可以潛水突圍。

總之,突圍能否成功,也要看指揮員的戰鬥決心,必勝信念,靈活的戰術應用,部隊的機動能力,現代化裝備應用,立體戰爭的配合,還有些許的運氣成份!








西京四少


當然有可能,甚至有個別部隊幾乎成建制地鑽出敵人重兵包圍圈,譬如中原突圍之役。當年為了最大限度提高軍區主力突圍生存概率,中原軍區採取了棄卒保車這一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即以皮旅一支六千人部隊的代價以掩護兩路主力四萬餘人突圍。但誰也沒想到,甘當過河卒的皮旅在完成掩護任務後竟然能在深陷數倍於己的敵人合圍圈中率先成功突圍,鑽出來的部隊有五千餘人而且也是建制保存最完整的部隊。

一九四五年底,委員長為了將楔入中原腹地而且已經對武漢重鎮已構成嚴重威脅的中原解放區拿掉,幾乎動用了所以鄂豫皖周邊的部隊,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三十萬大軍,採取第五次圍剿作戰的策略,即採用碉堡戰術穩步推進企圖將中原軍區主力剿於桐柏山區。而中原主力為了防止落入敵重兵包圍圈邊打邊向蘇皖解放區轉移,於四六年初達到豫南及鄂北交界處的宣化店,暫時跳出了包圍圈。

由於一月停戰協定的存在,中原主力部隊停止了軍事轉移行動,原地待命免得落下把柄,而這一決定為日後的慘烈的中原突圍埋下了伏筆。委員長至協議於不顧,下令劉峙逐步壓縮中原主力活動空間,於三月份把中原部隊死死被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過百公里的狹長地帶,軍區的補給線也被掐斷了。而我們也知道,三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軍區部隊包括傷員在內六萬餘人為困在人口不足四十萬人解放區內,揭不開鍋那是遲早的事。

因此,為了避免雙方進一步軍事衝突也為了中原部隊六萬大軍的安全,延安以糧食補給困難為由提出了要將中原部隊全部撤走的建議,但被否決了而且還斷了補給。後來在與軍調小組及美方的斡旋下,委員長才鬆了口同意開放了後勤補給通道,而中原部隊轉移人員則僅限於家屬及傷病人員。委員長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構建的五六千個碉堡拉了一個大網,是不可能讓煮熟的鴨子再飛了而且勢在必得,總攻時間定於七月一日,並計劃在四十八小時內推平宣化店。

而中原軍區部隊利用委員長開的通道經過復員和轉移幹部及傷病人員後,剩下的五萬餘人徹底的落入了敵三十萬大軍的合圍。雖然這五萬餘人在延安的周旋下獲得了糧食補給,以此期間也截獲了委員長欲對中原動手的大致時間,但為了嚴格遵守協定也為了拖住敵數十萬大軍以配合華北及東北行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人一步步收緊脖子上的繩索。直到六月二十一日,中原主力認為形勢所迫突圍已刻不容緩,合法轉移已經不可能不得不電報請示延安立即組織突圍,否則皖南的結局也許將會重演。

兩天過後就也是六月二十三日,延安才批准了中原軍區主力突圍事宜,但是五萬大軍要想從劉峙的三十萬大軍包圍圈中突圍並非易事。而如果按以往最擅長的集中兵力行動,這樣目標又過於太大,硬闖突圍無異於以卵擊石,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得主力突圍時以獲取更大的生存概率,才是突圍中的重中之重。當時委員長判斷出中原主力從宣化店以東突圍可能性最大,早已在此佈下重兵而且還故意留下一個缺口誘中原主力上鉤了,延用了五次圍剿中的網開一面妄想著重唱演一次湘江之歌,但這次委員長的美夢落空了。

六月二十六日,中原軍區為了使得行動更為隱蔽採取了聲東擊西之計實行了突圍行動,即以皮旅向劉峙重兵佈防的宣化店以東佯攻,以掩護和減輕軍區主力兩路大兵向西突圍,待兩大主力越過平漢路後皮旅再自行選擇決定突圍方向(典型的棄卒保車)。

經過皮旅這麼一“鬧”委員長的愛將劉峙還真上當了,誤以為中原主力會按照委員長預料既定方向突圍,因此將大量的兵力調往了東線欲阻止其逃竄,等到中原主力於六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平漢線附近時才弄清楚了其真實意圖。而牽制住劉峙大量兵力並且最後深陷重圍的皮旅,在沒有隊友的掩護下憑藉著完美的走位和頑強的戰鬥力,在三支突圍部隊中竟然率先鑽出了包圍圈,原本甘擔六千人的過河卒走出了五千人,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賽門之略


兔哥回答:一切皆有可能,從歷史上的包圍戰例來看,很少有一個不剩全部給包餃子的,總會有漏網之魚。當然了,如果是小規模作戰部隊被包圍基本上都很難逃脫了,規模越大,漏網的越多。

戰場上的包圍戰,是一個作戰戰術,包圍戰並不單純的出現在設伏作戰戰中,機動迂迴,穿插分割,形成包圍圈,進而進行包圍戰術是大兵團機動戰術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包圍戰只所以有漏網之魚,和雙方兵力,作戰能力,地形環境有很大關係。通常包圍戰的達成需要擁有對被包圍者絕對優勢兵力,否則包圍圈就難於達成。而作戰中並不是包圍一方排著隊過篩子似的合圍,而是需要快速縮小包圍圈,是有間隙的,雖然大股人員很難集中突圍,但小股人員還是有機會的。特別是在複雜地形,城市作戰中更容易隱藏突圍。


被包圍的一方除非是不想打了,否則都會尋求突圍,歷史上突圍成功的戰例並不比包圍成功的少,和戰鬥意志有很大關係。如果包圍者的武器裝備不如被包圍者,戰鬥力也不如被包圍者,儘管人數佔優勢,也未必就能達成包圍戰的目標,很可能就被撕破包圍圈,突圍成功。突圍作戰也是一個戰術,指揮者都有學習訓練科目,反包圍作戰並不能盲目進行,瞎打誤撞,而是要有一個選擇,尋找突破口,較大規模突圍作戰還要有掩護、佯動部隊。突破口的選擇則也要考慮到地形和作戰環境,對方兵力等等因素,別等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可跑出來了,結果遇到人家的增援部隊,或者是一條死路就麻煩了。


被包圍後能否逃出來因素很多,不過單個士兵的逃脫也只能採取藏貓貓式的行動,人少容易隱蔽,但也是身單力孤,不過還是很有可能的,真正能徹底乾淨的完成包圍作戰是很難達成的,多少都會有跑掉的。不過如果是在對方的土地上被包圍,即便是能逃出包圍圈也會面臨很大的困難,當然這樣的事例是存在的。總體來說,被包圍突圍出來的並不少,特別是小股人員更容易些。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