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瓊:村民就業培訓納入日常工作

人民日報

扶貧工作不能只靠單一的產業,需要組合拳出擊。經過3年努力,我們村現在已經整村脫貧,曾經的貧困戶還開上了小汽車,生活的變化都蘊藏在他們的笑容裡。

2017年,我到託萬克麥蓋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這個村子距離國境線只有幾十公里,地處南疆阿克蘇地區深度貧困縣烏什縣,人均耕地近5畝,但土壤鹽鹼大,糧食收成始終不好。1500多人的村子,貧困人口230多人。

工作有成效,村民才認可,首先就要解決村民牽腸掛肚的問題。我帶領“訪惠聚”工作隊給村裡修了排鹼渠、防滲渠,改良土壤,建起了學校,孩子上學問題得到了解決,村民眼看著我們把事情辦到了心坎上,對我們的信任度也越來越高。

村裡要發展,還是得有產業。經過考察,我們發現黑木耳的產品附加值高,儲存方便,管理也相對簡單,比較適合作為村裡的支柱產業,同時村裡每年修剪核桃樹砍下很多樹枝,可以作為菌棒的原料,用完的菌棒還能回收還田做肥料,形成一個閉環。

開始缺乏資金,我們就試著把菌棒裝到集裝箱裡用土鍋爐加熱滅菌。試驗成功後,說服村民種黑木耳也非易事。我們找了6戶貧困戶試種,免費提供菌棒,手把手地教技術,擔心村民自己澆水掌握不好時機,又給他們安裝了自動澆水裝置,村民只需要等著黑木耳長出來後採摘晾曬,就可以賣給村辦工廠。經過4個月時間,試種的村民收入近7000元,這才帶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現在,不光我們村戶戶種黑木耳,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黑木耳產業,輻射到600多戶貧困戶。村裡成立了黑木耳產業孵化園,有先進的菌棒生產廠房,每天能生產2萬棒。我們種的黑木耳通過了綠色有機認證,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提升了一大截。現在,市場上黑木耳的量越來越多,考慮到銷路問題,我請來專家試種其他菌類,也取得了成功,這些新品種將會成為我們的替代產業。

但是扶貧工作不能只靠單一的產業,需要組合拳出擊。村民們普遍缺乏就業技能,我們就把就業培訓納入了日常工作。我們辦全封閉的培訓班,7天一期,包吃包住,一期40人,培訓內容涵蓋砌磚、挖掘機操作、麵點製作、縫紉等,村民們都搶著報名。經過我們扶持,已經有50多人開起了各類小店,月收入都在1萬元左右。

經過3年努力,我們村現在已經整村脫貧,曾經的貧困戶還開上了小汽車,生活的變化都蘊藏在他們的笑容裡。

(原載於《人民日報》2020年03月10日19 版,作者:新疆阿克蘇烏什縣託萬克麥蓋提村第一書記李科瓊,本報記者李亞楠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