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別閒著,跟我來學混凝土(2)

親,既然點進來了,就一定堅持要看到最後哈!

我今天給大家講講課,滿足一下我自己的育人慾望,哈!

今天我們學習的主題是:還是講故事。

你沒看錯,還是講故事。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波特蘭水泥的故事。

波特蘭水泥,是國外的稱呼,國內的正規說法是硅酸鹽水泥。1824年英國工程師約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h)用石灰石和粘土燒製成水泥,硬化後的顏色與英格蘭島上波特蘭地方用於建築的石頭相似,因此,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


1756年,英國海峽群島上的一座燈塔,突然失火燒燬了。這真要命,要知道這可是英吉利海峽南端最重要的燈塔,沒有了它,要影響無數船隻的航行。英國政府命令工程師史密頓用最快的速度重建這座燈塔。

史密頓立即通知將石灰石運往燈塔所在的小島,以便燒成石灰後將島上產的石頭黏合起來重砌燈塔。由於史密頓多次完成過類似的工程,對如期完成重建任務充滿信心。

兩星期後,石灰石運到了,史密頓興沖沖地趕到卸料碼頭。當他見到這些越山跨海送來的石灰石時,不由失聲驚叫起來:“真倒黴,這石頭怎麼是帶有黑色的?它混有太多的土質,用這種次品原料建造高標準的燈塔,不是開玩笑嗎?”可是,時間已不允許他再調運優質石灰石了,史密頓只好將就著用這些劣質原料進行燒製。

不料,史密頓卻因禍得福。用這批石灰石燒出來的石灰,性能居然好得出奇,將石塊黏結得從來沒有過的結實。當監工官員將這出人意料的結果通知史密頓時,他驚喜得跳了起來。隨即他又冷靜下來,“這石灰中有名堂,要查一查。”史密頓馬上對這些石灰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這些石灰的確不純,其中竟含有多達約20%的黏土。

在家隔離別閒著,跟我來學混凝土(2)

“看來,正是這些被視為雜質的黏土起了好的作用。”史密頓後來就有意識地把黏土同石灰石適當地配合加以煅燒,這種石灰性能果然理想。史密頓高高興興地對人講了他的經驗。

史密頓的做法很快傳遍歐洲各國,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人們仿效此法去煅燒也都獲得了成功。1820年前後,俄國建築師契利耶夫在莫斯科地區從事建築施工時,就用這種方法燒石灰,造了好些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用它來修復克里姆林宮的牆垣。

“能不能使它的性能更好一些呢?”一位名叫亞斯普丁的英國工匠企圖對史密頓的發明進行改進。他聯想到古羅馬人為增強石灰的黏結力,曾在石灰中加入火山灰的做法,因而產生了新的想法:火山灰是岩石高溫熔燒後的產物,那麼,把陶器、磚瓦的屑片磨成細粉,是不是也跟火山灰差不多呢?

亞斯普丁試了一下,效果果然不錯。後來他又由此想到,煤高溫燃燒後的煤渣、鍊鐵高爐裡流出的經高溫冶煉的礦渣可能也有類似的功能,經試驗也證實了他的想法是對的。

1824年,亞斯普丁在反覆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石灰、黏土、礦渣等各種原料之間的比例以及生產這種混合料的方法。亞斯普丁為他的這項發明申請了專利,用這項專利生產出來的便是今天被我們稱為“水泥”的建築材料。由於亞斯普丁的水泥在硬結後的顏色和強度,都和當時英國波特蘭島上所產的石材差不多,所以人們就稱它為“波特蘭水泥”。

“波特蘭水泥”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應用,是建造了穿越泰晤士河河底的隧道。爾後,它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廣開來,法國和德國分別在1840年和1855年建設了水泥製造廠。

水泥已成為現代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資了。


為啥要講個故事呢?

因為,這個事太TM重要了,沒有他就沒有現代建築業啊。


親,現在是最後一行了,親,請動手收個藏!一定要動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