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變量」:探尋城市中那股被忽視的力量


聽見「變量」:探尋城市中那股被忽視的力量


各位聽見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躍犇,這是聽見陪伴大家的第五期節目。繼續為大家解讀《變量》。正式開始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回顧一下上期的內容,上期的主題是新舊融合。講述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各自的強勢領域和需要向對方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富有遠見的一些傳統企業已經開始走向變革,而勢頭正盛的新興行業也在積極的擁抱傳統。新興和傳統之間的邊界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在這一期,我們要探尋的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


這股力量很好的反應在今天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上,中國最早的城市化是伴隨著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後來住房制度改革,結束了分房制度,大規模的城市基建開始了。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的城市化。政府收購農民的土地,再把它賣出去,賣地的收入就投入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房價也就水漲船高。短短三十多年,中國已經走完國外百年的道路。不過,這樣的高速度勢必會放緩腳步,一些觀察到的信號告訴我們,自上而下依賴政府力量的城市化已經無法持續。在過往的高潮時期,土地拍賣總會出現舉座皆驚的“地王”,而2018,取而代之的是土地流標現象的增加。據統計2018年1—8月,全國300個城市流標了890宗地塊。與此同時,土地成交價格上漲的速度也陡然回落。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不少房地產企業改名了。率先做出變更的是萬科,不光去掉了公司名字中的“房地產”三個字,還喊出了“活下來”這樣的口號。除萬科外,保利、龍湖、萬達等也都是這樣。地產外的市場開始進入地產商的眼中,恆大要造車,碧桂園要養豬,還要造機器人。


在特定的時期,城市可以在自上而下力量的推動下快速發展,他的鋒芒遮蔽了那股自下而上的力量,當他的速度逐漸放緩,我們才能發覺到他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要去看一個多核城市——東莞。為什麼叫他多核呢?因為他不同於傳統的城市,傳統城市的功能區都集中在核心區域,然後向四周輻射。可以想象,這種擴張是有限度的,城市的規模一旦過大,效率就必然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單核城市的問題,而在東莞這些問題都不存在。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當年的逃到香港的那批人開始回到這裡辦廠,先是開在各村的祠堂、飯堂。後來才陸續轉移到各鎮的工業園區,東莞獨具特色的行政區劃單位:沒有縣,只有市和鎮兩級建制。市的下面是鎮,各鎮自成一體。每個鎮都有一箇中心區,每個鎮上都有完善的商業配套,工業園區則分佈在鎮下面的村。在東莞,人們一直流行著一個說法:市裡面沒有鎮裡面有錢,鎮裡面沒有村裡面有錢。市裡有時候都得伸手向鄉鎮要錢。現實情況是這樣,可想而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就沒有那麼好使。


錢袋子握在手裡,說話才會有底氣。一位曾在東莞規劃局工作的朋友講過這麼一段往事,當年,他被分配到東莞規劃局工作,剛去的時候雄心勃勃,一心想著搞規劃。局裡設計了全市的規劃圖,興沖沖的找來各個鄉鎮幹部開會,給他們講未來的宏偉藍圖。有一個鎮長湊過來看了一眼,對這個規劃很不滿意,罵罵咧咧甩手走了,搞得規劃局的同志非常難堪。最後的結果是規劃不了了之,不光是這一次,他前前後後接手過十幾個規劃方案,最後基本都沒有落實下來。

等到工作的時間久了,他才明白,有沒有規劃其實並不重要。在東莞,33個鎮每個鎮都有它的特色。虎門的服裝、厚街的傢俱、大朗的毛織品、長安的模具等等等等,一切都在自然規律中有序的進行著,一個鎮挨著一個鎮,一片繁華接著一片繁華。東莞沒有中心,他們也不需要中心。


中心城市在有些地方帶來的影響並不是完全健康的,在一些城市他們成為了發展的掣肘,就像是很多不如非省會城市有活力的省會城市。廣州和深圳、南京和蘇州、濟南和青島、瀋陽和大連,是不是都是這樣?一個地區,只要有了中心,就有了邊界,邊界就會束縛你的成長。數據告訴我們這個沒有中心的東莞,蘊含著多大的力量。東莞吸引人口的實力,可以反應在城市小學生的數量變化上來。在2008-2015年這七年裡,全國小學在校人數減少了600多萬,但東莞,這幾年小學生的數量增加了近20萬。

之前的我覺得,在未來出現的超大型的城市中,密集的人口一定會讓在這裡的工作的人,居住在周邊價格和空間相對更親民的城市,更加便捷的交通讓他們的通勤時間不會太久。每天早晚都會有大量“遷徙”的潮水般的人。但哈佛的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讓我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懷疑,他的研究結論是:當城市一體化程度提高後,城際之間的人流和物流會變得更加通暢,人們的生活半徑不僅不會擴大,反而會縮小。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作為一個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你的工作、社交、娛樂、生活都可以在方圓幾公里範圍內解決,奔波在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都是為你提供服務的人。相鄰的城市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大家也就不會捨近求遠耽誤大量的時間去追求更多的機會。這樣看來,好像今天的東莞,就是未來城市的雛形。


2018,被人們議論最多的要數貿易摩擦。而談論貿易摩擦最熱鬧的地方一定是義烏。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這些年的義烏,承受的壓力不小。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原材料價格在上升、環保壓力變得更大、國內外競爭對手更多了,這次的摩擦讓這裡的境況變得更加困難。但義烏並沒有因為受到的種種打擊而敗落蕭條,儘管這裡已經不像之前那樣人頭攢動。義烏店鋪的老闆告訴我們,他們的日子不好過,但世界離不開義烏。這裡生產的大都是薄利多銷的日用品,就單論聖誕節用品,這裡就佔據了全球2/3的份額。而且在這些龐大的數字背後,這裡的人輕易的窺見了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2016年的美國大選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人們都很好奇誰將會是這個超級大國的掌舵者,而他上臺後又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最後花落誰家,人們眾說紛紜。在遙遠的東方,義烏的老闆已經預見了未來。他們觀察到生產車間接到的支持特朗普的旗子訂單整整超過了希拉里10倍。儘管當時輿論一邊倒的傾斜在希拉里這邊,但最後還是特朗普拿下了勝利,不誇張的說,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傳出的聲音,都可能在這裡聽到迴音。


儘管義烏的名號遠揚在外,但在這裡你找不到一家大型企業,在各大排行榜也鮮見義烏商人。在這裡,更多的是草根企業家。儘管受到各方的壓力,但義烏的抗風險能力令人歎服。他們不會受制於需求方,哪怕對方是最大的主顧,他們也會把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義烏之所以能夠在面對困難時實現收縮,靠的是自下而上的力量自救。努力尋求自主和獨立,不去依託外部力量為自身謀求利益。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在義烏人身上這句話恰恰要反過來說,有恆心者有恆產。在利益面前,有人動搖了,在義烏改行從事地產、金融的企業不在少數,結果死傷慘重。而在自己熟知領域深耕的企業,卻頑強的活了下來,並在發展中逐步樹立起自己堅固的護城河。義烏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終都是有恆心的人,義烏是恆心者的義烏。


我們都清楚,城市的發展只可能有兩個方向擴張,或收縮。根據清華大學副教授龍瀛的研究,2007-2016年間,中國有84個城市出現了人口收縮。出現收縮的原因可能是經濟低迷,或是資源枯竭等等,而遇到這個困難的城市所做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國外有汽車城底特律大幅增加投資,建樓、修路,吸引人口。國內有亞洲最大露天煤礦和發電廠的阜新轉向工業振興。但像他們一樣嘗試轉型的城市鮮少有成功案例,只有少數面臨收縮的城市能夠實現“精明收縮”。義烏就是這樣一個樣本,面臨困難的義烏這些年的人流量已明顯不如從前。但這座沒有圍牆的城市,本地人只有60多萬,而外地人佔了200多萬,甚至還有2萬多外國人。儘管面對壓力,他們仍時刻保持著開放和包容。義烏所經歷的收縮,不是個例,而是中國未來的城市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一旦國家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完成人口的聚集,城市就會出現收縮。除非能夠吸引足夠的移民或嬰兒出生來平衡死亡人數,日本、俄羅斯、韓國都在這個問題上備受掙扎。一些城市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就有了大量一二線城市降低落戶限制的一系列舉措,吸引人口流入。到現在,各個城市能不能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已經是關乎他們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


今天的分享,其實給出的是一個對未來城市的構想。未來的城市,將會生活著更多小範圍活動的人,周邊的配套設施能夠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自下而上的生長力量將更清晰的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每個城市都會出現多個核心,城市會更加開放和包容。人們不再需要用時間去追求“平等”,因為每個地方都是平等的。


以上就是第五期的節目,如果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能用評論、關注和我互動,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