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課本里兩個著名的小英雄。

第一個是王二小。

王二小是河北淶源縣人,本名閻富華,因為是村子裡的孩子王,又被稱為王二小。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王二小11歲就淪為了孤兒,但他堅毅而勇敢,加入了抗日兒童團。

1942年,日軍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卻發現迷了路,他們看到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便讓他帶路進村。王二小此時並沒有驚慌,他知道帶鬼子進村鄉親們肯定就遭殃了,於是便故意把日軍帶進了八路軍的包圍圈。

日軍只覺得他是一個戰戰兢兢的小屁孩,但當槍聲響起的時候才發覺上當,於是氣急敗壞殺害了王二小,小英雄犧牲的時候才13歲。

王二小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家鄉有他的紀念館和紀念碑,他的故事也被寫進了課本里,至今仍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里。

第二個小英雄是賴寧,他也曾被寫進教材,以前的校園牆上有他的照片和事蹟,部分校園甚至有他的雕像。時至今日,距小英雄賴寧離世還差10天就32年了。但大家卻慢慢發現,小英雄賴寧逐漸被移出了校園,這是為什麼呢?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賴寧原名賴麟,出生於四川雅安市石棉縣。

同學們回憶:“賴寧從小就品學兼優,從小學開始,他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同時,他人緣也很好,既熱心又勇敢。”

賴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是老師眼中的好苗子。他曾在繪畫、書法等比賽中獲獎,還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進了縣重點中學——石棉中學。

最難能可貴的是,賴寧還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感。他曾寫信給當地政府要求打擊非法捕撈的行為。石棉縣當時常有火災發生,在小學的時候,賴寧就曾3次上山滅火,和同齡人不一樣的是,他做這些事從不期待被人誇獎。

他的老師後來回憶道:“直到林業部門寄表揚信到學校,我才知道了他多次去救火的事蹟。"

1988年3月13日,石棉縣海子山因電線短路發生火災,這次火災十分嚴重,一時間大火熏天,臨近的衛星電視臺和石油公司油庫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那天,賴寧寫完作業後和母親打了一聲招呼就下樓了,母親臥病在床,叮囑他別千萬亂跑。結果他一下樓,就看到遠處有火光,哪裡還管母親的囑託,立馬就飛奔火場。

賴寧和他的小夥伴們揮動著樹枝奮力滅火,縣裡的領導看到後,便強制要求用汽車把這些孩子運下山。

但賴寧哪裡肯就此放棄,他偷偷溜下車,繼續奔向火山。

最後,森林保住了,電視臺和油庫也平安無事,不到15歲的賴寧卻犧牲了。

賴寧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也獲得了嘉獎。他被授予“中國少年先鋒隊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等稱號。

賴寧的故事還被寫進了《思想品德》教科書,校園牆上出現了他的照片和事蹟,有些學校還有他的雕像。

但近年來,賴寧這個名字幾乎從校園和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是賴寧精神過時了嗎?

當然不是,賴寧精神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賴寧的事蹟足以讓人感動,他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揚的價值。

2009年9月14日,賴寧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賴寧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賴寧並沒有被忘記,但正如《賴寧的世界》作者孫雲曉說,學習賴寧絕不是倡導孩子救火,那不是賴寧精神。

上個事跡90年代,賴寧的“見義勇為”精神是所有學生的榜樣。

但現如今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我們的重中之重,而賴寧精神中過度宣揚未成年人見義勇為明顯與之不符。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小孩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顯然,這很容易對他們造成誤導。現在的見義勇為應該是“敢於鬥爭,但遇到壞人壞事先主動報告”。

未成年人的認知不夠,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遇到危險應該第一時間主動報告,其次也是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見義智為”,這才是值得提倡的教育。

賴寧的母親因兒子的事蹟備受人尊敬,大家都佩服他能教育出這麼優秀的孩子。但賴母卻說:“我寧願他(賴寧)是個普通人。”

沒錯,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父母的心頭肉,誰願意美好的花朵就此凋謝呢?或許這個時候大家才能理解教育的良苦用心。

小英雄賴寧離世32年,從教科書到移出校園,其實是教育的良苦用心

大家覺得賴寧的照片和事蹟應該被移出校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