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與「泰度庵」的傳說

張書經 王風

中秋季節,故鄉華州正是一片秋收繁忙的景象。晚上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村民們在月光下邊忙著剝玉米,邊興致勃勃地談天說地、談古論今地講述著各自記憶中美麗的傳說和故事。這時有個年輕人問:咱大明鎮為啥過去叫“太平寺”?“抬頭庵”又是咋來的?問題一提出,聽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自己知道的隻言片語後,年近九旬的李大爺和趙大爺悠悠地說:過去聽先輩老人講過這兩個地名的來歷和故事,聽我給大家講講他們的來歷。

“太平寺”與「泰度庵」的傳說

現在大明鎮政府所在地太平寺村距310國道10公里,交通極為方便。據說太平寺最早是一座大寺院,修建於大唐天寶年間,是唐明皇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後,為太平公主剃度參禪所修建的寺院。當時寺院規模很大,佔地約百畝之多。有大殿四座,僧人約有五六十人。寺院青磚藍瓦,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寺院廟房多達百餘間,每逢廟會僧人多達百餘人,誦經唸佛,香菸繚繞,鞭炮震天,鑼鼓喧天,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成了佛家盛事之地。

自從太平寺院建成之後,歷經唐、宋、元各朝代的滄桑鉅變,曾多次遭兵火之災,而寺院屢毀屢建。在筆者小時候,曾在寺院前殿的梁板上看到寫有“大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字樣。為了保護這座聞名遐邇的寺院,朝廷曾多次從外地派人看管。時間長了,外地看管的人就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人口越來越多,形成了村落。於是就把這個村叫“太平寺村”,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寺院內有一口特大的鐘,每天寺院的僧人敲鐘報時,鐘聲傳到5公里之外秦嶺北麓的橋峪裡,砍柴的人們聽到鐘聲,早出晚歸,雖辛苦勞作,但悠然自樂,“桑木扁擔黃臘楆,寧擔擔子不坐轎”。在肩上擔子咯吱咯吱的響聲中,他們一行一行行走在彎彎的山路上,形成了高塘塬區八景之一“太平晚鐘樵夫還”的美麗風景。

接著又有人問太平寺為啥叫大明寺?趙大爺捋了捋鬍鬚說,這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為了尋找他的胞妹朱元瑛在此修禪、圓寂等,就把太平寺改為家廟,改為“大明寺”。另一種說法是,在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後,大明江山搖搖欲墜,崇禎皇帝的四皇子從北京逃到這裡削髮為僧,夢想恢復大明江山,在附近的馬場村屯兵養馬,以便東山再起。並修建了興國寺、護國寺等廟宇。將“太平寺”改為“大明寺”,從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大明鎮政府就建在太平寺的原址上。

從大明鎮沿公路北行約5公里,到了孫堡村向東過遇仙河,來到了緊靠塬頭、居住著20多戶人家的一個小村莊。村雖小卻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元朝末年,當時的統治者重圍獵而輕農桑,對百姓橫徵暴斂,殘酷剝削、壓迫,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廣大百姓在忍無可忍的形勢下,反抗統治者的怒潮席捲全國。這時正如民間流行的“說鳳陽(今安徽省),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出了個皇帝朱元璋……”他順應時局,組織率領家鄉百姓投奔郭子興反元大軍南征北戰。其家中只有老母親和小妹朱元瑛相依為命。鳳陽本是個貧困地方,加之天旱無雨,顆粒不收,生活無著落,元瑛母女隨鄉親們只好背井離鄉,外地逃荒。一路上受盡千辛萬苦,加之老母親年老力衰,長途奔波,忍饑受餓,在逃荒途中病倒異鄉而病故。在鄉親們的鼎力幫助下,掩埋了老母親後繼續前行。經過一番坎坷,進入了潼關,流落華陰、華州一帶乞討。元瑛後來奔波到華州西南塬區今大明鎮東川口的尼姑洞內拜靖善大師,削髮為尼,法號“善度”。

再說朱元璋經過東征西戰,終於推翻了元朝統治,統一了天下,在金陵(今南京)當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因思念母親和胞妹元瑛心切,多次派人去鳳陽老家接母親與小妹回京。派去的人回京後稟告:老孃在逃荒途中病故,元瑛已流落在陝西二華一帶。時隔不久,又派大臣田千秋以巡視陝西為由,在二華等地走村串戶,採用多種辦法在群眾中找尋元瑛下落。經數月走訪,幾經周折,才知元瑛已削髮為尼進入佛門,做誦經唸佛之事。

朱元璋聽到大臣稟告之後,得知妹妹有了下落,心裡非常高興,急於想見到妹妹元瑛,於是就把朝廷大事暫交給李善長主持。隨即與大臣田千秋微服出京來到了華州,終於在“靖善庵”見到了胞妹朱元瑛。兄妹重逢,情濃意重,傾訴別離之苦。談吐中朱元璋勸說朱元瑛還俗回京。元瑛由於在佛門多年,習慣了誦經唸佛的生活,早已看破紅塵,堅決不願與兄長回京。無奈之下,朱元璋同意了元瑛暫住庵內修佛事。

時間到了洪武八年,大明基業一統永固,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國運興昌。朱元璋想到千里之外的妹妹苦苦度日。於是,在農曆三月三以祭拜西嶽華山為名,再度率李善長、田千秋、徐達等元老重臣,下榻華州,決意勸說妹妹隨駕進京。車駕來到“靖善庵”,庵中卻未見胞妹。詢問庵內尼姑之後,方知靖善師太與善度師姐於年前雲遊未歸,不知去向。朱元璋未見其妹只得無獲而歸。

以後多年,朱元瑛總是採取各種辦法避而不見其兄,更不想還俗。靖善太師圓寂後,善度太師元瑛接替太師主持佛寺,誦經唸佛於“鐵瓦寺”“太平寺”“靖善寺”中。朱元璋念其胞妹禪宗心誠,根深意切,准予她修成正果,御筆親封元瑛為“泰度太師”。改“靖善寺”為“泰度庵”,收“鐵瓦寺”“太平寺”為家廟,改名“圓明寺”和“大明寺”,撥專款重修三廟。

經千百年流傳,人們把“泰度庵”讀為“抬頭庵”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