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小婚家


南懷瑾是深受海內外華人喜愛的教育家和國學大師,但在子女尤其是兒子南一鵬眼中,南懷瑾卻不是那麼嚴苛和“負責”,很多時候,他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


南一鵬是陪伴南懷瑾時間最長的兒子,從出生到25歲那年出國留學,他一直在父親身邊。


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父親於他而言,是半夜起床帶他去看醫生的慈父,也是請他喝人生中第一杯咖啡的朋友;他會頂著烈日陪孩子參加高考,也會在南一鵬調皮搗蛋時“家法伺候”。


南一鵬說,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從來沒有缺席過,而且在那個幾乎所有父親都極其嚴苛甚至不近人情的年代,父親對待他的方式尤其平和、平等。


父親經常跟南一鵬說的一句話就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言下之意就是父子之間乃至家人之間,都不可要求過多。


“責善”的“責”就是“責備”“求全”的意思,不責善,就是不要過分求好。


南懷瑾也曾在很多場合闡述過自己的教子觀,面對子女升學、高考,父母應採取“考得取最好,考不取也沒關係”的態度。


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很多孩子為了應付考試,獲得高分,被父母逼得拼命死記硬背,歷史、地理和語文都一概死背,背是背熟了,考試也拿了高分,結果到了金門,他卻不知道已經到了福建。


南懷瑾從未要求子女考多少分,讀什麼大學,他說父子之間如果責善,就會產生嫌隙。


“父母對於子女的責任,只是將其教育成人,使他們能夠站得起來,有了自己的前途,父母也就完成責任了。至於子女以後怎樣報答父母,那是子女自己的事情。再見吧!人生本該如此。”這是南懷瑾經常對子女說的話。


02

其實,南懷瑾和子女的相處模式,是他自己與父母相處方式的延續。


他八九歲時,有一天在書房裡看書,父母突然吵起架來。


當時南懷瑾看書正看得痛快,火氣噌地就上來了,他往吵架的父母中間一站,說:“不要吵了!”


南懷瑾父親平時很嚴厲,母親也很有主見,但兒子這麼一吼,父母竟然都愣住了,停住了爭吵。


南懷瑾有點兒後怕,沒想到當晚,父親就告訴他:“你長大了,所以即便你犯錯誤,我也不會打你,做錯了我就給你講道理,如果是我做得不對,我道歉。”


南懷瑾忍不住掉下淚來,父親笑著,一邊幫他擦淚一邊說:“什麼事都沒有,去讀書吧。”


父親和爺爺之間的這個故事,南一鵬不止一次地聽過,也慢慢明白父親說的“我與天下人同親,視天下人如子女,也視子女如天下人”的深意。


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南懷瑾和家人


南懷瑾心繫民生,視天下人為親人,難免對子女會有所疏離,這讓很多人誤會他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南一鵬對此卻有別樣的理解,覺得“父子之間授受,傳授要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則看似有緣,卻是無分,名為父子,實同陌路。


子若不教,就是授者無心,自然父子情薄;學而不解,就是受者無能,縱有門第書香亦枉然。


他這輩子最感恩的事情,是父親南懷瑾從來沒有缺席過

”他一直都很接受父親視子女為天下人的處世觀,因為這與他一向推崇的“父子之間不責善”是相通的。


除了要自尊自立,遵紀守法外,南懷瑾對子女從來沒有望子成龍或者學歷上的要求。


更多的時候,他都是言傳身教,父母閱讀各種書籍,孩子自然就會坐擁書城;父親經常拜訪文人雅士,跟著去旁聽的孩子,自然就得到了文化薰陶。


“父子之間不責善,父親關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智慧,不是生存而是存在。”南一鵬說,這是父親留給他和兄弟姐妹的最珍貴遺產,也是他教育子孫後代的傳家寶。


名人簡介: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