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中國人交朋友2大原則必須牢記,成功離不開靠譜的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話,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外的三種,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嗜好,或者也可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輒得昝之難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於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著照做不誤。用現代語來說,等於是嬌妻型的朋友,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湊合的拍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特別要當心。

從表面文字上看來,完全在說友道,其實,擴而充之,以廣義來講,所謂君臣之際,領導人與幹部之間,規規矩矩的講,應該都屬於友道相處才對。

歷史上創業的集團,主從之間,大都是友道相處。等到嚴格分齊君臣主從的時候,也就是快要走下坡路了。天下事固然如此,個人的事業,又何嘗不如此。

南懷瑾:中國人交朋友2大原則必須牢記,成功離不開靠譜的朋友

皇帝與臣子以朋友相交的例子太多了,像唐太宗與虞世南、魏徵等;像宋太祖經常微服夜行,到趙普家去喝酒閒聊。在“友諒”這方面,唐太宗和房玄齡這些人都是這樣,不但皇帝諒解他,他也諒解皇帝。在文學上,唐代的詩最好,就因唐太宗的詩好,等於他提倡的。可是當虞世南死後,唐太宗認為已失去詩學上的知己,就不再作詩了。虞世南也是有名的書法家,和唐太宗一同起來的幹部,是早年的“秘書長”,後來也是大臣。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任何一個新興時代,領導人與幹部之間,幾乎都是友道相處。所以我們要了解,當了主管,到了某一種地位,所帶的人要用友道去相處。

“子曰:樂多賢友。”好朋友多有益處,實在有道理,在我個人經驗,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萬個朋友。常和友人談笑,他們問我知識哪裡來的?我告訴他們,只是朋友多一點隨便閒談中,就得了學問。“樂多賢友”這句話是大有道理,要交賢友,我是主張多友的,不交朋友,不能瞭解人情世故。

但今日社會交朋友第一要錢,要仗義疏財,我們窮小子,頗不容易。但據我的觀察,這和天生的個性有關,有些人看到這幾句話便生反感,因為他不喜歡交朋友。其實這些並非教條,只是經驗之談而己。

《論語別裁》

----------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與”就是擁護的群眾,跟隨你、同情你、擁護你、支持你的,都是“與”。所以在做人做事方面如果是“莫之與”,就沒有人聽你的,沒有人同情你。做事業沒有夥伴,沒有真正的知已,“則傷之”!要想成功很難很難。要成功就要靠朋友。我們中國講朋友之道有兩個原則:

一、朋友有通財之誼。朋友就是社會,社會上彼此有困難要互相幫助,就是通財之誼。

二、朋友要勸善規過。我有過錯,你能指出來,忠告我。所以孔子談朋友之道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什麼是益者三友?對你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友直,對你講實話的人;友諒,能夠包容你、包涵你的人;友多聞,學問見識比你廣的人。這三種是好朋友。

大家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通財之誼的朋友,沒有勸善規過的朋友,也沒有群眾,那麼你人生便很艱難了。我們中國朋友之道還包括了老師。在中國文化中,往往師友並稱,所以說師友同道,古人稱弟子為師友之間。友道就是社會關係,比五倫還重要。人有許多上不可對父母講的話,下不可對妻子兒女講的話,只能朋友講。這就是朋友之道,也可見友道的重要。

“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這點是現在朋友之道的寫實,不但不能幫助他,背過來還要打擊他。尤其是利害關係的朋友,政治上的朋友,像這一類作風的人特別的多,都是“莫益之,或擊之”,就是這個樣子。

“立心勿恆”,“立心”就是動機,“勿恆”就是沒有恆久的,這就不是朋友了,最後當然是“兇”。譬如男女問題,有

位學生問我,男女之間,難道沒有純粹的友誼存在嗎?我說:幾乎沒有。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不過很難有。因為男女之間就是我愛你,如果我愛你,你不愛我,你就會“莫益之,或擊之”了。

很多女生要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因為戀愛哲學就是:我愛你時就愛你,我不愛你時就不愛你,完全以“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是為“我”,為“自己”,不會真正去愛人;有時即使做到愛人,也是為了“我”的需要而愛。所以說:這個愛的邏輯都是以“我”為中心,由“我”而來。假使真做到了無“我”,那個愛不叫愛,就是仁,是慈悲。這種愛社會很少見,或者有兩個人能做到,一個人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出生。

世界上的交情不是“莫益之”,就是“或擊之”。無益於自己的,便打擊。由這一方面看這個社會人生,也是很痛苦的。我們過去說過用人的故事,最初是感激你,後來變成你應該,最後變成了仇人,就恨你了。所以道家的《陰符經》就說,“恩裡生害”,恩太多,對他太愛了,就會成冤家。教育孩子,教育人,都是一樣。

現在實施所謂愛的教育,只有“恩裡生害”,因為這個社會已經不對了。社會上恩愛、利害、善惡、是非本來都是相對的,但今天的人只想抓住恩愛、利益,忽略了利害相對、相生的道理。所以“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這就是不知所立。如果這個樣子,無論做人做事都不會全始全終的,所以結果是“兇”。

《易經系傳別講》

******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