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曾經學過《論語》哪些經典語錄?看過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麼,你有什麼啟發?

星星會發光jpg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是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亦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間的言語行事,提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就我個人而言,學習論語,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首先,在修身做人方面,《論語》中提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們所處的生活中也一樣,有的人就喜歡自以為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你們行事自己也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強加於別人了。他還強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做人要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在現今社會,有的人因為扶老人被訛,而從此不敢在邁出幫助別人的步伐,學習《論語》它會讓你懂得正直的偉大,會讓你知道所謂的“邪不勝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是美好的,你要相信這個世界光明磊落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學習方面有很多值得當今人借鑑的地方,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不分貴賤,賢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他既重視學,又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讓我們自己通過提問、思考、總結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三,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論語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他講述瞭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更在修齊治平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大使命。中國曆代先賢,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從而創作出更多的經典。《論語》中的“仁”、“禮”等中心論點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通過學習《論語》才讓我知道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並非只有四大發明等。 這些是我對讀了《論語》之後的個人心得,讀書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感悟,《論語》一書博大精深,承載中國先賢的智慧思維,是我中華之瑰寶。希望大家可以多讀一些這樣的書,會讓我們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KNIFE耐夫


有重要文學史料價值的《鶴林玉露》一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太宗趙光義問宰相趙普一生的學問主要汲取自哪些書籍,趙宰相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論語》一書,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治太平”。趙普是大宋一朝的開國宰相,輔佐兩任皇帝,用他的話說只用了其中半部就幫趙匡胤打下了天下,現在準備用《論語》中的學問再來幫助陛下來治理國家,也只需半部即可讓天下永開太平。這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很多,列舉幾條:

吾日三省吾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興趣可以多看看這本經典,會發現很多傳頌很廣的名句出自此書,這裡就一一列舉了。


于丹的《《論語》心得》,在百家講壇聽過,講的很生動,但是一大缺憾就是過於抒情了,對《論語》的精義把握不深,有些流於雞湯的說教。大家若想深得《論語》精髓,沒有他途,還是應從原文讀起,慢慢吸收理解,定會有所收穫。


靜說賢論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語錄結集,樸素而實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了《尊孔宣言》說“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成為世界名言,據說聯合國大廈用世界各種語言文字鐫刻著這句話。

學過的經典語錄主要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過猶不及”。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過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不同於一些專家的學術語言,通俗易懂,增強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閒雲一片之每文


1.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

2.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論語·述而》

此四者亦論學之總綱。夫子之道,其體則一貫,習之而有分。志於道,然後趨向正,且有所用力,不致苟安於目前,渾然忘乎遠大。據於德,善其操守,深固根本,不為物奪,積德累行,必將日見其崇。依於仁,發乎仁而見道,存此仁為有德,道德之名虛,顯諸仁方睹實,知依於仁,不違於道德矣。遊於藝,儒家之道德,非玄非妙,超然物上,必具於事,六藝之學,必須學會

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插圖]而為有,虛而為盈,約[插圖]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論語·述而》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7.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

【參考譯文】

此孔子處事之法,中庸之道也。於事情之兩極端,分別認識清楚,不走入任何一個極端,而使事情恰到好處,無過不及,則事理就顯現出來了。儒家之道,決不走極端,而其道理也便在極端之中。

9.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1.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于丹《論語心得》

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讓我們普通人對《論語》都能有一種感知的認識。

⒉小故事反映大道理,體現永恆的真理。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例如:同為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經過千錘百煉修煉的。用這個故事告訴告訴我們70而從心無所欲的原理。

該書也有對《論語》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揚的“新阿Q精神”。有些講述有些誇張,詞語描述過於華麗。文過飾非。


倚雲


世人求佛拜觀音,觀音求佛拜自己。你就是拿著整部論語,也是一本書而已。也就是有了真經是不是有真解。趙高指鹿為馬,也是對梅花鹿另一種解釋吧。西天取經,為啥二次取經!因為第一次沒有得到真解!沒有真解就如同老太太念阿彌頭佛,唸了了一輩子也不知所以然。第一次取經百姓沒有得到安樂,成了權貴們酒林肉池,驕奢淫逸的障眼法。曲解了!才有二次取經,獲得真解!

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真的嗎!秦二世和解。趙高何來!子不教父之過。整部論語也沒給他帶來萬世基業。別說半部!儒家思想,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你看到現實的影子沒。這就是國家機器消失的節奏!封建王朝本來就是君主專制。論語輪得到論!

孔子周遊列國,為秦國不得入。就是說孔子到處遊說,結果各國不以為然。尤其是秦國,門都不讓進。結果天下秦始皇一統天下!這就是論語不到之處結果!後來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秦朝二世結束了。這也是諷刺!

趙括紙上談兵,論語精闢之處,說的別人啞口無言。結果一敗塗地命喪黃泉!有人現實中找不到自己,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結果想用作品中的自己打敗世人。結果是春秋大夢!

劉邦一小吏,朱元璋一個布衣,他們看到的眼前真是生活,融入現實才開創基業。不是筆打的天下,也不是舌戰群儒有的拿過來的萬里江山。那就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清華記著


當我們在學《論語》時,我們在學什麼?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閱讀是不能脫離讀者的,而不能承當這個閱讀的讀者是沒有閱讀的,只不過是看一些文字符號而已。

回憶一下,初中學《論語》時,那句人人皆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論是讀書時老師教的,還是大多《論語》的註釋,甚至百度一下,百度百科都把這句話譯為:“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現在,拋開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知識。再來看看“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有沒有哪裡不對?「學過的內容我常去溫習」這件事有什麼可愉快的?

我們的教育,有時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事物的本質。

劉瑜在《觀念的水位》書中這樣說道:

愚蠢常常不是因為智力不及,而是選擇不去運用智力。也許因為利益,也許因為懦弱,也許因為“溫暖的合群”,或者乾脆因為懶惰,一些人選擇荒廢甚至屏蔽智力。

論語的第一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劈頭蓋腦的三句話,彷彿好無道理,又好無來由,憑什麼成為中文第一書的開頭?

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是大綱和框架。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首先,這“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

不解決這個“學”前面缺少的主語,是不可能明白《論語》

問:誰學?

答:君子。

問:學什麼?

答:成“聖人”之道。

問:學了能成什麼?

答:“聖人”。





19慕寒


提起《論語》,好多人都覺得高深莫測,但是在我看來許多都是我們經常說的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論語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也很明確,每個人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告誡人們要善於向別人學習。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它的意思是有朋友登門拜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告誡我們要多交朋友。

溫故而知新。講的是學習方法,讓我們注重複習。

其實,論語中的許多道理都很簡單,就藏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





娛樂島主


半部《論語》治天下,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是多餘的,每個老百姓能修身養性好自己已經難能可貴了。這次疫情使老百姓宅在家裡,就是一次很好的修煉心身。

于丹講課由於是“心靈雞湯”,被學生們趕下了講臺,說著大話,為賺錢不惜簽字售書到手痠。但她有些講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沒有一點裨益的。


翕張文章耕耘者


1【趙普】北宋

2【出處】: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後,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3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後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並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後,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於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並說出上面的話






國學大講堂曾仕強


有道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曾經學過《論語》那些經典語錄?看過《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麼,你有什麼啟發?

感恩邀答:北宋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妙論很值得回味,一般人對他的話表示異議,異議《論語》究竟有沒有這樣大的功效。其實,作為他來說,只表示了謙虛之意,如果說“一部《論語》治天下”,那麼把宋太祖趙匡胤放置在何處?所以他只能這樣說,讓君王可以放心,只表明他不會越雷池半步。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有無數,這裡只摘錄二句供參考: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于丹先生的《論語心得》,我看了無數遍,當時,書還沒有出來,我是把講壇裡的話用筆記記錄下來的,看一點,記一點,很艱難,很費時間。

說真的,我們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時代,在這樣人心貧瘠的土地上,能夠有人出來講《論語》,並且是女先生出來講,實在是思想上很大的進步與開拓,我為之而振奮,于丹先生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國家的胸懷和擔當,這就是歷史的進步。後來者見仁見智,沸沸揚揚。但歷史永遠會是很公正的,這個不用懷疑。我們對學術的問題可以探討,但只對問題的本身,而不是針對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麼百花齊放是可以期待的。否則,怎能迎來百花怒放滿園春呢。敬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