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記清華美院肖文飛書法高研助教楊賽峰老師

聽楊賽峰老師的書法課,總會聽到同學們發出的驚歎聲,這緣於楊老師對書法的深刻鑽研和獨特的理解。

書法,是一門極具抽象的藝術,其構成材料為點畫、結構、章法,藉助的工具只有筆、墨、紙。作為一門藝術,要用如此簡單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表情達意的目的,也就是說,用這些簡單的工具材料塑造出書法之“象”,進而達到書法審美之“意”,恰恰說明了書法創作之難,和對書法家的要求之高。這也是中國書法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中國文人士大夫以及社會精英的根本原因。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楊老師通過多年的對書法的鑽研,領悟到了書法的真諦。首先,表現在他對書法的認識打破了書法本體的界限。他在書法與自然界、書法與日常生活之間搭起了一條通道,讓不同知識結構的書法愛好者把先賢書論中深奧難懂的理論,與生活體驗相結合而輕鬆理解。比如,對於書法線條的雷同,楊老師認為一排雷同的線條就像一把梳子,讓人感到密密麻麻的眼花繚亂,假如梳子中間斷了一根,那麼,眾多的梳齒人們會視而不見,只會看見那個斷了的缺口,書法的線條就是要製造出不同的“缺口”。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其次,講到行草書空間留白時,楊老師把書法作品比作一間房子,其亮度由窗戶的大小來決定,字內空白就是房間的窗戶,並且字內留白形狀也符合人們對曲線的審美特徵——有的像耳墜,有的如水滴,有的留白恰好可以裝進某個手指肚。

第三,關於線條在書寫過程中的運動,即篆隸筆意,楊老師說線條看起來像大海一樣平靜,而其運作過程正如大海下面湧動的波浪,是不平靜的。講到毛筆在紙上行走時,楊老師說筆如犁鏵犁地,是有巨大阻力的;講到章法時,楊老師或用雨夾雪的天氣,或用藍天上的雲朵,或用一大袋石頭裡再加些沙子作比喻。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第四,關於書法節奏,楊老師說,沒有書法節奏的書法,就像說話沒有停頓,使得說者吃力聽者也吃力,如此等等,比喻生動貼切且趣味性強。

第五,楊老師對書法的理解,還在於打破了知識領域,把各個領域的知識為書法所用,如:繪畫上的佈局與書法大同小異;物理上槓杆原理既可以用於結字,也可以用於章法濃淡輕重處理;哲學上矛盾統一規律可貫穿書法點畫、結構、章法;用文學的喜劇悲劇說明書法情感類型;幾何上穩定性原理則用於書法線與線的搭接;美學內容更是與書法息息相關。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道法自然,楊老師俯首拾來,皆可入書法。而他為人師表的風範,與人共享藝術的高貴品質,讓他總是耐心地給學生講解示範,他常常邊講解、邊分析、邊示範,講到筆鋒的關鍵換面處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直接指著飽含墨汁的筆鋒,讓學生看清他所用的鋒面;有時會乾脆用手將帶墨的筆鋒輕輕扭轉以示筆鋒運行時鋒毛的變化狀態。一本法帖,楊老師會逐字、逐行、逐篇分析筆勢、字勢、行氣、章法,他能深入到字內部的毫釐,也能拓展到字外的氣象。他特別注重學生的理解掌握情況,唯恐有人落下。為了讓學生多記快記法帖,他想盡了招數,記得分析《書譜》時他說,書譜中的字大體分三類,即“老梅抽枝、發芽、開花”,並以圖示畫在黑板上。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這種對學生負責且坦誠的態度,正如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子云:“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爾乎,吾無行而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記得楊老師在講行草書時說過,行書是一個包容性、綜合性很強的書體,如果說篆書、隸書、漢簡、章草等合成一棵參天大樹,那麼,行書便是這棵大樹的投影。聽完這節課後,我在筆記中記道:楊賽峰老師知識淵博,其人亦如行書,包容性極強。

學習生活轉眼結束,對於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來說,楊老師的每一堂課無異於一次精神上的饕餮大宴。

痴弄丹青,誨人不倦

作者簡介:譚彩,女,漢族,甘肅省靜寧縣人,生於1968年,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平涼市靜寧縣政協委員,愛好書法和寫作。現供職於靜寧縣第二幼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