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每到這個時候,全國多地紛紛進行祭祖掃墓活動。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在江門恩平,當地民眾對於清明祭祖相當看重,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當地外出工作或者出國的華僑、港澳同胞,都會在清明節前回鄉祭祖。

恩平人稱清明祭祖掃墓為“行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恩平人有趣的“行山”習俗

一家大小 熱熱鬧鬧去“行山”

恩平人“行山”是一個家族內重要的事情,每年家族內的親戚都會認真商議“行山之日”,確定一個大多數人都能夠參與的日期,一般會選擇清明節前的週六日,因為這兩天機關單位和學校都放假,家人可以集中在一起,“行山”氣氛更熱鬧。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祭祖的路再崎嶇難行,也擋不住恩平人行山的虔誠。

“行山”當日,恩平人一家大小,抬著燒豬,挑著滷鵝、燒餅及其他祭品,來到墳頭,先將墳頭的雜草清除乾淨,然後擺上依次豬肉、燒豬、滷鵝、熟鴨蛋、燒餅、糯米飯、甘蔗等,掛上白色的“山紙”(祭祖時放在墳頭上的白色紙張),點燃香、蠟燭、紙錢、紙花等祭品。然後,一家人在墳前一字排開,大家雙手合握虔誠地向祖先形拜禮,拜祭的時候,家中長輩還會在一旁口唸“今年,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賺錢發財”等吉祥話語。最後,燃放鞭炮,一個先人祖墳的拜祭活動結束。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隨著清明節臨近,近段時間,恩平不少鄉村的山頭野嶺也熱鬧起來了,絡繹不絕的“行山”人群,大人小孩在山頭上剷草、談話、說笑,祭祖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紅豔豔的爆竹紙和雪白的“山紙”,與周圍青蔥的樹木相輝映,把山頭野嶺點綴得七彩繽紛,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恩平人“行山”: 傳承孝道 凝聚合力

恩平人“行山”是一個家族的大事,也是一脈宗族,一方姓氏的大事。恩平人還流行“行公仔山”(“公仔山”是指一個宗族的祖先或始祖所葬的山墳),“行公仔山”往往參與達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場面壯觀、活動組織也嚴謹有序。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祭祖的重要性僅次於祭天。祭祖體現著孝道文化。中國人相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人來源於物,物來源於天地。由於自然界給了我們衣食,祖先給了我們生命,所以要報本答恩,報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為了發揚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一直以來,恩平人重視“行山”,重視祭祖,是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孝道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

此外,恩平是著名的僑鄉,每年清明祭祖海內外的恩平人都會回到家鄉拜祭祖先,通過“行山”進一步團結海內外家族成員,凝聚合力,也是教導子孫不忘根、不忘本,情繫家鄉、共謀發展的一個載體。

恩平人“行山”必備燒餅、燒豬

恩平燒餅是恩平地區獨特的清明節時令食品,也是恩平人“行山”必備的祭品。恩平燒餅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曆史。關於恩平燒餅的起源,流傳著多個不同的版本。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燒餅

其中一個版本是,相傳,始創燒餅的師傅是明朝嘉靖年間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稱陳武師。當時,倭寇不斷侵擾恩平,老百姓苦不堪言。陳武師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盧氏連夜趕製一批燒餅給丈夫做乾糧。陳武師在戰場上吃著燒餅時,作戰更加英勇。在一場血戰中,陳武師壯烈犧牲。盧氏為悼念丈夫,在清明節帶著女兒,以燒餅作為祭品,到丈夫的墳墓拜祭。

還有一個版本是,在明朝恩平有個開私塾的老師,為了籌錢免費給貧窮的孩子教學,他便始創了恩平燒餅,做起了燒餅生意。

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穿越歷史的時空,去知道恩平燒餅起源的真相。但能夠五六百年經久不衰,足以證明恩平燒餅的強大競爭力和市場認可度。不同版本的傳說,反而為恩平燒餅增添了神秘色彩,沉澱了文化底蘊。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燒豬

燒豬也是恩平人“行山”的必備祭品,有些人會購買一大塊的燒豬肉,有人會購買體積較小的乳豬,還有人直接購買整隻的大燒豬進行拜祭。傳統的大燒豬由於體積跟重量較大,一般家庭祭祖的時候都會交由年輕力壯的男丁負責擔抬上山,如果家裡人手不夠,甚至還會在村裡聘請男壯丁來擔抬。

特色“飲山酒”

當祭祖活動全部結束後,參與“行山”的恩平人,還會在最後的拜祭的祖墳前,將燒豬切開,眾人分吃,俗稱“飲山酒”,場面有趣,熱鬧。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行完山,現場切燒豬,“飲山酒”走起!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飲山酒”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燒餅夾燒豬,絕配!恩平人都懂的。

此外,當天“行山”拜祭的燒豬還會分切為很多份,給村裡的老老少少、親戚鄰居派發。

“望山”習俗:體現恩平人的樂善好施

恩平人“行山”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叫“望山”

所謂“望山”(也有一些人稱之為“望餅”),是在清明時節,當人們“行山”的時候,附近村莊的小孩和大人聞風而來,他們拿著大袋子小袋子,紛紛擁向山頭來。當主人家祭祖完畢後,他們即走上前去“望山”,而主人家就會熱情地把拜祭過的燒餅和各種餅分給前來“望山”的小孩和達人,彼此說著熱情而客氣的話。“望山”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興,這意味著主人家的運氣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望山”的小孩排隊領取燒餅

關於“望山”的起源,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的版本。

有一個版本是之前說到的始創燒餅的師傅陳武師去世以後,有一年清明節,陳武師報夢給妻子盧氏說,有一位新興籍的抗倭戰友因為家鄉大饑荒,帶著孩子逃難到恩平,求妻子“行山”時救濟父子倆。盧氏與女兒來到丈夫的墳墓“行山”時,果然發現有一對父子餓昏在墳頭旁邊。盧氏與女兒馬上將燒餅給父子倆吃,並將父子倆收留。他們每年清明節仍然遵囑用燒餅到陳武師墳墓“行山”,之後還將燒餅分給捱餓的窮人,此後,“望山”便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版本是,在清代,恩平牛江鎮有個馮德的人,當時在兵營當官,其妻愛吃燒餅。一天,馮妻病重,馮德辭官回家照料病妻,豈料未回到家其妻已病逝。之後,馮德在每年清明時均帶上恩平燒餅去拜祭亡妻。一次,馮德剛擺好祭品,突然發現一個放牛娃餓暈在旁,馮德救人心切,拜祭完亡妻後拿燒餅救活了放牛娃。後來,放牛娃做了大官,深記馮德的救命燒餅。回鄉後,得知馮德已去世,於是他以燒餅去拜祭恩人,以表感恩和尊敬之意。自此,恩平人清明時節掃墓祭祖,就用燒餅作為主要祭品,並在拜祭完後把燒餅分給過路人或在附近幹農活的人吃,就這樣形成“望山”的習俗。

究竟哪一個才是“望山”習俗的起源呢,現在也無法取證。但有一個可以肯定的是,“望山”習俗代表著恩平人民樂善好施的美德,願意在清明時節把燒餅等分享給窮人,給他們帶去快樂。

以前,鄉村窮人多,窮家的孩子平時很難有零食吃,就盼清明時節城裡人回鄉“行山”,他們就去“望山”,能分得一些燒餅和餅乾飽餐一頓。如今,農村地區的群眾生活越來越好了,“望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恩平人“行山”習俗是這樣的!你家“行山”了嗎?


多年來,恩平市委市政府著力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全面實行火葬,樹立文明節儉喪葬新風,加強殯葬行業監管,殯葬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殯葬行業管理日漸規範,殯葬服務水平逐步提高。積極引導群眾轉變傳統喪葬觀念。

如今,實行火葬、節儉治喪、文明辦喪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越來越多恩平人、尤其是新生代的恩平人,積極響應號召,倡導與踐行文明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