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憫農詩人"李紳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在上小學時,大家都學過《憫農》這首詩。唐朝詩人李紳為了教育人們珍惜糧食,寫下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千古名句。他也因為這首詩名聲大噪,按常理說,能寫出這樣詩句的詩人,在做官後必定是為國為民的好官。但歷史上的李紳,反差卻大得驚人。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李紳,祖籍安徽,典型的官二代,他老爺爺李敬玄早期是唐高宗李治侍讀,後官至中書令,封趙國公。父親李晤曾擔任金壇、烏程、晉陵等地的縣,奈何早年喪父,跟隨母親顛沛流離,從小看慣了人情冷暖,也親眼目睹了農民朝不保夕的生活。這也就是《憫農》詩產生的背景。


李紳開始仕途並不順利,他曾多次考取功名都未中,就住在元稹家裡,還為元稹的《鶯鶯傳》命題,蹭了一波熱度。元和元年(806年)35歲的李紳終於考中了進士,補為國子監助教。不久,李紳就放棄了這個沒有前途的官位,投身鎮海節度使李錡帳下。後來李紳因不滿李錡謀叛而下獄,李錡被殺後他才被釋放,然後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李紳赴長安任職,他跟在白居易、元稹後面,從校書郎幹起,摸爬滾打 ,從右拾遺到司馬、刺史再到節度使,直至宰相之位。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李紳在做了高官後,架子就大了起來。發跡之前,他常到李元將的家中做客,每次見了李元將都稱呼“叔叔”,嘴甜得猶如抹了蜜糖一般。風水輪流轉,李紳在朝為官後,李元將再不敢以長輩自居,而為了巴結他,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依舊不滿意。後來直到李元將自己稱為“孫子”,李紳才眉開眼笑。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李紳擔任淮南節度使的時候,因為為官暴虐,收取苛捐雜稅,對待老百姓嚴刑峻法,導致當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逃離家鄉。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渡過淮河與長江,往外地求生計,下面的官員憂心如焚,就向他彙報。但是李紳絲毫不覺得有問題,他非常淡定的跟屬下說:“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那些顆粒飽滿的就會留下來,而秕糠就會隨風飄走,以後這種事情不必來報。”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李紳喜歡一道雞舌做的菜。這道菜的每次需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每隻雞都只取雞舌,其他部分棄之不用。為了做這一味菜,後院的宰殺的雞常常堆積如山,而李紳對此視若平常,毫不在意。不過李紳這吃雞舌的愛好尚無史書記載,但平常的花費驚人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是晚年經手的“吳湘案”。公元845年,74歲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有人向他舉報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貪贓枉法,強搶民女。李紳在調查後發現,吳湘確實有貪汙行為,但所收賄款不多。而強搶民女則屬於揚州都虞侯劉群誣告。但由於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父親李吉甫,兩家是世仇。所以李紳為了巴結李德裕,就羅織罪名處死了吳湘。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在公元847年,李紳的“吳湘冤案”終於得到平反。死去的李紳更是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人行於世,要的不就是一個好名聲麼?李紳在世時享盡榮華富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死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還連累了子孫,讓整個家族蒙羞,真是不勝唏噓!

一頓飯要吃三百隻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